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文臣武将的籍贯变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什么趋势?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有时候我们考察一下英雄的家乡出处,却能有一些不同的发现。

自从赵构在应天府建立南宋之后,南宋政权就开始在风雨飘摇中躲避金兵。随着宋廷一路向南,赵构一边号召各路大军勤王、一边号召民众起来抵抗金兵,直到1132年宋廷才在杭州安顿下来。后来金人以及金人扶立的伪齐政权又屡次南侵,全靠南宋官兵的奋力抵抗,才算站稳了脚跟。

南宋初期,满朝将帅都是北方人

等宋廷稍微安稳一点后,举目一看,满朝将帅几乎清一色的是“北人”。比如:

  • 岳飞,相州(今河南省安阳)人;
  • 韩世忠,绥德(陕西)人;
  • 刘光世,保大军(今陕西黄陵县)人;
  • 曲端,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人;
  • 吴磷、吴阶、郭浩,德顺军(甘肃静宁县)人;
  • 张俊、刘锜,秦州(甘肃省天水)人;
  • 杨惟忠、李显忠,环州(甘肃省环县)人;
  • 杨存中,代州(山西忻州市代县)人;
  • 王彦,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宋明清文臣武将的籍贯变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什么趋势?

就当时情况来看,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在两宋之交,直接与金兵交锋的地区都是北方,这些地区在战争中首当其冲;军民也因此率先起来反抗金兵。后来,这些北方将领随着宋廷南渡,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接下来,满朝人才皆北人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了改变。在蒙古灭金之后,蒙古开始侵宋,此时南方的将领逐渐崛起。比如:

  • 吕文德,淮南西路安丰军霍丘县(今安徽霍邱)人;
  • 余玠,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
  • 孟珙,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
  • 王坚,邓州(今河南邓州)人;
  • 张珏,陇西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人;
  • 杜杲,邵武城关(今属福建)人。

此阶段的著名将领中,南方人明显逐渐多了起来,已经超过了北方人。

之后,南方人才增多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南宋末期。比如著名的宋末三杰,陆秀夫,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县)人;张世杰,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文天祥,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人。三个里面有两个是南方人。

宋明清文臣武将的籍贯变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什么趋势?

明朝,人才多是南方人

到了元朝统治末期,群雄混战之中,明朝崛起。明朝开国的英雄们,清一色由安徽江苏人组成。比如:

  • 徐达,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 常遇春,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
  • 汤和,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 邓愈,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
  • 傅友德,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
  • 蓝玉,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
  • 冯国胜,安徽定远人;
  • 李文忠,江苏盱眙人。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因为朱元璋就是凤阳人,古代人群关系的构成,还是血缘与地缘为主。

凤阳、定远、怀远等这几个地方都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南北以秦岭淮河分界线来看,

明初开国英雄也多是南方人。

到了明朝后期(后金崛起开始)和末期,将领们的籍贯来源又变得多元了。比如,

  • 熊廷弼,湖广江夏(今武汉)人;
  • 毛文龙,浙江钱塘县人;
  • 祖大寿,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
  •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
  • 左良玉,山东临清人;
  • 杨嗣昌,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 杜松,陕西榆林人;
  • 李成梁,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

这与当时明朝战线北移有关。明朝的后期与末期,对外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辽东前线对抗满清,这就给北方的将领提供了更多出头机会。但我们发现,除了辽东人才之外,此时将领还是南方人居多。

宋明清文臣武将的籍贯变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什么趋势?

中国近代以来,人才多是南方人,且地点越来越靠南

到了清末,人才来源地东移南下的趋势更加明显,不但南方人才占绝大多数,而其地点越来越靠南。比如:

  • 曾国藩,湖南湘乡县人;
  •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
  • 胡林翼,湖南益阳县人;
  • 梁启超,广东省新会人;
  • 孙中山,广东中山人。

我们看到,南宋初年的将领都是北方人,到了南宋中后期,南方将领逐渐崛起。到了明朝建国时,文臣武将几乎全是安徽江苏人。到了明末,则随着战线迁移到东北,北方将领增多。到了清末时,力挽狂澜者、推动革命者全是南方人。

总体上看,从南宋到清末,人才的籍贯变化有个主要趋势,就是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迁移。

宋明清文臣武将的籍贯变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什么趋势?

左宗棠画像

为什么人才的地区来源会有这种变化趋势呢?

在南宋之前,中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三次都是从北方向南方迁移。

第一次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因为胡族政权大混战,人口为躲避战乱向南迁移。第二次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中原又陷入混战状态,人口向江南迁移躲避战火。紧接着就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向南持续迁移了二百年。第三次是金灭北宋时期。金军把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占领,很多百姓躲避战火、或者不愿被胡族统治,就举家南投。

这三次大迁移,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二是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人们屡次南迁,带来了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再结合南方的地理气候特点,南方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南方从地广人稀变成地狭人稠;
  • 南方的土地逐渐从生地变成熟地,南方的农业逐渐能做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单位面积土地能养活更多人口;
  • 南方丘陵碎片化的土地,逐渐得到了大面积成规模的开发。

南方因此逐渐在人口和经济两方面均超过了北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政治和人才中心,并对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唐朝之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一方面是气候的原因,从唐朝中后期中国进入一个气温下降期,关中变得干旱少雨;另一方面,主要是人口和经济东移南下趋势日渐明显;而政治必须与经济结合的需要,使得中国历史的重心也移到了东部和南部。

经济有剩余,才有培养人才的基础;经济剩余越多,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这就是宋明清南方人才逐渐增多的最根本原因。

宋明清文臣武将的籍贯变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什么趋势?

结束语

在古代,战争始终是推动社会变化的重大因素。历次战争引发了人口南移、经济中心南移。经济中心向南迁移,人才和政治中心也随之而动,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