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作者:李大奎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一、甄宓其人

甄宓,也就是《三國演義》中的甄夫人,公元183年出生於中山郡無極縣(今河北無極)官宦家庭,父親是東漢未年的上蔡令甄逸。

可惜,在甄宓三歲時,父親甄逸就早早過逝。自小喜愛讀書的小甄宓在母親的傾力培養下,成為當世有名的才女,時有"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的說法。

據傳,甄宓不僅記憶力超常,過目即能背誦,不僅貌美,還與人為善,有一顆柔軟賢德的心。她的二哥去世得早,留下孤苦的嫂子,不受母親待見,常被苛責。甄宓就言辭懇切地勸慰母親善待嫂子,多體諒嫂子的難處,何不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看待呢?甄宓的母親後來慢慢被感化,一家人的關係由此才親密起來。

無奈甄宓生於苦難的亂世之中,縱然才貌、人品俱都一流,不幸的命運註定其一生坎坷多艱。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建安初年,河北"四世三公"袁紹的二公子袁熙看上了甄宓。卑微的甄宓哪裡能拒絕?只要應從。

不久,甄宓便被袁熙納為妻室,但二人不過是掛名夫妻,沒有多少真情實感。建安四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便將甄氏留在冀州侍奉婆婆劉氏。

二、甄宓改嫁曹丕

建安九年(204年),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曹操趁袁紹病死,其子又不和的時機,率大軍攻打鄴城。

曹操的兒子曹丕率先拿下袁紹的府第,只見兩婦人相擁而泣。盤問得知,原來是來不及逃離的袁紹夫人劉氏和兒子袁熙的夫人甄宓。

曹丕見甄宓雖然"滿臉汙垢,身著粗衣,披散著頭髮",但不掩其美麗脫俗,很是"姿貌絕倫",一見鍾情,不久便納甄宓為妻。

甄宓嫁給曹丕後,見曹丕俊逸有才,遂心生情意,曹丕對她亦寵愛有知,二人過了一段濃情蜜意的短暫歲月,還共育一兒(即後來的魏明帝曹叡)一女(即東鄉公主)。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甄宓就此專情於曹丕,在曹丕稱帝后見其移情別戀,感傷之下,為喚回曾經的那份情意,還寫下有名的《塘上行》: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這首詩其實是甄宓向曹丕表白真摯的綿綿情思,意欲喚回心生猜疑的曹丕,只可惜狹窄的曹丕被恨意所亂,已無心領會。

三、甄宓慘死

甄宓是一個善良賢德的女人,很在意家庭的和睦相處。她見曹丕不待見其弟曹植,還萌生殺意,令曹植在七步之內務必作詩,曹植便寫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甄宓見此,便以嫂嫂的身份多愛護年小的曹植,並勸曹丕珍惜兄弟之情。

誰知曹丕誤會了甄宓,認為她喜歡上曹植,哪裡還聽得進她原本正常的忠言逆耳?後來他見甄宓與曹植多說幾句話,心裡便不暢快。兼之甄宓又請母親卞夫人來斡旋他們弟兄之間的事,更生爐意,認為甄宓"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對曹丕的情緒變化,可惜甄宓沒去細想。天真的甄宓哪裡覺察到心眼小的曹丕醋意心理,還傻乎乎的勸說他與曹植兄弟倆和睦共事。

別說曹丕已有感情糾纏這樣的心理陰影,即便從王位考慮,他也容不下曹植。最是無情帝王家,曹丕哪有可能會善待"才高八斗"的兄弟曹植?

更天真的是,甄宓還介入了公公曹操打天下的政治見解中。她建議曹操:蜀吳未滅,不必急於稱帝,仍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公曹操素聞甄宓的才名,對兒媳的主張不約而同,器重之下,便欣然採納,直到死都只稱魏王,加九錫而已。

曹丕見此,更生怒意。

甄宓對公公曹操、對弟弟曹植這些原本出於公義的言行,在曹丕心中便成了她的"罪證"。在徒添錯覺、反感與懷疑之下,曹丕便枉自猜測甄宓"水性楊花",迷亂公公,還錯情於弟弟,令他蒙羞。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由此,曹丕認為甄宓已不值得珍愛,便漸漸添了嫌棄之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於洛陽後,曹丕繼位魏王,便將甄宓留在鄴城。

不久,曹丕篡位稱帝,改元"黃初"。山陽公劉協進獻美貌如花的郭氏、李氏後,曹丕大喜,即將二女納為妃嬪,對甄宓更加疏遠起來。

黃初二年(221年)元月,郭氏得寵,便向曹丕進讒言:悉聞甄夫人不自重,對皇上多有怨言。曹丕藉此遣使到鄴城,賜毒酒於甄宓,令她自鳩後"被髮覆面,以糠塞口",也就是下葬時頭髮披散遮臉,口中塞滿米糠。

可憐的甄宓就這樣香消玉殞,她最終沒有喚回曹丕的真愛,只等來一杯讓她慘死的毒酒,卒年38歲。

四、因《洛神賦》而成名

誰也沒想到,甄宓慘死後竟意外地名揚天下。

固然有其子曹叡意外稱帝(231年)追贈她為文昭皇后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曹植所寫的代表作《洛神賦》廣為流傳後被時人附會所致。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據載,曹丕稱帝后,曹植著喪服上朝,為漢朝悲哀哭泣,令曹丕大怒,礙於母親卞後的苦苦相勸,才沒有處死曹植。便於黃初二年(221年),將30歲的曹植徏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不久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

曹植在次年去往鄄城的途中,借"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之神"的傳說,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境,便寫下悲歌洛神的《洛神賦》: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曹植將美麗多情的洛神形象描摹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曹植把洛神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他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表達了對明君的思慕,吐露了衷情不能相通的苦悶。

因這篇《洛神賦》原名《感鄄賦》,這裡的"鄄"其實是曹植的封地。但後來附會者認為,"鄄"與"甄"相通,賦中又有"宓之說",《感鄄賦》肯定是《感甄賦》,賦中的"洛神"就是他的嫂嫂甄宓。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於是,曹植暗戀甄宓,叔嫂戀的故事便傳開。還說曹操原本喜歡甄宓,曹操攻打鄴城其實也主要是因為她。

這就是所謂的"一女亂三曹"之傳說,認為曹丕稱帝后之所以賜毒酒於甄宓,真正的原因在於封其口,使其"被髮覆面,以糠塞口",家醜便無從查證。

由此,關於甄宓的各種傳聞不徑而走,尊重認可她的,說她是高潔的"洛神";不認可臭罵她的,便說她禍亂曹家,是淫女、狐狸精。

命運坎坷不幸的甄宓甄夫人就這樣名揚天下。

斯人已逝。

對甄宓的各種說法其實都已遠去,"洛神"也好,"淫女"也罷,在歷史長河裡早已顯得無足輕重,只留下遠去的塵埃而已。

不過,為正視聽,權作滄桑歲月的補白,亦算是歷史的追憶,是為記!

“一女亂三曹”的甄宓,不經意陷入政治漩渦,一生坎坷多艱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