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人們常說:“如果我們相互之間有了更多的坦誠,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的確,人們總是傾向於將坦誠視為一種普遍良好的情感,更多的時候則是當成人與人之間維繫信任的“紐帶”。

從事教育行業多年,我總是在想:如果一個老師對學生丟失了坦誠,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帶著這個疑惑,我觀看了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看完整部影片,我的心情無疑是沉重的。父親拉夫齊身居高位,有錢有勢,但這個時候,父親卻並在乎對孩子的教育,看重的是更多的權勢和愚昧的愛國。正因為如此,布魯諾才會陷入一片壓抑和掙扎,向著悲劇一步步挺進。而這其中,正是一個父親對兒子丟失的坦誠惹的禍。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簡單來說,就是8歲小男孩布魯諾隨著納粹軍官父親的升職,從原本溫暖的家搬到了鄉下,因著父親的隱瞞和自己的好奇心,偷偷結識了猶太男孩什穆爾,最終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以“戰爭”為背景,通過孩子的視角,揭露了一個內心純真與善良的孩子,不斷探索戰爭背後隱藏的謎底,而引發的家庭教育的悲劇事件。那麼,今天我就從“坦誠”的角度,來解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背後: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影片劇照

一、拉夫爾的家庭“暴力”現象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布魯諾的父親拉爾夫是人人羨慕的納粹軍官,因為升職,一家人被迫搬到了鄉下,執行一項“特殊任務”。但是成為司令官的拉夫爾卻因“特殊的軍人屬性”,與家人關係變得格格不入。

所謂的“特殊的軍人屬性”指的是為戰爭而生,將現實中的家庭生活當成戰場進行管理,充滿了對家人的強烈征服慾望。

這種“特殊的軍人屬性”通常出現在戰爭停息之後,迴歸家庭的退伍軍人身上。他們想要成為家庭生活強硬的主人,而實際上他們是困頓於親子關係、婚姻關係的“弱者”,有時候甚至像一個無知的嬰兒,絲毫不知路在何方。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影片劇照

01、缺少坦誠對婚姻的“暴力”

拉夫爾的升職如同一把雙刃劍,它沒能讓拉爾夫蛻變成為一個身懷正義的“真正軍人”,但卻成為了摧毀家庭的“始作俑者”。

電視劇《葛定國同志的夕陽紅》中,身為軍人的葛定國驍勇善戰、一輩子征戰沙場。老年之際卻賭氣與結髮妻子離婚。當葛定國離婚又再婚,與三個子女鬧得不可開交,引發了一系列的家庭問題。直到最後,他才發現自己最愛的女人還是前妻。 從某種意義上說,葛定國從戰場到家庭生活的角色互換中,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導演通過對父親拉爾夫軍人形象的生動刻畫,深刻表達出身背“特殊軍人屬性”的拉爾夫與家人相處的錯誤方式:他對妻兒處處掩藏,無法坦誠以待。這對整個家庭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婚姻中相互之間缺少了坦誠,很大程度上就會出現嚴重的隔膜和對立。隨著劇情的發展,拉爾夫夫婦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影片劇照

當埃爾莎質疑拉爾夫請來的家教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有問題時,拉爾夫明明知道老師教育孩子不正確的歷史,他還是不屑一顧,選擇隱瞞。

當妻子埃爾莎第一次知道丈夫拉爾夫搬到鄉下,只是為了毒害那些無辜的猶太人時,他們之間發生了第一次爭吵。他們之間的對話如下:

拉爾夫:埃爾莎,我發過誓要保密的。

埃爾莎:對自己的妻子也要如此嗎?

拉爾夫:沒錯!我以自己的性命起誓過,你明白嗎?

這段簡單的對話,顯然充滿著一個丈夫對妻子不信任的“暴力”。而這,卻正與婚姻中,兩性相處應該彼此信任、坦誠以待的最基本原則背道而馳。拉爾夫的話,如同一把利刃,直戳戳地刺入埃爾莎的身體。雖說劇情後半段,他們的婚姻並沒有走向末路,但大抵上已經失去婚姻的意義了。

尼娜-歐尼爾曾說:

信任是婚姻關係中兩個人所共享的最重要特質也是建立愉快的、成長的關係所不可短缺的。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影片劇照

02、缺少坦誠對孩子的“暴力”

