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逃廢債擡頭,“老賴”煽動欠債不還,影響金融市場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不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受到衝擊。監管層出臺相關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在非常時期為用戶提供延期還款或息費減免等幫助。不過,這些紓困措施卻被一些“老賴”鑽空子,提供虛假信息或對金融機構惡意投訴,企圖渾水摸魚逃避債務。

創財經記者獲悉,疫情發生後,部分企業、個人還款能力和意願下降,在各類社交、電商平臺出現不少“反催收”群組和服務,傳授減免息差、延期還款的做法。有催收人員表示,一些借款人以“反催收”名義行有組織、有預謀的“老賴”之實。疫情期間通過偽造病歷證明、貧困證明等方式,向金融機構申請減免或延長還款,而且這種做法在逐漸增多。對此,平安普惠深圳分公司的工作人員給出了相同說法。

惡意投訴煽動“對抗” 影響金融市場秩序

分析人士表示,疫情期間的政策是根據當前實際情況,適當放寬貸款標準,降低不良標準,但疫情期間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覆蓋了原有市場化的信用評估體系,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風險有所增加。

而“反催收”“老賴”群體歪曲解讀政策,採用耍賴或惡意投訴等方式,甚至指導、煽動他人與金融機構“對抗”,這種“逃廢債”的行為不僅損害出借人的權益,而且影響正常金融業務開展。

擾亂網貸清退工作 意圖拖垮平臺逃避債務

實際上,在網貸行業清退的背景下,部分借款人聚集起來,或混入出借人維權群中,鼓動投訴平臺或鬧事、報警等,擾亂平臺清退工作,希望拖垮平臺而逃避債務。惡意逃廢債的增加,導致不少金融機構逾期率攀升,業內人士認為不加以管理的話,對網貸風險出清十分不利。

衝擊社會信用體系 抬高正規融資成本

在採訪的過程中,不少市場人士表示,惡意逃廢債的積累、泛化使得“反催收”群體更猖獗發展,極易造成負面示範效應,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造成衝擊。小贏科技總裁成少勇認為,惡意逃廢債增加金融機構識別風險的難度,間接造成正規融資成本的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