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

3月26日,2018全球區塊鏈杭州高峰論壇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G20會館)盛大開幕。本次峰會由杭州市金融辦主辦,杭州市蕭山區金融辦、杭州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聯合會、巴比特承辦。杭州市金融辦主任王越劍、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一鋒、螞蟻金服區塊鏈技術負責人張輝、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普華資本合夥人蔣純等多位海內外重量級嘉賓出席,共同探討區塊鏈前沿技術,剖析行業熱點,探尋區塊鏈未來趨勢。

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

巴比特創始人長鋏發表了主題為《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的演講,長鋏從幾個典型問題引入,闡述了為什麼說區塊鏈是互聯網的平行世界,系統介紹了他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以下為長鋏演講全文,巴比特資訊整理發佈:

長鋏:各位來賓,上午好!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特別要強調“這是我所理解的”,因為現在每個人都在講區塊鏈思維,每個人頭腦中都有自己理解的區塊鏈。我講的不一定對,所以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接下來我會用幾個典型的問題來引入,為什麼說互聯網是區塊鏈的鏡像,它就像互聯網的平行世界。

第一個問題,比特幣會不會被競爭者所取代。這個問題非常的經典,在五年前我就看到有人在問,五年後他還在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思維,也就是古典的思維。為什麼呢,互聯網思維是這樣的,在互聯網早期,我們看到瀏覽器之爭,早期的王者被後來的IE所取代。歷史上這樣的取而代之層出不窮,所以你憑什麼認為比特幣這樣的事物不會被新的技術,更先進的數字貨幣所取代呢。

區塊鏈不應該被視著一種軟件,它是一種協議,這就是它們本質的區別。首先互聯網的項目往往是一種軟件,軟件需要通過不停的申請專利來構建自己的壁壘,構建自己的護城河。區塊鏈的話,它是一種協議,協議是一種標準,開源共享,歡迎大家來copy它的代碼。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公司,越來越多的機構來使用它的代碼。

從開發主體上來說,軟件的開發主體是公司,公司是營利組織。區塊鏈,尤其是公鏈,公鏈的開發主體往往是基金、社區這樣的組織,鬆散型的,它是非營利機構。軟件確實需要不斷的迭代升級,以保障它在技術上的領先性。區塊鏈的協議往往是非常的穩定,因為你要修改它的協議需要全網共識通過,但這是非常困難的。軟件是可以停機的,可以停止維護更新的,區塊鏈是一臺啟動後便不可停機的信用機器。通過這樣對比的思維,我們就可以回答剛剛提出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做區塊鏈底層協議更具有價值。這個問題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家會發現現在做區塊鏈的開發,或者技術負責人,他往往不再自稱CTO了,一般都自稱首席科學家了。這也反映一個事實,那些開發底層協議的現在已經站在臺面上,風水輪流轉。

從價值的角度來說,互聯網項目一般做應用層面的是佔據著絕大多數價值。開發協議層的這些其實沒有商業收入,很多都是開源組織通過捐贈來維持項目的運行。區塊鏈項目這樣的價值分配,可能做協議層掌握著核心的價值。為什麼呢,是因為核心開發者掌握著代幣的絕對分配權,所以它的價值變得很大。

傳統的商業模式往往是通過提升生產效率來獲取更多的利潤,區塊鏈不一樣,它是天然的內置一套代幣激勵系統,所以它天然自帶社區、用戶或者礦工,以及開發者這樣的社群,每一個人都參與它的維護,它的交易打包,或者代碼的更新。最近有一條新聞說IBM區塊鏈開發團隊有1千人的規模,看起來是很大。但是對區塊鏈公鏈項目來說,它的開發者或者測試者遠遠不止1千人的規模,因為它有大量外部開發者和測試者。可能每一位用戶,每一位礦工都是它的測試者。

第三個問題,也是非常經典,為什麼需要挖礦。挖礦可以說是輿論的焦點,很多人都在想這是不是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我們是不是可以發明一種新的方法,避免這種能源消耗。有技術背景的朋友,我推薦大家去讀這樣一篇文章,是由Google一位工程師所寫的,《最小可行區塊鏈原理》,他用倒推法的方式來解釋為什麼需要投入計算,為什麼POW機制已經是一種最小可行的區塊鏈方案。我用非技術背景的邏輯來解釋,為什麼計算在區塊鏈中非常的重要。