家庭位置及環境由好及壞的突然轉變,對孩子本來就不是好事。 布魯諾從之前的快樂男孩,慢慢貼上了缺少朋友的壓抑和掙扎的標籤,或許此刻的他想要的是更多的陪伴和耐心。

然而拉爾夫給予他的卻是謊言和控制,從沒有坦誠可言。影片的中段,當父親的謊言與現實產生碰撞,衍生出與他的所見所聞不同結果時,布魯諾為了尋求真相,不得不去探索。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的拉爾夫搬到集中營之後,經過了陰暗思想的洗滌,間接造成了家庭關係的差異化。表面上他深愛著妻兒,給予他們最優質的物質生活,暗地裡卻將殘忍和冷酷演繹到極致。可以說,拉爾夫在布魯諾有所懷疑的時候,他能夠給孩子說清楚,就能完全避免布魯諾的悲劇發生。

布魯諾透過窗戶,看見對面冒出的滾滾黑煙和穿著睡衣的農民,詢問父親拉爾夫時,他卻說是燒燬垃圾,然後將窗子用木板釘死。因著好奇,布魯諾總是會在不經意間詢問父親農場那一邊的情況,然而父親總是不能對他坦誠以待,呈現給他的總是與美好相關的場景。尤其是布魯諾偷偷結識了什穆爾之後,聽到什穆爾所說的與父親口裡截然不同之時,布魯諾總是會感到非常的好奇。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影片劇照

直到影片最後,布魯諾偷看了父親邀請重要官員,觀看關於農場那邊美好生活的紀錄電影。那一刻,他深信父親沒有欺騙於他,決心要進去幫助什穆爾尋找父親,並看看農場的一切。也正因為那樣,布魯諾才經歷了悲劇。

日本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曾經說過:

夫婦和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秘密的事,無論任何事情都沒有不能公開講的。孩子漸漸長大,沒有某事只對那個孩子講而不叫這個孩子知道的情況。如果父母責備這個孩子禮貌不周,那麼孩子也會校花父母教育失策。

拉爾夫內心對他人的殘忍、冷酷與表面上對孩子的溫暖可親,正是布魯諾走上悲劇的推動點。在我看來,拉爾夫是一個被德國納粹思想毒害的悲劇人物,一方面他將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在孩子面前,另一方面他固執己見、愚昧愛國, 總以為孩子和家人不會看見。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孩子早就有了自己看待世界和自我探索的能力。只是他永遠也無法想象到,他對孩子的不坦誠卻是直接葬送孩子生命的另一種“暴力”因素。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影片劇照

二、家庭中缺少坦誠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通過戰爭視角,折射出一個孩子的成長悲劇,它彷彿如同一面明晃晃的鏡子,無時無刻都能給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帶來啟迪意義。從布魯諾的悲劇對照現實的教育,我們來看一看父母對孩子缺少坦誠,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過度沉浸於好奇的世界

很多人都說布魯諾是死於自己強烈的好奇心之下,如果他不那麼好奇,悲劇斷然不會發生。

不可置否,強烈的好奇心確實是帶著布魯諾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主要原因。歸根究底,主要原因還是父母的再三隱瞞,不能將“見光死”的惡劣行徑,對孩子坦誠相待。

倘若拉爾夫能與布魯諾展開一場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孩子明白真相,又怎麼會不斷地去尋求真相?正是因為不明白和想知道,孩子才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求索明白。

左拉曾經說過: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的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增加更多的知識。

嚴格意義上說,孩子擁有足夠的好奇心是一件好事,但是過度好奇就不太好了,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利孩子成長的壞事情。換一句話說,那就是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引導孩子探索那些積極方面的未知東西。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劇照

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影片中,對面農場的那一片片滾滾黑煙,冉冉漂浮在藍天白雲間。布魯諾不論是躺在大樹底下,還是坐在鞦韆上,總是靜靜地仰望著,腦海中若有所思。此時此刻布魯諾的心裡已經留下了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他什麼也不想,玩具、學習、零食都與他無關,他只想穿過那道高牆,去看一看高牆外的農場。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此種心境下的布魯諾就是我們千千萬萬的孩子的一個縮影。在面對一切新鮮事物,無法一窺其中奧妙,內心彷彿有著千萬只螞蟻撕咬著。而這一切的原因,還是沒有得到家人的阻撓,不能坦誠解惑。

迴歸現實,我們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因為困惑或難以明白的一件事,而不斷去努力追尋原因。當我們去努力尋求答案,卻因著種種阻撓而無法實現時,我們的心裡是不是也會產生陰影?孩子也不例外。

