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喝過茅臺啤酒,自帶光環的茅臺啤酒為什麼黯然離場?

  • 澳洲進口昂貴的大麥、美國進口優質的酵母、德國、意大利進口高級的灌裝設備、專用管道引入的天然礦泉水......

幾年之前,在還沒被大眾所熟知時,擁有國酒光環的“茅臺啤酒”就被賣給雪花,黯然退場。

多少人喝過茅臺啤酒,自帶光環的茅臺啤酒為什麼黯然離場?

這樣的案例在中國企業中並不少見,每天都有一些企業在進行失敗的品牌延伸。茅臺集團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商業定律:無論你現在多麼成功,都要記住,一個品牌只能代表一種產品。

一:消費者對“茅臺”品牌認知 = 白酒

2000年11月茅臺集團在貴州遵義斥資2.4億元建成年產10萬千升的啤酒生產線,打出了“茅臺啤酒,啤酒中的茅臺”的口號,欲走高端啤酒路線,那麼消費者如何理解茅臺啤酒的這一產品定位呢?

“啤酒中的茅臺”,真正傳遞給消費者的是什麼,“醬香型”的啤酒,有面子的啤酒還是昂貴的啤酒?其實茅臺集團想要重點突出的是這款啤酒為茅臺出品,代表著高質量與高價位,但消費者對於茅臺的認知一定是茅臺白酒,講到茅臺,人們腦海裡的第一畫面便是白色瓷瓶的茅臺白酒,所以“茅臺啤酒”當中的“茅臺”兩字並未能給這款產品加分。

多少人喝過茅臺啤酒,自帶光環的茅臺啤酒為什麼黯然離場?

反觀在洗護領域深耕多年的寶潔集團在每次推出新款產品時,都會為該產品重新命名,比如潘婷、海飛絲、佳潔士等等,他們從來不會把“寶潔”兩字強加在品牌名之前,因為這樣容易讓消費者為“寶潔”下定義做認知,比如“寶潔·海飛絲”主打去屑並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強勢認知,那麼當他們推出“寶潔·佳潔士”時,消費者很難改變認知去購買一家生產洗髮水廠家生產的牙膏。

這一認知理念同樣適用於“茅臺”,消費者認知當中的“茅臺”是白酒企業,他們不會為了“茅臺啤酒”而改變認知選擇消費“茅臺啤酒”。

二:品種繁多

“茅臺啤酒”並未只有一款產品,從十元到百元,“茅臺啤酒”居然有十幾個品種,但並未在產品差異上做文章,僅僅強調了價格,所有的產品都命名為“茅臺啤酒”,包裝也參差不齊,消費者面對一個品牌的十幾種同質化產品該如何選擇呢?

多少人喝過茅臺啤酒,自帶光環的茅臺啤酒為什麼黯然離場?

我們看一下雪花啤酒,針對酒精度數的不同,退出了“勇闖天涯”(8度)、“清爽”(10度)、“純生”(9度)……雪花聰明的為不同酒精度數的產品重新命名,而“茅臺啤酒”卻一直在過渡的消費“茅臺”兩字的品牌價值,錯誤的認為“茅臺”+“啤酒”=爆品,但年度5.5萬千升(不足三線城市的小啤酒廠產量)的銷售足以直接的說明產品定位不清晰帶來的滅頂之災。

一個公司的戰略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叫企業戰略,一個叫品牌戰略。

企業站略處理什麼事情呢?去發現新的品類空白,新的定位空白。然後用旗下的單一品牌,或者多品牌戰略,去佔領這些機會。

品牌戰略等於某一個品類空白的機會,以及圍繞佔領這個品類空白所策劃的營銷活動。

企業戰略等於品牌戰略之和。我們什麼樣的情況下使用多品牌?

多少人喝過茅臺啤酒,自帶光環的茅臺啤酒為什麼黯然離場?

建立新品牌有三大原則:

第一:老品牌格局已定。

老品牌你已經取得了勝利,成為領導品牌,你要開據第二戰場,可以用多品牌。

另外一個就是你老品牌其實是沒機會了。行業老大老二在打架,老三老四後面都會遭殃。已經沒機會的時候,你要做戰地轉移。

第二:新品牌要逐個推出,不要齊頭並進。

一下推好多個新品牌出來,企業的資源力所不能及。

第三:優先考慮主導一個品類。

即使你推第二品牌,也優先考慮在同一個品類裡面推,去佔據這個品類裡,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位置。

當然,“茅臺啤酒”也因生產成本過高、深陷“環保門”等重大失誤而一蹶不振,但品類、品牌、定位與認知的公關錯誤,直接迫使“茅臺啤酒”敗北。

所以說,永遠不要試圖去改變消費者已有的認知,與其讓品牌強勢去改變消費者心智,不如為新產品重新命名,重新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認知。

格勤教育李青東老師講: “茅臺啤酒”過度消費“茅臺”品牌並不是單一的案例,同樣的還有“恆大冰泉”、“星巴克速溶咖啡”……他們過度依賴既有品牌的力量,妄想著用消費者熟知的品牌名稱再度開創新的品類。然而,面對消費者過於“簡單”的心智,看似最省錢的方法,實則最是最浪費的品牌透支。

多少人喝過茅臺啤酒,自帶光環的茅臺啤酒為什麼黯然離場?

2019年,老闆核心三件事:

1、制定增長戰略:企業需要制定增長戰略目標,增長是一把手工程,老闆必須親自推動。

2、建立增長系統:企業想要實現裂變式增長,必須建立增長系統;增長系統是企業業績增長,員工收入增長的雙贏系統

3、打造增長團隊:全員要貫徹增長思維,整個公司都要為增長負責,讓人人都成為增長官!

制定戰略,發現問題如何更加具體執行調整?更多內容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