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

這張表格,其實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現實世界也可以叫做原子世界,數字世界也可以叫做比特世界或者互聯網。其實它們之間是存在一這鏡像關係,在現實世界中事物都是隨機性的。在數字世界,事物都是偽隨機性的。在現實中天底下是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在數字世界一切東西皆可複製。我們說現實中的資源往往都是一種競爭性資源,所謂競爭性資源,就是一項事物我所佔有,別人就不能再擁有。

在數字世界,事物都是非競爭性資源。比如一個文檔,我傳給別人,並不能像現實中我傳一本書給別人一樣,這兩個過程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我傳一個文檔給別人,我的電腦裡還保存這個文檔無窮多的副本。在數字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非競爭性資源。在現實世界中往往是相爭的,走向無序,走向胡亂。在數字世界是負熵,信息大爆炸。現實世界中事物往往遵循正態分佈,就像人的身高體重,不會拉得很大,而是一種中性曲線的分佈。在數字世界事物往往遵循冪律分佈,馬太效應加長尾效應。

我們看,為什麼印刷機的誕生這麼偉大,這麼有意義呢。其實是因為過去我們的知識和信息都是一種競爭性資源,都是手抄本。就像《聖經》,《秘笈》,那時候知識傳播都是靠這種競爭性資源轉移而傳播。印刷機誕生之後,人類第一次可以把這種知識和信息轉化為可大規模複製,或者說複製的邊際成本幾乎等於零的非競爭性資源。那麼互聯網顯然就是印刷機的加強版,反過來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比特幣的誕生這麼偉大。這是因為在數字世界,我們要實現這種競爭性資源的轉移也非常的困難。

剛剛張院長也介紹了過去加密貨幣的先驅,為什麼嘗試建立一個數字貨幣後來都失敗了,包括大衛喬姆、戴維這樣的人都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一種方法來實現競爭性資源的轉移。

最後一點,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要投入計算。這個問題同樣可以這樣來問,在現實中我們是不是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非常困難。要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轉述為在現實中要製造出完美晶體非常困難。如果你能夠製造出完美晶體,那意味著你可以操縱晶格中每一個原子,那當然可以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但熱力學第三定律告訴我們,你要製造出完美晶體需要逼近絕對零度,要逼近絕對零度就需要投入巨量的能源消耗。反過來通過這種對比思維,我們要在數字世界中實現資源的不可複製,同樣也需要投入巨大的能源消耗,這種能源消耗是建立在計算之上。

我接下來要介紹“不可能三角”理論,講的是安全、效率、去中心化,三者之間不可共存,只能取其二。

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

這個圖把去中心化改成了平等共識,因為去中心化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分佈式賬本,其實去中心化和分佈式賬本沒有本質的關聯。

我們看現在區塊鏈的領域已經分解為兩條路線,一條路線就是追求著安全和效率。現在的POS、DPOS、DAG、PBFT都在走這樣一條路線,非計算性,它們不存在計算資源的消耗。另外一條路線是POW機制,還有巴比特所做的比原鏈,所提出的共識機制都是走的平等共識路線。

這兩條路線有什麼區別呢,我個人認為安全和效率這條路線只能叫做廣義區塊鏈,或者分佈式賬本技術,因為它不再具有交易的不可逆轉性。交易的不可逆轉性為什麼那麼重要呢,接下來會在下面環節做一些解釋。

第四個問題,區塊鏈解決了共識問題,但沒有解決信任問題。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阿里曾鳴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他的結論。因為區塊鏈是一種技術創新,信任問題是人性問題,技術創新是沒辦法解決人性問題的,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我對這個觀點持保留態度,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問題同樣轉化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區塊鏈的交易和支付寶的交易有什麼不一樣。如果你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就能回答上面一個問題。

有什麼不一樣呢,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幣天。幣天是區塊鏈中一個字段,顧名思義,它等於幣×天。假設一筆交易發生了100個幣,而這100個幣在錢包裡躺了一個月,在這筆交易中就銷燬了100×1月的幣天,其實我們看幣天就是時間戳。顯然傳統的第三方支付都不具有這樣的字段,即便他在數據庫中寫入這樣的字段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的服務器都是中心化的服務器,不同的數據庫字段無法保持時間戳的同步性。

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鏈上交易,交易總的發生金額是120個比特幣。除了這120個比特幣之外,還有8.89的平臺銷燬也同時記錄在區塊鏈上。幣天這個字段為什麼這麼重要,首先我們看傳統的信用評價模型,它往往是一種累加的模式。支付寶或者淘寶、京東都是這樣的模式,這是一個簡化版的模型。就是當你獲得一個差評的話,你的信用就減一分。你獲得一個好評就加一分,如果是中評的話就不增不減。