我們為了擺脫陰影,我們能夠迅速知道自己的確切位置,更有能力調整自己的前進方向。孩子卻有些不一樣,他們缺少成熟的心智,面對困惑無法很好的調整自己。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對孩子坦誠所有問題,從源頭上幫助他們走出陰影。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劇照

任性、偏執,容易陷入契可尼效應危機

影片中的布魯諾是任性的、肆意的,甚至有些叛逆、不聽話的味道。儘管父母一再斬斷他的“求索之路”,他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地衝破“囚籠”,開闢所謂的“新道路”。

而這一點,正與我們現實生活的孩子是一樣一樣的。想象一下,孩子在商店看重了一件玩具,父母就是不給他買。然後孩子就會對那件玩具異常痴迷,他們甚至偷錢也會去買。

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心理學家蔡戈尼克的契可尼效應:

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迴歸到事情的本質,當布魯諾早早就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他的人生結局很大可能就會被改寫。實際上,對孩子告知和坦誠已在很大程度幫助孩子突破了契可尼效應,尤其是在孩子任性、偏執的時候。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三、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坦誠相待”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經常會在某件事情上,以欺騙、隱瞞以及謊言等手段,不能對孩子坦誠相待。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總認為孩子還小,有些事情就該隱瞞,對孩子展現坦誠幾乎毫無意義。

然而孩子明白過來以後,父母們總是會自己的“慣常行為”尋找理所當然的說辭,會以“為了孩子好”的理由撇開責任。其實,父母們並不知道,他們的不坦誠,只會對孩子形成一種無形的“暴力”。那麼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做到“坦誠相待”呢?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劇照

01、避免陷入契可尼效應危機

契可尼效應從某方面來說,是一種象徵美好的方面。然而,當孩子在一件壞事情上,過度沉浸於契可尼效應,只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

因此說作為父母,應該在孩子沉浸壞事情的時候,儘量去正確引導孩子,放棄那件壞事情,將注意力重新放在另一件事情上。比如孩子到了寫作業的時間,他還是沉浸在電視的情節中,我們就應該果斷關閉電視,告訴孩子一直看電視的壞處,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業。

實際上,這就是讓父母在處理不利孩子成長的事情上,應該做到和善而堅決。既能讓孩子甘願接受,又能讓孩子覺得有道理。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劇照

02、事無鉅細,凡事告知孩子,讓孩子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利

儘管孩子年紀小,但是他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不管事情大小,他們也該有知曉的權利。而這種權利,任誰也不可剝奪。

我生活在農村,就曾碰到這樣一件事情:一位女孩還有兩個月高考,奶奶突遭車禍死亡。然而父母為了不耽誤她的高考複習,選擇隱瞞了下來。女孩高考回到家,看見堂前掛著奶奶的遺照,才得知奶奶已經去世。女孩知道是父母故意隱瞞於她,丟下一句“我是為了愛我的所有親人而活著,並不是高考。奶奶走了,我連最後一面都沒見,我還有何臉面活下去?”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什麼事情都應該告知孩子,孩子自然會在心中有所選擇。這樣一來,在孩子心中,就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和尊重。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劇照

03、撇開父母的威嚴,做孩子的知己

很多父母總是將自己的威嚴掛在臉上,還沒說話,孩子就已經有些害怕。這樣一來,又談何與孩子坦誠相待?其實這並不是某個父母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都是犯這樣的錯誤。有時候我們更應該撇開父母的威嚴,與孩子做知己,更利於與孩子坦誠相待。

著名主持人朱軍業餘時間喜歡畫畫。在一次機緣碰巧時,認識了畫家範曾,併成為他的徒弟。然而,範曾總是悉心教他繪畫,對他非常尊重,從沒有擺出師父的威嚴。朱軍在範曾的引領下,他的畫集受到圈內人士廣泛稱讚。

在我看來,範曾和朱軍並不是師徒關係,更多的時候則像一對知己。他們亦師亦友、坦誠相待,才會取得重大成功。其實,不管是師徒關係,還是親子關係,只要成為了知己,那麼彼此之間的坦誠就會建立起來。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親子關係中,缺少坦誠也是一種“暴力”

劇照

結束語

布魯諾才僅僅8歲,生命還只是開始,就匆匆消失於人世。對於他的悲劇,我們每一個人都無力更改。但是,我們作為父母不能只是沉浸悲劇裡,更應該從悲劇中得到啟發,並學會避免悲劇。

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我想不是讓他們大富大貴,大抵上還是尊重孩子,並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考慮,儘量做到讓他們舒服和快樂。然而,尊重的實質還是與孩子坦誠相待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