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磨成針是一則侮辱智商的故事


鐵杵磨成針是一則侮辱智商的故事


鐵杵磨成針,是從老祖宗那裡流傳下來的一則著名的故事,常常被選入童蒙課本,作為代代少年兒童的勵志教材。

按著故事的說法,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缺乏耐心,學習期間,經常偷偷溜出去玩。這一天,他走到一條小溪旁,看見一位老太太,正在一棵大樹下的石頭上磨一個粗粗的鐵棒槌。李白很好奇,走過去問老太太,在做什麼?老太太說,在磨針。李白感到不可思議,根本不相信,就對老太太說:“要把這麼粗的鐵棒槌磨成針,能行嗎?”

老太太笑笑說:“只要我天天磨,這鐵棒槌就是再粗,也會越來越細的,最後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老人家信誓旦旦,就改變了看法,信以為真,深受感動和啟發。心想:“我的學習不正如老太太磨針嗎?只要我天天認真地學習,堅持不懈地讀書,再難懂的問題,我也能讀懂,記在心裡。”

從此,李白不再貪玩了,他天天認真地讀書,遇到困難和分心的事,想起老太太磨針,就會精神抖擻,不懈地努力,後來,成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詩人。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其實是侮辱智商的把戲。

古人雖然不懂得經濟學原理,但他們在生活中和生產中,一定會不自覺地遵循經濟學的一般規律。

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的荒謬之處,就在於從根本上違背了“產出必須大於投入”這一條經濟規律。

不可否認,鐵杵磨成針,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但是,如果誰真要進行實際操作,必須腦袋進水,因為這樣做,太不經濟了。

具體分析起來,其嚴重的不經濟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物質價值的浪費。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鐵是貴金屬,一根鐵杵的經濟價值大大於高於一枚針的價值,通過艱苦的勞動,把一根相對貴重的鐵杵轉化為一枚大大跌價的針,是很愚蠢很奢侈的敗家子作風。

第二個方面是時間價值的浪費。把鐵杵磨成針,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人生苦短。一寸光陰一寸金,千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其實是最珍貴的資源,把大量珍貴的時間成本耗費在鐵杵磨針上面,是其不合算的。即便老太太願意這麼幹,她的家人也不會允許她老人家這麼幹,把磨針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用在其他方面,無疑會產生高得多的經濟效益。

第三個方面是生產方法上的嚴重失誤。在那個時代,針即便在市場不易求購,一個鐵杵完全可以請鐵匠鍛造成無數的小小針坯再進一步細磨,既大大提高了投入產出比,又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那才是正常的做法。

綜上所述,有理由相信,鐵杵磨針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萬一發生了,也不是什麼正能量,而是侮辱智商違反經濟規律的蠢行,李白如果對這麼大的破綻,都看不穿,只能說明他智商有限,將來也不可能成為天才詩人。

學習成長需要刻苦持續的努力,這個道理是很好的,但不需要用“鐵杵磨針”這樣侮辱智商的故事作為載體。把故事列入童蒙課本,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心理健康都是一種傷害。也許他們幼年還不具備分辨能力,會信以為真,待智力成熟,一定會對“鐵杵磨成針”的虛假故事產生“假作真來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荒謬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