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由于得位不正的关系,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一直政治风波不断,在历史上留下不少谜题。这些谜题涵盖了宋朝的方方面面,成为后来者议论的焦点。北宋名将郭进之死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死亡从史书上看疑点重重,背后似乎藏着很多可不明说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又关联到赵光义执政时期的政治生态、军事制度等各方面的细节,也反映出当时宋朝朝廷的实际状况。本章节我们就成这个疑案展开,看看郭进被逼死的真相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案子?它对宋朝军事制度改革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郭进是北宋时期有数的名将,他战功赫赫受到宋太祖赵匡胤看重,是关系到宋辽边境安全的核心将领。在赵匡胤执政时期,郭进的待遇很高,他被授予洺州防御使,委以西山巡检重任,专责与北汉接壤的太行山一线防务。在与北汉和辽国的战争中郭进战功很大,几乎每战必胜,成为少有的辽军苦手。他治军很严,声望卓著,受到赵匡胤的支持,即便是下派的东京禁军也必须听起号令。赵匡胤为了笼络他,甚至不顾朝中大臣反对,用王爵的规制给他在汴梁修建宅邸,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在质疑声中即位,朝中反对的声音一直都没有平息。为了加强自己对国家的控制,也是为了立威,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以此来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态势,完成对华夏大地的统一。赵光义灭北汉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北汉都城太原的围攻,另一方面是对辽国援军的阻挡。太原是唐朝的北都,唐高祖李渊起家之地,向来以坚城著称。辽国自耶律阿保机时崛起,在耶律德光发展到第一个巅峰,成为北方边境最大的威胁。因此北汉和辽国的联合成为宋军的苦手,也是赵匡胤多次攻打北汉而不能灭国的原因。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郭进作为北汉和辽国战线上重要的将领,他被赵光义委派了阻截辽国援军的任务。当时赵光义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统领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德节度使李汉琼、桂州观察使曹翰、彰信节度使刘遇等,分别从四面进围太原。而郭进为云州观察使扼守石岭关,孟玄喆为镇州驻泊兵马都钤辖,守镇州,分别从北、东两面阻截救援北汉的辽军。

北汉皇帝刘继元一边以太原为坚城固守待援,一边向盟友辽国求救。辽景宗耶律贤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偕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兵驰援。又命左千牛卫大将军韩悖、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南下增援。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于是这场战争在太原和石岭关两个战场展开,而石岭关方面便是以郭进率领的军队为主要战力。由于宋军集中兵力攻打太原,所以阻截辽军的策略是以防御为主,利用关隘和地势阻敌增援,为太原之战创造时间。从数量上看,郭进手下的军队并不多,只是数千人,而辽军方面则是有绝对的优势。

郭进并没有在石岭关固守,而是出关迎敌,临河布阵以阻挡辽军前进。辽军见郭进人少,强渡大河,力图一波流打掉郭进的军队。因为石岭关距离太原非常近,只要攻破这里,辽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太原城下,与太原的军队里应外合攻击围城的宋军。只要解了太原之围,赵光义灭北汉的战略目标便无法实现。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面对极其强势的契丹军队,郭进并没有畏惧,而是正面硬刚。他趁着辽军渡河未半而先手抢攻,给辽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争是辽国开国以来少有的惨败,辽军的精锐部队遭受到成建制的损失。冀王耶律敌烈和他的儿子蛙哥一并被击杀,统帅耶律沙捡回一命,但儿子却命丧沙场。契丹八部中实力和资格排第三的突吕不部也被打残,节度使都敏阵亡。辽军王牌部队、号称辽主"腹心部"、"掌精兵"的皮室军之一的黄皮室部,不仅统帅唐筈当场丧命,所部也受到歼灭性一击。率领大辽六院军的南院枢密副使耶律抹只也被击溃,他本人"仅以身免"。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这场战争宋军以少胜多的打出了威风志气,胜得酣畅淋漓,堪称宋辽战争史上少有的经典之作。而郭进作为战争的前线指挥官,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应该受到朝廷的重奖。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军队主帅郭进竟然受到监军田钦祚的欺凌和构陷,不得已自杀身亡。最离谱的是,田钦祚闹出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按照史书记载,田钦祚在军中可以一手遮天,对外谎称郭进死于"暴卒",这也太离谱了。而赵光义竟然被蒙在鼓里,听之任之,没有找人调查,就让他这么混过去了。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很多历史学者把事情的罪魁祸首归咎于田钦祚,认为他蒙蔽了赵光义,才干出逼死郭进的事情。他们的理由是史书上说田钦祚"性阴狡"、"好狎侮同列,人多恶之",而作为监军又有独特的地位,所以才能干出逼死军统统帅的事情。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宋朝监军权力很大是事实,但说他们都能逼死主帅那就太夸张了。毕竟监军是代表朝廷和皇帝监督军队的行为,本身在军队中的势力是不如统帅的。如果没有强硬的后台支持,监军最多就掣肘统帅的军事行动,要逼死人是很难的。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从史书来看,对田钦祚的评价是马后炮,典型的以结果代替原因。田钦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而不是赵光义的派系。他在之前的战争中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欺压同僚的事迹,反而在郭进事后,史书上多出不少这种评价。比如田钦祚曾随王全斌参加了灭蜀的战争,这场战争中他也承担了类似中监军的责任。

