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寓言故事。一個窮漁夫的老婆,利用一條貴為王子的小金魚的報恩機會,不停地索取,先是要來不漏水的木盆,然後要來好衣服、好傢俱,接下來要豪宅以及成群的僕人和一輩子花不完的錢,小金魚都給了她。她成為貴婦,卻還是不滿足,最後竟索要當女王。小金魚被驚呆了,震怒了,不再理她,默默遊走了。已成為貴婦的她一瞬間發現自己又變回漁夫的老婆,眼前擺著一個漏水的破木盆和一堆要洗的髒衣服。


每個看寓言的人都會嘲笑漁夫老婆的貪婪,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很多人卻不曾意識到自己正是充當了“漁夫老婆”這麼個角色。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2012年,媒體報道了一個姓郭的年輕中國女孩自殺的事件,引起人們的討論。小郭青春靚麗,是大學裡的最佳畢業生,華爾街的白領,世界頂級名校麻省理工學院MBA,遊學走訪35個國家,在學業、商業、藝術、體育等方面都表現出色,甚至成為某知名教育培訓機構的形象代表……她的死令人震驚,

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孩子,沒有理由自殺啊,為什麼?


人們對她的自殺原因有種種猜測,但那些原因,也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根本的原因,藏在她自己寫下的這些文字中:“我非常精確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歲生日那天辦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禮,並開始準備完美的28歲在頂尖商學院生小孩的計劃。生活到這個時候,雖然很辛苦,但一直都是所謂的完美。然而,關上門回到家裡,問題卻非常深刻。”


據媒體報道,小郭的父母都能力非凡,對女兒一直要求甚高,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小郭是如何一步步走進死衚衕的——當一個人一直被要求完美,連哪年結婚、哪年在什麼地方生孩子這樣不可預期的人生大事都要按父母的“旨意”精確完成,她如何能和不完美的自己相處?她被馴化到只是為“優秀”、“成功”活著,家門外得到的讚譽和回家關上門自己的感覺,無法統一到一個身軀裡,這種分裂的痛苦,讓她選擇以決絕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小郭最後留下的文字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棄地以他人的標準去循規蹈矩地爬了。”


她的自我評價之低,外人無法想象,“被人唾棄”、“循規蹈矩地爬”,她對自己何等地不滿意!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這是個悲劇,我們可以理解她父母的悲傷,同情他們的不幸,但一個年輕而美好的生命一步步走上絕望的懸崖,卻讓我們不能不反思這種家庭影響的失誤。


教育的目標是要儘可能讓一個孩子優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種破壞性的教育行為,在於它是一種反自然行為。大自然原本賦予每個孩子以成長的正能量,只要生長條件正常,都會正常表達,健康成長。在完美期待中成長的孩子,天性被過度馴化,其作為獨立的“自我”無法正常舒展,卻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適應他人的要求。幾乎是從剛剛懂事,他們就有一個宿敵——“鄰家的孩子”——聰明懂事性格開朗,有禮貌習慣好,功課門門都出色,既會彈琴畫畫,又會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錢,又懂得如何節儉,上名校,事業有成,孝順父母,婚姻美滿……“鄰家的孩子”作為標杆只是襯出了他的不完美,讓他自慚形穢,內心衝突不斷,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壞,氣場混亂,負能量越積越多。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一個內心積澱太多負能量的人,最終也許會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別人看來也許很完美,但其內心世界則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衝突的,較少體會到生活的幸福。像小郭一樣,會經常感覺活得“很辛苦”。但哪怕是這表面的光鮮,也只屬於少數人,更多的,負能量太多的孩子不但不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作為自然人的屬性也被嚴重破壞,成為人們眼中的窩囊廢。


站在教育的出發點上,沒有一個家長會承認自己要培養完美小孩;在話語層面上,所有的人都會贊成“寬容”、“接納”等理念。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少人卻很少接納孩子的“毛病”,見不得孩子身上的“缺點”。孩子活潑,他認為不夠安靜;孩子安靜,他嫌缺少運動;孩子喜歡到外面運動,他又要求他坐下來畫畫;孩子喜歡畫畫,他希望孩子也喜歡唱歌;孩子喜歡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體美樣樣行,他還希望孩子功課好;孩子功課好,他要求孩子學會做家務……如果家長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讀到這裡請捫心自問,我允許過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我在微博中曾發了一條不要對孩子“求完美”的建議。有位家長在後面留言說:“我從不要求女兒完美,真正困擾我的是怎麼讓孩子不要對自己要求完美。女兒3歲,做錯事不敢和我說,怕我生氣不喜歡她,有時做錯事我說她,她就哭著讓我別說了。”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這位家長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正是“求完美”代表,我們完全可以從他的留言中推斷,他對孩子何等的不寬容。才3歲的孩子,有什麼事可以稱之為“錯事”呢?


打壞東西是錯嗎?說句髒話是錯嗎?把牛奶灑在地毯上是錯嗎?不吃某種蔬菜是錯嗎?……如果不是平時家長處處挑剔,不原諒孩子的任何過失,並經常用喜不喜歡來威脅孩子,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對家長的愛憂心忡忡?怎麼會經常意識到自己做了“錯事”,並哭著求家長不要再說呢?


很多家長之所以像這位家長一樣,不知不覺中陷入“漁夫老婆”的思維困境,是因為他們往往是從一開始就以某種社會標準來要求孩子,而孩子在這樣的標準面前,顯得那樣不合格,於是家長拿出規矩、目標、批評、懲戒等這些概念和手段,對孩子進行規範。


根除教育中的“慾望癌”,允許孩子不完美,家長不要太強勢


求完美的潛臺詞是:你必須完美,我不接納你的任何不足和過錯。所以伴隨求完美的,必定是事無鉅細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些“要求”和“目標”而派生出來的繁瑣苛刻的家庭法則。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強勢父母身上。


“求完美家長”和“強勢家長”幾乎是同義詞,這樣的家長,他們主要關心自己要培養怎樣一個人,不斷以成年人的強勢改造孩子,較少關心或根本不關心孩子作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壞就這樣形成了。


過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慾望癌症,會演變出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孩子的無力感總是和父母的強勢正比,父母越強勢,孩子越懦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