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癮、囤積癖,爽完又悔:5000字心理長文,深度剖析剁手病

  • 你是理智型消費者嗎?

  • 你的消費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購入的嗎?

  • 你購買的商品都能物盡其用嗎?

  • 有沒有“下單一時爽,收貨就後悔”的現象?

  • 是否經常被家人朋友指責為浪費?雖然嘴上辯解,但其實自己也認同?

  • 是否為堆積如山的物品感到發愁?發誓再也不浪費,但過後還是控制不住自己?

  • 是否把多餘的東西送人,會捨不得,自責,但東西堆在那又發愁,頭疼?

.........

如果以上所列大部分都符合自己,那麼也許你應該更加深刻的瞭解自己,看看自己在“

囤積-自責”的怪圈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需要了解一點:對於糾結的心理內耗,賭咒發誓無用,強制自己容易引發反彈,只有深刻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改變的基礎。畢竟,認知自我,也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囤積型剁手黨”這個話題,在這類人中,有的是買了用不完,但忍不住還要買,有的是買了不用繼續買,不管哪一種形式,其內在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動機。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談一談這個話題:

  • 剁手的內在心理需要

  • 對於剁手,為何自責無效,反而愈演愈烈?

  • 如何脫離“剁手族”?


購物癮、囤積癖,爽完又悔:5000字心理長文,深度剖析剁手病


01 剁手:行為背後的內在心理需要

剁手是現象,不必過多描述,但同時,剁手也是困擾。從某種角度說,剁手和遊戲一樣,都有成癮性,而成癮背後,必然是因為這項活動滿足了我們內在的一些需求——雖然從意識層面,也許並未認知的那麼清晰。所以,想要改變成癮行為,首先需要認知自己的內心,缺失了什麼?

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理解購物癖、囤積癖的行為

自我價值、自我期待、自我掌控

女人希望自己漂亮,男人希望自己高大威猛,有人說在朋友圈曬的人,是缺什麼曬什麼,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從根本來說,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最需要的就是

價值感。價值感的內涵很廣泛,比如聰明、漂亮、天賦是價值,掙多少錢,有什麼名譽地位是價值,被他人接納和喜愛也是價值。從這個角度說,追求價值,是人的天性和最基本的需要。

買東西,是最容易實現心理價值的手段,尤其對於人格成熟度不足,自我價值感較低,需要靠外界評判來獲取價值感的人更是如此。比如在購買時體會到的尊貴感,曬出自己擁有物時別人的豔羨感,就是吸引很多人過度消費的原因。

除此之外,購物下單時會有一種即時的快感——這種快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自我期待的虛幻達成,簡單說,就是我們的大腦會很容易對自己造成一種欺騙性的認知:當我買了很多書,大腦就會產生”這些知識都屬於我“的虛假信號,當我買了很多化妝品和衣服,大腦就會產生”我因此變得漂亮了“的信號。

稍微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最容易產生囤積-後悔行為的,常常是那些產生“

未來感”的東西,比如化妝品、衣服、書、課等等。

其實再往深處說一說,這種即使快感來自於一個人在現實中的掌控感的缺失,也就是現實的乏力感。簡單的解釋一下,生活中學習太累,成長太苦,掙錢太難,但是潛意識又非常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更有價值,那麼怎麼實現呢?顯然,通過購物就可以彎道超車,快速達成(這種幻覺)。

在下單時,“自己說了算”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滿足了自我掌控感的需要,同時,因購買產生的指向未來的美好期待,滿足了自我期待的需要,這是因為購買本身,是一種自我延伸的象徵,即衣服、包、化妝品都成為自我價值的一部分——我穿漂亮衣服,我就是美的,被人喜歡和關注的,也就是有價值的,以此類推。

所以,價值感缺失,也就是一個人無法從內心深處篤信自己是好的、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是產生“空虛性購物”的最根本原因

也許有人會說,我自己覺得自己是好的,所以才要對自己好,給自己買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飯——其實這和自我價值感缺失是同樣的意思,就像自卑與自大,是同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一樣

也許還有人說,我不買衣服化妝品,我買其他的東西,比如家居用品,學習工具等等,那我是不是就不是這一類?其實買什麼並不重要,我只是拿化妝品、衣服舉例,只要是有成癮性行為,過度消費行為,其內在需要都大同小異——區別在於,你在不同的地方消費,顯示了你在不同領域的價值窪地而已。