战后王全斌纵容士兵劫掠投降蜀军和后蜀贵族,引发蜀地叛乱。可是当时的所有监军都没有阻止王全斌的行为,使得蜀地叛乱扩大化。后来赵匡胤处置祸首王全斌,很多将领受到牵连,田钦祚却并未获罪。如果田钦祚真的是喜欢逼迫同僚的人,那王全斌引发蜀地叛乱时正是大展拳脚的机会,为何又默默无闻呢?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而且田钦祚一到郭进的军中便与郭进"不协",还因"贩鬻规利"被人告到赵光义那里去了。这说明赵光义在军中除了监军系统外,还有别的人搜集军队信息。其实这才是当时军队的实际情况,也是赵光义掌控军队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得位不正,很多赵匡胤的心腹将领对其不满,双方处于对立态势。无论是田钦祚,还是郭进,都是赵匡胤的心腹,他怎么能完全放心让其领军?因此这些军队将领的一言一行都在赵光义的监视之下,不可能出现信息壁垒。史书上说田钦祚一手遮天,谎报郭进"暴卒"的事情,完全就是掩盖实情,找人背锅。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比较奇怪的是,赵光义得到田钦祚"贩鬻规利"竟然没有从重处置,只是将其降为防御使,仍然放在郭进的军队中当监军。要知道在军中倒卖粮食这种事情,任何军队都不能容忍的。赵光义竟然对田钦祚手下留情,实在是不可思议。他虽然把田钦祚痛斥了一顿,却不怪对方渎职或投机倒把,而是怪他不干"正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田钦祚到郭进军队中当监军是有任务的,不然赵光义不会这么说。从郭进大胜辽国军队后,赵光义又加派了刘文裕和王侁的行为来看,显然他对田钦祚很不满意,需要增加做任务的力量。而我认为赵光义派下来的这个任务,才是郭进被逼死的真正原因。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对于郭进的军队而言,阻截辽国大军才是第一要务。可从赵光义加派刘文裕和王侁的出发点看,赵光义心中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否则他不会在辽军已经溃退的情况下,又加派监军,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刘文裕和王侁是赵光义用来逼死武将的大杀器。除了在郭进之死中有所出场外,后来在西北构陷边帅田仁朗,殆误战机的是他们。再后来逼死杨业,令潘美噤若寒蝉的也正是这俩货。战争都快结束了,赵光义还搞这些,显然目的不单纯。宋朝政治生态和军队制度变化来看,赵光义派出这三个监军,最大的可能是为了夺权,而不是抗辽。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在刘文裕和王侁加入之前,田钦祚虽然敢跟郭进闹矛盾,却也不敢过分欺压对方,顶多就不听命令,在军队上掣肘。这些都是监军的常规操作,还没到不死不休的程度。而只是这些常规操作,郭进很容易对付,连上书告状都不需要,更不要说被逼自杀了。可刘文裕和王侁加入后,田钦祚就开始变本加厉,"恣为奸利不法事",肆无忌惮的对主帅郭进"数加凌侮",搞到"进不能堪"。显然这三人联手,故意折腾郭进,甚至用了很多强制手段。这已经超越了监军掣肘和监视主帅的职权,显然是构陷和污蔑的行为。

狈论南唐(二五)北宋名将郭进被田钦祚逼死,赵光义才是幕后主谋

赵光义纵容属下这么折腾郭进这样的大将,甚至不惜逼死,也许就是将其赐死,其目的就是在于对军权的掌控。赵匡胤之后虽然对军队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这些军队仍旧不完全被朝廷掌控。而这些军队将领很多都是赵匡胤心腹,质疑赵光义上台的法理依据,所以双方矛盾很大。

赵光义借着战争的机会,用监军来逼迫军队统帅交出兵权,是很合理正常的操作。而面对死硬派的将领,他纵容监军用各种阴谋构陷的手段,也是常态。郭进之死只是赵光义的阴险手段的开始,而田钦祚则只是帮皇帝背锅而已。这种手段虽然加强朝廷对军权的掌握,却让军队再无战心,造成了弱宋的一大隐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