這個模型存在什麼問題呢,問題就是它把交易視作等價交易。視作等價交易本身沒有什麼錯,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它不防刷。假設我有兩個帳戶,由於交易成本幾乎等於零,理論上我可以用同一筆錢在兩個帳戶之間刷出無窮大的信用,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微信還是支付寶,它們都有非常龐大的防作弊團隊。它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兩種職業的存在,一個是刷客,就是給自己刷好評。另外就是差評師,給別人刷差評。

我們看如果把“幣天”銷燬引入到信用評價模型之後會發生什麼,這個模型就多了一個幣天銷燬,我們把幣天銷燬作為信用評價的因子。這樣一來的話,我們發現刷信用行為居然不再成立了,這是為什麼呢?還是以100個幣為例,假設第一筆交易,同樣是從A帳戶到B帳戶轉了100個幣。這100個幣在錢包裡躺了一個月,在第一筆交易中就銷燬了100×1月的幣天。而且這兩個帳戶都是我的帳戶,都是我的兩個地址。

反過來我要刷信用的話,把這100個幣拆分成A帳戶打回到B帳戶,雖然賬面上還是100個幣,但由於幣天已經銷燬了,交易的間隔非常短,所以第二筆交易的幣天很小。因為幣×天,天很小。第二筆交易的幣天銷燬也很小,哪怕你給自己一個好評,對自己的信用也沒有太多的影響。第三筆、第四筆、第五筆,同樣,不管進行多少筆,信用評價都刷不上去,這就是刷好評不再存在的原因。

同樣刷差評也是不再存在,淘寶上刷差評通過小額交易給人家一個差評,敲詐對方。但是在這裡由於你要跟人家發生交易的話,需要跟人家有金額的轉移。通過小額交易,幣很小,你對對方的差評幾乎不會對它的信用不會構成影響。

區塊鏈上“幣天”的引入意味著什麼呢,有點類似於發現交易熱力學箭頭。同樣一筆交易從A帳戶到B帳戶,再從B帳戶到A帳戶,這兩個過程不再相等,不再等效。雖然幣是相等的,但對應的幣天不相等,基於這樣的特性可以構建一個不可刷的信用評價體系。我個人認為信用的話其實還是一個數學問題,不再是人性問題。因為為什麼呢,越在這樣的交易過程中不再區分一筆交易是真實交易和作弊交易,也不存在中心化的權威可以宣佈凍結你的帳戶,你可以去刷。但通過數學上的統計,你會發現刷信用行為和真實交易,它在數學上分佈不一樣,所以信用本質上還是一個數學問題。

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

這張表格可以解釋一下區塊鏈的信用和支付寶等傳統信用的不一樣,剛才說了區塊鏈的信用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本身不需要大數據。

第二是評價模型,這是基於幣天銷燬。

第三是所有權,區塊鏈的信用是基於私鑰的,意味著用戶擁有對信用的絕對專屬權。傳統的信用,顯然我們的信用並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這些平臺。適用範圍,區塊鏈的交易意味著你通過私鑰可以登錄任何平臺,假如將來區塊鏈支付得到普及的話,意味著你可以通過私鑰登錄任何電商平臺、打車平臺、外賣平臺,所以它具有跨平臺性。傳統信用,當然它只能侷限於平臺內部,巨頭不會開放它的數據給別的平臺用。

最後,跨時空性,這個也是很好理解。

第五個問題,未來的交易會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是我第一次來講,同樣也是曾明老師的一篇文章,他提出在傳統的交易信任是缺失的。他舉了一個例子,原始部落在進行物資交換的時候,往往要先交換酋長,互相質押才能夠交易。交易完之後,你再釋放酋長,這也是所謂的雙向質押模式,這個模式在現實經濟中也非常常見。意味著我們在交易過程中往往是缺少信任的,信任缺失的根源是什麼呢,可以總結為三點:

第一點,非及時性。交易往往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交錢和交貨這個行為時空上不統一,交貨可能是線下,交錢可能是線上,所以才需要擔保。支付寶一開始也是通過第三方的擔保,把第三方支付做起來。鏈上交易是及時性的,時空上是統一的。可能就有同學要質疑了,因為鏈上的交易也是一樣的,你把幣打給對方,不意味著你要收到對方給你的實物或者貨物,或者資產。這個質疑忽略了一點,其實在未來這些現實中所有的資產都可能會上鍊,意味著它上鍊之後跟你所支付的錢,USBT,或者央行的法幣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它們都是區塊鏈上的資產。