這個話題如果展開講,或者諮詢,會是非常宏大的話題,我在寫文章時常常有受限之感,但為了科普,也只能將話題點到即止。將此作為一個種子引發覺察,就好。

購物癮、囤積癖,爽完又悔:5000字心理長文,深度剖析剁手病


安全感vs匱乏感

喜歡囤積的人,幾乎都有安全感不足的問題,因安全感不足帶來的心理匱乏感,需要用過度的滿足來填補

安全感同樣是個宏大的話題,它與一個人早年的依戀關係息息相關,也與後天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我們可以看到,從物質匱乏的年代走過來的家中的長輩,常有過度節儉和過度囤積的現象,這是因為早期物質匱乏的烙印,實在是太強烈了。

很多熱衷買買買的人,仔細覺察,都有一種深層次的恐懼——萬一我哪天用著了呢?雖然現在購物極其方便,但他們內心潛意識的這種恐懼卻支配著他們的行為,讓他們不斷囤積。

我們可以把這個話題再拓展一下,這樣的人,往往會顯得比較“矯情”。比如說有出門旅遊,一定要帶自己的被套,表面看這是愛乾淨的表現,其實內在可能是一種安全感的缺失,再比如,有的人很挑食,只喜歡某一類食物,挑食本身,是限制性思維的行為具象,你可以觀察一下這樣的人,他們除了挑食,必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限定和標準。這樣的人,同樣也是安全感缺失的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心理成熟的終極,大概就是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圓融狀態。

扯回原有的話題,匱乏感較重的人,常常會有“收集癖”,比如一個口紅,雖然口紅製造商在一款口紅中會製造出林林總總幾十個色號,但其中很多都差異並不明顯,而這類人常常會收集大部分色號,同樣,這是因為她們有一種內在需要——我穿不同的衣服需要搭配不同的色號。這麼想,從服裝搭配的角度來說是合理的,但依然並不需要幾十只口紅備用,因為真正肉眼可見的色差,其實不過幾大類而已。本質上,這還是為了滿足囤積的需要。

壓抑、焦慮等情緒釋放

受篇幅限制,這部分我簡單介紹一下。很多瘋狂購物的人,都是超我比較強的人——雖然表現出來未必如此,比如有的人表現得很強勢、逆反,好像並不是那種特別在意別人評價的人,但這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的問題。

愛講道理,超我嚴重,道德感強,內心有很多規則、限制、標準......這些都會製造無意識的壓抑,而這種壓抑需要得到釋放,這一點在下面會有更詳盡的解釋。簡單說,購物是一種釋放情緒壓力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吃零食、玩遊戲、找人喝酒、喋喋不休地找人傾訴等等,都是異曲同工。

還是那句話,選擇購物只是其中一種釋放方式,而且是一種容易實現的簡單的方式——畢竟,自我覺醒,自我認知,自我梳理,這些都是需要耗費心理能量的,所以註定是“

少有人走的路”


購物癮、囤積癖,爽完又悔:5000字心理長文,深度剖析剁手病

02 面對購物癖:為何自責內疚,都起不到效果?

很多人其實也認同自己“浪費”,尤其是一些金錢並不足夠富足的人,但是這種自責並不能夠幫助他們有效地矯正自己的行為,甚至在自我控制一陣之後,往往會有報復性反彈,這是為何?

因為壓抑從來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情緒問題,就像治理河道,單靠擁堵,只能製造堰塞湖一樣。

如上所述,我們知道瘋狂購物、囤積行為的背後,實際上是有很多潛意識裡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購物這種形式得到滿足,所以單純的靠道理壓抑自己,不但不會起好作用,還會有一系列反作用,這是逆反心理在背後起作用——如果講道理,評判自己或別人就能讓一個人改變,那天下就沒有親子矛盾,每個人都能成為完美的人了。

所以,在認知基礎上的自我接納,才是改變的先決條件。不過接納很容易被誤讀為放縱自我,其實這是一種偏頗的認知,雖然自己的壓抑需要釋放,匱乏需要滿足,但絕不只有買買買這一種方式——有心理缺失不可恥,但實現心理滿足的方式卻有層級的高低,不管是瘋狂打遊戲、喝酒買醉,抑或是買買買,它們固然都是解決或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卻不是成長性、建設性,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最佳方式。


購物癮、囤積癖,爽完又悔:5000字心理長文,深度剖析剁手病

03 購物癖、囤積狂:怎麼辦?

