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秋柳寫人生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劉鶚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老殘遊記》中,刻畫了一幅獨具濟南特色的城市風光圖。在這幅畫卷中,“依偎”在泉水邊、甘當配角的柳樹,與泉水一起成為人們心目中最能代表濟南形象的符號之一,如今已成為濟南市的市樹。歷代以來,歌詠柳樹的詩歌眾多,且不乏佳作,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於濟南大明湖畔創作的《秋柳》四章便是其中的代表。


秋柳(其一)

王士禛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淄博市桓臺縣)人。王士禛是清代前期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神韻說”的倡導者。在他的倡導下,“神韻說”風行海內,在當時被奉為詩壇圭臬,他本人則被公認為文壇領袖,文人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明湖秋柳寫人生

▲秋柳園位於大明湖東南岸,是為紀念王士禛而修建的仿古建築。



王士禛年少時曾在濟南居住過一段時間,其故居便位於大明湖南岸。秋高氣爽時節,於“眾泉匯流”之處的大明湖畔,在習習涼風的吹拂下賞泉觀柳,對於王士禛來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順治十四年(1657年),一個秋天的下午,時年23歲的王士禛與友人同遊大明湖。此時,天氣漸涼,大明湖岸邊的垂柳已是翠褪黃顯,乍染秋色了,面對此情此景,王士禛悵然有感,遂創作出著名的《秋柳》四章。全詩共四首,皆為七言律詩,將詠物與寓意有機結合在一起,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全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一個“柳”字,展現了王士禛深厚的文字功底,其“神韻”風采已現。


在《秋柳》詩序中,王士禛道出了此詩的創作緣由:“僕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楊柳,同《小雅》之僕伕,致託悲秋,望湘皋之遠者。”有感而發的一篇詠柳詩,讓王士禛的大名傳遍大江南北,一時應和其詩者甚眾。在這些唱和詩中,還包括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一首《賦得秋柳》。


明湖秋柳寫人生

▲王士禛當年在大明湖畔天心水面亭創作了《秋柳》四章。



王士禛的《秋柳》四章因何令世人如此追捧?除了意境的高遠、用詞的講究之外,還有另一層原因,用一個現代詞語解釋,那就是“共情”。當代文學家黃裳在他的《秋柳》一文中這樣說道:“讀到清初王阮亭《秋柳》詩七律四章,仍覺其悽迷婉約,使人悵惘。毋怪其時和者數十、百人,後流傳大江南北,數年和者不絕。此之謂詩‘可以群’。”憑藉《秋柳》,王士禛“一舉成名天下知”,並最終成為“一代詩宗”。


作為文壇領袖,王士禛不但在詩作及詩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還通過個人影響促成了許多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蒲松齡的名著《聊齋志異》,就得到了王士禛的大力推崇。他贈詩蒲松齡曰:“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紀曉嵐對王士禛當時的影響力有過這樣的記載:“當康熙中,其聲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詩集,無不稱漁洋山人評點者,無不冠以漁洋山人序者。”文人刊刻詩集,以得到王士禛的評點或撰序為榮,甚至委巷小說也將王士禛的評點當作營銷賣點。王士禛在清初詩壇甚至文壇的聲望,由此可見一斑。


如今,在大明湖東南岸,為紀念王士禛而修建的仿古建築秋柳園,已成為大明湖風景區的一處著名景點。此外,在其故里桓臺縣,也建有王漁洋紀念館,供人瞻仰漁洋山人的風采。


歷經數百載而傳唱不衰,王士禛的《秋柳》四章,不只歌詠柳樹,更是書寫人生。王士禛及其詩作,為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作者:南窗

圖片:何延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