第二點,非切割性。現實中以物易物顯然是非常不方便,所以才會有錢的誕生。黃金就是切割性非常好,它在幾千年前被大量的普及。區塊鏈上的交易天然具有切割性,理論上可以無限切分下去。

第三點,交易對手的誠信。我們怎麼信任一個不認識的人呢,現實中往往都需要權威機構的仲裁。但我剛剛也解釋了,區塊鏈的交易真的不需要認識對方。如果一個人跟你交易,你查詢他的歷史地址上的交易,發現地址上的幣天積累,幣天銷燬積累非常之多的話,其實你就可以相信這樣一個人,因為這樣的歷史記錄是刷不出來的。

我所設想的,如果將來區塊鏈交易得到普及的話,我們可能會進入到一個理想的信用社會。什麼叫理想的信用社會,這有點像是遊戲中的人物一樣。遊戲中的人物就是每個人的頭上,可能就會顯示他的血槽、魔法值。將來如果所有交易都是鏈上交易的話,理論上也是可以實現這樣一個場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顯示向對方證明自己賬上的金額,賬上的財富,賬上的資產,也可以向對方證明自己的信用。

我們也提出一種新的鏈上交易可能形式,比原鏈,最近所提出的一種交易形式。在這個交易中發生了什麼,因為甲帳戶有資產ABC,乙帳戶有DE。交易之後,甲帳戶的資產A少了一部分,轉給了乙帳戶,乙帳戶的資產D轉移給了甲帳戶。這樣一個過程完全都是及時性的,因為都需要線上線下端私鑰簽名才能夠完成,所以它是及時性的,時空上是統一的,不存在一手交錢一手交資產這樣的割裂。

為什麼呢?因為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錢的介入,資產本身可以無限切割,它不需要錢。當然也可能有錢,因為資產A可能就是錢,比如說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可能就是區塊鏈上的一個資產,比如現在很流行的USBT就是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所以,將來區塊鏈資產交易會變得非常靈活,資產B可能就是股權了。資產C就是收益權,資產D可能是債權,它完全可以跨場景,跨資產類別的交易,而且它們可以互相信任,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

最後基於這樣的區塊鏈思維對將來區塊鏈的發展做一個簡單的預測,資產進化三階段,我在很多大會上都分享了。其實我們很可能會躍進到資產區塊鏈化的時代,我們現在正處於資產證券化的時代。在證券化之前還有資產權益化的時代,資產權益化就是對資產進行確權。確權以後就可以整體轉讓,可以把它形象的比喻為資產的固態階段。當我們把資產證券化以後,資產就變得可拆分、轉讓,它的流動性更強了。所以可以把它比喻成資產的液態階段。資產的液態有它的問題,液態是需要容器的,這個容器就是資產的平臺。它是不能跨平臺自由流動,所以它的流動性還是有一定問題。

如果把資產上鍊以後,那就完全是一種氣態了,可以瀰漫在整個空間。它可無限拆分轉讓,也不再受限於平臺。一個資產就可以像現在的比特幣一樣,從這個交易所體現出來充值到另外一個交易所。交易行為也可以發生在咖啡館裡兩個人面對面交易,也有可能發生在千里之外,因為場外交易,所以資產的交易會變得非常靈活,就像是一種氣態。

巴比特創始人長鋏:我所理解的區塊鏈思維

全球資產的規模,這個圖要更新了,現在比特幣的資產規模已經往前又排了很多名。總體來說,比特幣的資產規模越來越大,這也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能回答第一個問題就能解釋這樣的趨勢。雖然比特幣的市值越來越大,它在區塊鏈資產中所佔的比例卻是不斷下降的,這也是大家很好理解的,就是現在通過區塊鏈發行的虛擬資產規模越來越大。

我們認為很可能到2020年,或者更晚一點,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前面09年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階段;在去年以以太坊為代表的,通過區塊鏈發行虛擬資產的階段,在2017年達到了鼎盛。將來的話,我們預測在2020年左右通過區塊鏈登記發行實體資產的規模也將越來越大,我們巴比特是在做第三階段的事情。

因為時間關係,我講的有點快。我們在3月31號和4月1號巴比特學院有一個培訓班,有七八位業內的專家、大咖和大家做分享,也歡迎大家參與。 謝謝大家。

發文時比特幣價格 ¥53483.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