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算力挖礦是偽挖礦?礦場早就不這麼玩了

在區塊鏈行業,礦圈作為產業鏈最上游,卻一直遊離於喧囂之外。連比特大陸IPO也快速淹沒在BCH分叉、穩定幣競爭、STO等消息中。

一來,相對於幣圈、鏈圈,挖礦更接近於傳統行業,政策監管相對寬鬆,曝光率相對低;二來,礦場一般設在新疆、內蒙、四川等地的偏遠山林,且資金投入相當大,圈外人很少有機會接觸。

因此,挖礦成了一個“高冷”的產業,容易形成局部壟斷,蘊含著巨大的財富。比如今天剛發佈搭載自研7nm芯片礦機S15的比特大陸,就成了圈內人眼中的“礦霸”,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就超過51億人民幣。

雲算力挖礦是偽挖礦?礦場早就不這麼玩了

2014年,雲挖礦應運而生

比特幣早期的幾波震盪,讓大量幣圈投資者將目光投向收益相對穩定的挖礦行業,但挖礦繁瑣的步驟和較高的資金門檻,將大量散戶拒之門外。

於是“雲挖礦”應運而生,廣義上包括礦機託管,狹義上單指雲算力挖礦。

礦機託管並不新奇,無非是把礦機出售給用戶後,繼續提供託管服務,收取維護費。雲算力挖礦,則是平臺將基於礦機算力的虛擬雲算力,按一定價格和數量租售出去,投資者按持有算力的比例分享平臺的挖礦收益。

因為無需自己維護礦機,而且雲算力可以無限分割、百元即可入場,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的挖礦門檻。平臺方也可以提前鎖定收益,降低風險。

2013年,cex.io推出雲算力交易平臺。2014年9月1日,比特大陸宣佈“算力巢”上線。次日,瑞典礦機廠商KnCMiner上線雲挖礦平臺KnCCloud。一時間,國內外比特幣雲挖礦市場井噴。

雲算力挖礦是偽挖礦?礦場早就不這麼玩了

雲挖礦,變相的ICO、P2P?

熱鬧僅持續半年,算力吧、比特管家等平臺就被曝跑路、割韭菜。

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租售算力其實是一種變相ICO,通過“發行”算力籌集資金,部署更多的礦場,如此循環。

甚至有的平臺推出免費租算力,通過收取保證金、到期退還的形式,變相P2P理財,容易形成資金盤。

這種模式存在中心化風險,收益多少、能否提幣、自己去向、到底有沒有真實礦場支撐,都是平臺說了算。大部分投資者沒有時間和能力實地察看、辨別。

再加上行業發展初期法律監管滯後、投資教育缺失,給了許多人可乘之機,從而導致2015年發生多起雲挖礦平臺“暴雷”事件,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

如今,雲挖礦平臺是否還像三年前那樣?

雲算力挖礦是偽挖礦?礦場早就不這麼玩了

企業端算力服務或是未來

其實,現在的雲挖礦市場仍然良莠不齊,蹭熱點賺錢的不在少數,少有創新和長遠佈局。

算力雲在四川等地自建數字貨幣礦場,同樣提供永久雲算力,實現遠程一鍵挖礦。不同的是,算力雲開通了算力轉讓功能,建立算力二級市場。用戶在享受挖礦穩定收益的同時,隨時可以出售算力變現。

這只是探索的第一步。算力雲將企業端的算力租售市場作為未來探索和長遠佈局。

以數字化為驅動的第三次文明浪潮,如今處在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轉型的階段。算力,作為區塊鏈分佈式網絡實現價值傳遞與信任連接的基礎資源,將成為未來生產力三要素之一。

算力在企業端的應用,除了挖礦,在人工智能領域也已承擔了引擎作用。

雲算力挖礦是偽挖礦?礦場早就不這麼玩了

目前,算力雲通過雲算力挖礦先佈局C端市場。未來,算力雲希望將算力應用到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為互聯網公司提供企業級算力服務,類似阿里雲。

可見,靠租售算力籌集散戶資金的玩法已經過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