估計這部分是深受此類困擾的人最想看到的部分,不過很遺憾,我沒有“快速教你三招,讓你徹底變性”這樣的方法。

不知道你注意沒有,那些有內耗困擾的人——不管是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玩遊戲,抑或是控制不住自己罵孩子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喜歡快速解決自己的不舒服(心理困擾),缺少等待的能力。購買、遊戲、教訓孩子,都能幫助自己快速地從現實的乏力感,改變的艱辛感中短暫的解脫出來——雖然代價是更加長久的空虛和內耗。

簡單說,這些人缺少延遲滿足能力,就像很多讀者常在我文章下面留言說:我不想看理論,只想要方法,這都是一類人,而且,這類人為數眾多。

但很遺憾,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不過雖然說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卻還是要提供一些自我改變的方向,以供參考。

第一,接納自我

這一點在前文中有所論述,壓抑、自我譴責,都毫無意義,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是改變的開始。雖然這句話聽上去有點像雞湯,但其實背後卻有深刻的內涵。

出於自戀,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化自我的傾向,區別在於程度的輕重。延遲滿足能力缺乏,也是自戀的表現——我期待世界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和速度發展。一個人對自我和世界認知的越清晰,越能覺察自己的自戀(自我中心),而且,越是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就越自戀。

接納自我的基礎,是自我認知。就像前文所述,只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真正的接納。

第二,正向聚焦

內耗越嚴重,越意味著自我譴責越深,但往往,報復性購物也會更盛。但如果把視角調轉成正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如前文所述,購物本身是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一種方式,雖然它不高級,但卻有其意義和價值。換言之,錢並不是單純的浪費(這是評判性思維),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在我們身邊,比如曾經自卑自己難看的姑娘,通過囤積化妝品,滿足了自己變美的需要。從這個角度說,錢其實不算浪費——哪怕是買了沒有使用。

再比如,除了關注自己又失控了之外,能否看到自己有時候能自我管理?能否看到自己有想要自我管理(自律)的願望?能否看到自己為之做出過哪些努力?

只有當視野真正公平,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更趨近客觀的評價。

第三,把目標變小

內耗越嚴重的人,非黑即白的模式越明顯,即希望自己一下子就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換言之,不是浪費,就是自律,只有這兩種模式。說到這,我想很多人已經明白了,給自己定的期待越高,目標越大——其實這也是自戀的表現,越難實現,越容易產生心理的無力感。

所有的改變,都必須是在比舒適區稍微高一點點的區域進行,所以,嘗試把目標分解,由大目標改為小目標,是更利於我們改變的。

比如這個雙十一,給自己定一個上限,這個上限不至於讓自己不能接受,同時又在自己理性消費,即自己能承受的範圍之內,那麼一旦做到,就給自己點一個贊。

通過反覆加強,會慢慢脫癮。

第四,根本改變

先從認知上修通,再逐漸拓展到潛意識的範圍,這時候的自己,已經在成長道路上翻過了幾座高山,自然,那時的自己,不需要再依靠購物的方式彰顯自我價值,獲得掌控感,相反,我們能在現實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比如自己的學習、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內心成長方面獲得了長足的滋養和滿足感,自然就摒棄了低端的滿足方式。

這是一種自我成長的迭代。

購物癮、囤積癖,爽完又悔:5000字心理長文,深度剖析剁手病


寫在最後

今天看到一個頗具爭議的微博,作者是一位時尚up主,她寫道:“最近兩年應該都不會買護膚品了,我媽每次進我房間都說我這些精華能當身體乳用了,不過我也很佩服那些護膚品用完才買的人,太有定力了吧?”,在下面配圖一張,滿滿一桌子護膚品,標牌朝外,全是大牌。

從某種角度說,每個人都是一具行走的沙盤。穿著風格,化妝風格,喜愛的飾品,行為習慣.....都能暴露出ta內在的心理。對於都洞察力的人來說,心靈根本是裸體的。

所以,雖然嘴上說著不買,但曬出來的瓶子,這本身就很有意義。因為匱乏,所以需要展示。

其實這個話題延展開來,為什麼很多人書看一半,化妝品用一半,親密關係無法深入,只是停留在吃飯看電影等形式上....這背後是“關係”的話題。

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心理。從這個角度說,深刻的認知自己,很難,但對改變自我來說,或許最有效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和寫作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