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如何实现理想化、世俗化的转变

明清小说可谓是中国小说史的最高峰,经过了唐代小说的虚构化和元朝明初流行的话本子,开始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文学沉积十分深厚。在明清小说中,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和研究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儒林外史》可谓是为数不多的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儒林外史》的故事是由许多个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贯穿而成的,一方面讲了像范进、周进等人为考取功名付出了毕生精力,另一方面又描写了封建社会百官为了争名夺利勾心斗角的丑态,而本来为了考取功名的那些人最后也变成了为人所厌弃的世俗的小人。这本小说可以说是短篇小说的合本,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然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借此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意图。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清朝的小说家,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写文,包括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有“文木老人”的称号,吴敬梓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本人早年间家境殷实,本来是不愁生计,然而后来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下了最高艺术成果《儒林外史》。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如何实现理想化、世俗化的转变

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变迁,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极度尊崇,因此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经历了几百年来的教条约束之后,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儒家思想开始分化出来一支启蒙哲学,从而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因此就形成了心学引领下的明清小说的发展高峰。明清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走向世俗化和理想化。世俗化指的就是人们创作的源泉来源于对于社会风尚和市民习俗的观察,内容更多倾向于对市井小民的表现。而理想化指的就是人们在艺术作品中往往寄托了对于现实的批判和不满的态度,力求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来影响大众和社会,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另一种期望。

而《儒林外史》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作,通过讽刺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和追求功利的丑恶失态,进而对当时的考官制度和社会现状进行了强烈批判,以现实生活作为素材,体现了作品的“世俗化”,而以达成对社会的改良为目的则体现了作品的“理想化”特点。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如何实现理想化、世俗化的转变

一、明清小说以前的非世俗化和传统化

由于中国小说的来源是史书,因此在小说刚刚出现的时候比较注重纪实性,描写的内容都是王公大臣的生平和官位升迁或者家中琐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民间的传说和故事,这也就体现出明清小说之前的小说基本上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不大,除了官吏人员就是民间传说。这种现象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改变。

1、小说依附于史传,表现为“正史之补”。

诗人胡应麟曾经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一、志怪:神、异、宣、阳等;二、传奇:燕、真、莺、玉等;三、杂录:世、林、言、话等;四、丛谈:斋、溪、谷、山等;五、辩订:鼠、鸡、暇、疑等;六、箴规:训、范、劝、省等。在明清时期之前,小说的形式主要是后四种,多为将史书上的内容编订而成,因此小说被形容为“正史之补”,人们也只拿小说当作杂录看待,故事情节大多数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由于根据史书来写,因此真实度比较高。作者编撰小说,第一要遵从的原则就是真实性,写历史人物和事件要有根据,不能乱写,极大的限制了人们想象力的发挥,而不能靠自己的想象去编故事。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如何实现理想化、世俗化的转变

2、语言多为文言文,不够通俗易懂

在明清之前,小说的表达文体都是以文言形式,这也恰恰体现了小说非世俗化的特点,小说不为老百姓所看,而是为知识分子所看的。在古代,普通的老百姓大多目不识丁,能识文断字的已经算是条件相当可以的了,因此平民能够接触到的文学形式大多是听书和话本子,即街头说书人口头讲述的形式,这也大大限制了小说这一种文学形式向民间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小说内容多为英雄传奇人物和历史事件

正是由于小说形式以史书为基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将写作素材受限,小说内容都是老少皆知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爱国将领岳飞和奸臣秦侩的故事,就是小说常写的素材,然而,相同的素材写多了也就缺少了新意,这也就是在明清之前小说并未发展起来的原因。可以说,元朝后期之前,小说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地位,仅仅是一种史书的补充。统治者通常也会对于小说的内容进行审查和限制,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宋朝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对于人们的思想进行了大范围的控制,因此也不会有向世俗化发展的契机。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如何实现理想化、世俗化的转变

二、明清小说显著的艺术特点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章回的形式进行,整个故事跨越的时间有两百多年。这部作品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最著名的应该是《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范进为了考取功名,从年少一直考到了五十四岁,终于考中了举人,先是范母喜极而亡,最后范进也因为高兴过头而身亡。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于追求功名的疯狂,实际上是对于现实中对于千千万万儒士命运的概括,有多少人像范进一样,努力了大半辈子仍然一无所获?吴敬梓从儒士的命运入手,揭发了豪绅的虚伪和社会的丑恶风气,对于封建社会的画地为牢的解释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2、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明清小说出现的意义就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批判,进而使世人得到警醒,然而,这些“批判家”却没有对于理想的社会进行构想,缺乏一个目标,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理想主义”,即想要改变却不知往何处改变。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如何实现理想化、世俗化的转变

三、明清小说达到“理想化”“世俗化”的原因

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变化以及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从各个方面激起了人们通过小说这一形式来表达思想的欲望,明清小说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巅峰。

1、外部环境: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明代中叶之后,开始出现了各个大小作坊,手工业快速发展,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促成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社会的思考,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明朝末期开始出现这么一段特别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更多的人走向了城镇,成为了手工劳动者,明代商业和资本的活动已经十分活跃,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都无时无刻冲击着旧的封建统治,这也就促使人们开始有了求知的需要,在劳动之余还需要一种精神消遣的方式,这为世俗小说的出现创造了良机。《儒林外史》可谓是古代讽刺小说的最高峰,这部小说创作于清朝,正是统治者加强自身统治的时期,统治者的高压政策给民间带来了不满情绪,因此一些文人和士大夫纷纷有了改良的思想,他们对于整个社会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而《儒林外史》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

2、内部原因:反封建势力出现和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由于明清时期儒家传统思想的理论支撑不足以及变革思想的出现,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文人和士大夫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开始由追求物质到禁欲主义和重视生命的转变,因此哲学开始酝酿而成。外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为明清小说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思想的大解放造成了明清小说出现的理论渊源,这使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已经不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精神安慰方式,于是明清小说就出现了。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转而采取一种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含蓄地表明对社会不满的态度。《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正是乾隆年间,虽然表面上是一片繁荣,但是仍然遮盖不住已经开始衰败的事实。整个社会仍然推崇八股文,统治者通过科举制来留住文人,为封建统治而服务。作者为了避免祸乱,特意把故事背景安排在明代,但是故事描述的场景却是他们当下生活的那个腐败的清朝。

3、社会转型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由于明末清初满族人口进入中原,人们对于传统的汉儒思想开始产生了质疑,因此审美观发生了由情到欲的转变。儒家思想推崇的“义大于利”的思想渐渐为人们所抛弃。此时,更多的人向往城市繁荣的生活,成为了大小作坊的雇佣劳动力,对于文化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