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疫情反彈 失控並非“宿命”

【歐洲時報社論】近一週多時間,歐洲範圍的新冠疫情普遍呈反彈趨勢,西班牙、法國等國家的衛生當局敲響“失控”警鐘,敦促國民遵守戴口罩等防疫規定,呼喚年輕人的責任感。英國日前突然宣佈自法國入境者一律隔離14天,儼然將法國視為新疫區。多國醫院出現患者激增情況,一時間風聲鶴唳。

西班牙自7月中旬以來,新感染者人數不斷增長,上週達到了平均每天近5000個新確診病例,每10萬居民中有109.27人感染新冠病毒。兩項關鍵指標均達到紅線。法國情況也不樂觀,從兩週前的每天新感染者過千,一路飆升至這幾天連續每天3000+。巴黎和馬賽每10萬居民中有60多人感染,直逼巴塞羅那的水平。意大利情況雖好於法國與西班牙,但新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也都在增加。德國雖坐擁優於其他國家的硬件條件,稍顯淡定,但每天破千的感染者也讓衛生官員滿面愁容。在中東歐國家中,羅馬尼亞新一波疫情最為嚴重。

面對第二波疫情的威脅,歐洲各國根據各自感染途徑特點,紛紛出臺各種加強版措施,積極應對,已經顯示出比應對第一波疫情時更具主動性。各國衛生部門也找出此輪疫情感染的共性:一是年輕人感染無症狀者居多,二是夏天假期人員流動突然加大。意大利新一波疫情的感染者平均年齡是34歲;法國、西班牙疫情再起的主因是由於年輕人大規模聚會和農業季節工的跨區流動以及企業復工。西班牙衛生當局表示,本次疫情70%的感染者,年齡不上30歲。這一情況雖沒有馬上造成醫院人滿為患,但年輕人回家感染親人的可能,使多國焦慮。

面對歐洲解封后疫情全面反彈,各國起碼有兩個基本共識:一是無論如何不能回到第一波疫情時的“全面封鎖”狀態,這將是經濟與民生不能承受之重;二是必須加強防控措施,避免第一波疫情失控、醫療系統癱瘓狀態重演。近日各國政府除了加強對火車站 、港口和機場的衛生檢控,普遍聚焦將強制戴口罩的範圍從室內擴大至室外,以及實施的各種措施細節。法國首都巴黎出臺了完整的“強制戴口罩街區路線圖”,專業人士也現身說法,在媒體上手把手教大家“正確的戴口罩方式”,也開始討論在塞納河邊跑步的人要不要戴口罩的問題。歐洲從“口罩無用論”到“口罩無處不在”,確實經歷了徹底的蛻變。對此,大部分歐洲人予以理解積極配合,在“熱天戴口罩的不爽”與“可能傳染別人或被傳染”的兩害中做出理性、自然的選擇。但也有一些不理性者,做出種種“反口罩、要自由”的出格舉動,或如德國3萬人遊行抗疫,或如法國一些年輕人大範圍聚會無視口罩規則,甚至釀出“口罩爭執命案”的悲劇。

值得欣慰的是,在所有不理性的對待疫情攀升的人群中,從未見到華人身影。旅歐華僑華人在積極執行當地政府抗疫規定與自己提高警惕、主動實施謹慎原則兩個方面,都堪稱表率。因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中華文化,已經深深融入他們的血液。無論在什麼場合強制戴口罩,對他們都不是問題。相信歐洲的“華二(三)代”也會受其父輩文化薰陶,不在這個時候湊熱鬧大開“轟趴”,樹起抗疫時代年輕人“責任表率”。

但應對疫情反彈,只聚焦口罩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沒有這個問題的亞洲,疫情反彈也是常態。這說明,要真正控制疫情,政府必須負起完全責任,這個責任的核心,就是政策的“執行力”與實效。而這也是旅歐華僑華人與主流社會有識之士所關注的焦點——目前在歐洲各國抗疫方略中已經形成共識的關鍵抗疫措施落實的如何?比如真的大範圍檢測了?檢測出問題後是否做到迅速排查?以及對感染人員是否有效隔離?日前巴黎六區區長(其區為巴黎著名的熱鬧的拉丁區,內街道強制戴口罩區域廣泛)接受媒體採訪的談話,極具代表性。他表示,戴口罩不是問題,問題是政府安排的大範圍檢測做的怎麼樣?機場篩查做的怎麼樣?排查、隔離的具體措施是如何實施的,他需要答覆。而事實證明,歐洲各國政府在這三個抗疫的關鍵問題上的執行力答卷還遠不如人意。

前天,法國疫情反彈期聚集感染最嚴重的地區馬燕那(Mayenne)省長透露,馬燕那地區的數字逆勢向好,由於該地應對措施得當,每10萬居民中感染人數直線下降至26人。而當記者要他介紹經驗時,他談的也是上述三條——大範圍檢測、快速排查、有效隔離。歐洲要控制第二波疫情,恐怕只能在這三個方面發力,舍此, 恐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眾所周知,在諸如家庭、餐廳、海灘等等場所,全時戴口罩是不可能的。

事實證明,歐洲疫情反彈已經成為現實,但失控並非宿命,只要每個國家、每個機場、每個企業...都在上述“三核心措施”上有所作為,依然可以找到有效控制疫情乃至重振經濟、長期與病毒共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