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50歲,你也不一定能懂得這三件事

2019年,我49歲,這一年的生活與我前48年截然不同。

這一年裡,我結識了知音的編輯,習慣了有書的陪伴,愛上了今日頭條多彩的生活,視野越開闊自己越渺小,涉獵越廣博心中越有新的渴望。

我和兒子說,從你出生到你上大學的20年間,媽媽停止了生長,沉默於柴米油鹽,禁錮在家長裡短,用原有的知識體系把你撫養成人,讓你思維和視角缺少格局,為人處事欠寬容大氣,實在對不起!


就算50歲,你也不一定能懂得這三件事

|慣性是一種惡習,打破才能成長

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傳統文化的教育讓我努力做一個賢妻良母,這個賢、良都是要以家人的評價來展示和回饋的,稍有疏忽就會被耳提面命。

“媽,老師說我駝背讓你去買背背佳。”

“媳婦,你都多久沒做紅燒魚了。”

別看只兩個一句話的要求,我要去研究兒子為什麼駝背,是書桌原因還是站姿不對,背背佳都有什麼牌子,帶上後利弊是什麼,如果不好使還要採取什麼措施。

紅燒魚要用什麼魚做,蔥薑蒜是否齊全,家裡的調料夠不夠,兒子不喜歡吃魚要搭配一個什麼其它的菜。

每天的日子被做好賢良塞得滿滿的,且樂此不疲,二十年彈指而過。

兒子上大學後,需要我賢良的人少了一個,但長久的習慣使然,在最初的兩年裡我仍囿於這樣的生活。

去年底偶然打開一個鏈接,知音的一個公號十點閱情寫作班招生,我是科班中文專業畢業,未婚之時尚有作品見報,隨著兒子出生劃開了我人生的分水嶺,如今寫作已是一個遙遠的夢。

重新審視自己的二十載,撿不出什麼耀眼的東西, 工作日復一日,生活年復一年,抬起頭,可以看清未來每天清晰的軌跡,忽然起了一種恐慌,這已經成慣性了嗎?我不要這樣。

就算50歲,你也不一定能懂得這三件事

相繼參加了十點閱情兩個培訓班,又轉戰知音真實故事入門班、基礎班,又有幸進入頭條優質作者培訓班,從每天200字,到500字,到2000字,雖然艱難,但我發現也不是不可以,完成後成就感滿滿,內心從來沒有如此充盈。

我逐漸進入了一個成長的時空,有目標,有收穫,稿費從80,到300,到1000,價值感爆棚。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自己。

習慣的生活方式容易使人產生安逸舒服的固定態勢,產生惰性,不思改變,只有打破這個慣性才能看到新的世界,獲得新的成長,而且,只要你願意,什麼時候不都不晚。

就算50歲,你也不一定能懂得這三件事

|格局大了才發現,原來自己那麼無知

笛卡兒說“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這句話是我一年來的深刻體會。

曾經的我不看電影電視,不刷微博熱搜,不追劇不知道NBA,參加學習班後,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人聚在一起,各種大事小情奇聞八卦,各種思想碰撞開花,站在二十年前視角的我感到那麼的無力和無知。

看著文友發表的作品,羅森塔爾效應、弗洛伊德結構理論模型等心理學概念被隨手拈來引證旁博,我才知道心理學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生活和寫作的指導。

長久地浸潤在一種生活模式裡很容易固步自封,自得、自傲且自以為是,對於超出認識範疇的觀點有著本能的排斥與牴觸,面對大家推崇的媒體工具,知乎、豆瓣、頭條、抖音等把我搞得焦頭爛額。

我一邊努力一邊彷徨,我和時代中間隔著那麼深的鴻溝,無知的我可以嗎?


就算50歲,你也不一定能懂得這三件事

上個月《少年的你》熱映,但周冬雨早就引起了我的關注,2010年高考時,她的英語只考了26分,拍完《山楂樹之巒》後,接受採訪,還得竇驍做翻譯,她當眾說過“我說不好英語”,我還用來給兒子做過反面教材。

誰知,在今年5月的戛納論壇上,當主持人介紹完周冬雨後,她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侃侃而談,我在心裡低呼“這還是7年前的她嗎?”

我知道演員的生活疲憊而奔波,自主時間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7年,她用7年刷新了自己,周冬雨說“誰都不是一開始就完美的,面對失敗接受它,再改變它,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有一種豁然的感覺,雖然明年就50歲,但現在我有時間有精力做任何事,況且這個年齡可以不問前程不問收穫,只管努力就好,還有什麼可恐懼的呢?

無知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己的無知渾然不覺,那樣就再也沒有向上的勇氣和力量了。

就算50歲,你也不一定能懂得這三件事

|不只觀點文需要觀點,生活也需要

今年十一以前,我一直在學習研究新媒體故事文的寫作,隨著寫作習慣的逐漸形成,思路想法的不斷更新,發稿平臺的日益擴大,我對故事文的感覺越來越順手,並開始不滿足於單一的文體創作,恰逢有機會進入頭條優質作者培訓營,我又開啟了觀點文這個全新領域的學習。

觀點文顧名思義必須要有立得住的觀點,可是,我對我的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發現,我是一個沒有觀點的人,我的故事都是通過情節、細節和語言來推動,唯獨缺少觀點的展示,哪怕在結尾需要昇華的時候也很蒼白無力,這對於觀點文寫作無異於無米之炊。

為什麼會這樣?我開始對自己進行深層次挖掘,從成長背景、個人喜好、為人處事等方面進行探究,我發現生活中我就缺少主見,習慣於被動執行,主要表現在:

1、內心有想法,但是不願表達出來,怕不完善的想法被否定;

2、交流中出現矛盾考慮的是息事寧人,從不主動站在認為正確的一方,甚至有時口是心非;

3、在家裡一切以先生和孩子的意見為意見,認為這是賢良的最佳表現;

4、容易被說服,因為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完善,所以當別人強勢推出觀點時願意默認,雖然明知他人的觀點也有瑕疵;


就算50歲,你也不一定能懂得這三件事

回看一下自我總結心裡有些不甘,這不就是人云亦云的牆頭草嗎?沒有自我。

那麼主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百度詞條裡這樣說:主見,形容自己對事物的確定的意見或見解,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那麼,我來倒推一下,缺少主見就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很大程度是因為不自信而把自己的想法扼殺掉,不自信的原因往往是擔心被他人否定。

作為一個具有正常思維的人,誰都不會漠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我們謹言慎行就是不願意授人以柄,但是因為他人的評價喪失自信,怯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似乎有些得不償失。

如果讓自己活在別人的目光和唾液裡,缺乏主見,匍匐在別人的腳下,也許一輩子將是唯唯諾諾、隨波逐流的窩囊廢。

常言道:成見不可有,定見不可無,既然找到了原因我嘗試著改變,拋開顧慮,先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並儘可能地論證它,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豐富它,我發現,不論做任何事,順著心中所想的去做,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主見,收穫的才是真正的快樂。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