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和“老黃”浮出水面,這場鬧劇終於迎來了結局!


“疫情下的匈牙利:店鋪關門歇業,華人有家難回,匈牙利華商太難了!!”

“疫情下的土耳其:店鋪關門歇業,華人有家難回,土耳其華商太難了!!”

今年3月初,在某些微信公眾號上出現多篇涉及海外華人疫情的文章《疫情之下的XX國,店鋪關門歇業,華人有家難回,XX國華商太難了!!》,文中的主人公都自稱“王先生”。

這位同時出現在全球各地的“王先生”,究竟是誰?

“王先生”和“老黃”浮出水面,這場鬧劇終於迎來了結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福建福州警方重拳出擊,一起編造涉海外華人疫情謠言的“網絡水軍”案真相浮出水面——

除了“王先生”,

還有“自我隔離”的“老黃”

福建福州辦案民警在深入調查中發現,近期網上出現的多篇文章中,除了“華商太難了”文章中的海外華人“王先生”,還有到全世界各地“自我隔離”的“老黃”。

多篇文章中提到的所謂“老黃”,同一時間出現在了南非、津巴布韋、土耳其、阿根廷、韓國等國,稱自己從中國回到定居國後決定“自我隔離”。

“王先生”和“老黃”浮出水面,這場鬧劇終於迎來了結局!


標題格式一樣、內容一樣、主人公一樣,不同的是文章中的主人公同時出現在了世界各國。在福州網警看來,顯而易見這些網絡文章是有人別有用心編造的假消息。

福州市公安局網安支隊二大隊四級主管萬超介紹,隨著境外疫情的加速擴散蔓延,世界多國疫情呈現暴發態勢,類似“王先生”“老黃”這類的涉海外華人疫情謠言文章被大量轉發後,國內很多網民無法辨別、信以為真,這些假信息還被傳到國外媒體,進一步加重了海外華人的恐慌情緒,甚至導致大量海外華人爭搶回國機票的情況。

據瞭解,針對這起謠言,微信公眾號平臺共計查刪相關謠言文章約100篇,對涉及的近50個違規賬號做了永久封停處置。

“順藤摸瓜”抓獲犯罪嫌疑人

這些編造涉海外華人疫情謠言文章的幕後黑手是誰?

疫情防控期間,辦案民警克服種種困難、循著蛛絲馬跡,加大互聯網巡查力度,進一步展開調查。

辦案民警通過對網上此類信息集中整理、分析研判後,溯源排查出一批發布該類信息的微信公眾號。

“王先生”和“老黃”浮出水面,這場鬧劇終於迎來了結局!


辦案民警在對近50個微信公眾號註冊主體進一步排查後,最終鎖定了福清市某三家公司。這三家公司的負責人薛某、郭某等也相繼進入警方視線。

3月17日晚,公安機關對這三家公司進行了統一行動,同時傳喚公司負責人薛某等到案接受調查。

辦案民警在對福清市這三家公司統一行動時,現場查獲多臺電腦以及多部標註多國名稱的手機。

福清市公安局網安大隊四級警長林世鈞介紹,調查發現這三家公司的法人薛某、郭某等系親密親屬關係。薛某為老闆,公司下屬員工林某為主管負責文章審核,公司其他員工為文章編制和發佈操作人。

3月18日,福州警方依法將犯罪嫌疑人薛某等傳喚到案。到案後,犯罪嫌疑人薛某承認相關文章均為其一手捏造,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和漲粉,並進行非法牟利。

被抓的“網絡水軍”頭目後悔了

“我錯了,我真的沒想到我編造的謠言會在網絡上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面對辦案民警,犯罪嫌疑人薛某後悔不已。

據薛某介紹,福州福清市是華僑之鄉,有很多華僑微信群,在疫情期間,他產生了藉助疫情給微信公眾號漲粉的想法,於是和公司員工炮製了數百篇“華商太難了”的文章。

“王先生”和“老黃”浮出水面,這場鬧劇終於迎來了結局!


2月27日,薛某等人編造的第一篇涉海外華人疫情謠言文章發佈後,開始向各個華僑微信群推廣。據悉,除了前述文章,該公司旗下的微信公眾號還批量發佈了“留在XX國的華人華僑:囤積食物自我防護,思來想去還是暫時不回國好!”“對不起,我勸你別來XX國了!”等多篇涉海外華人疫情謠言文章。

目前警方查明,犯罪嫌疑人薛某等合夥創辦的公司註冊微信公眾號共計210個,粉絲數量達83萬餘,通過編造各類謠言文章、“蹭熱點”等方式增加微信公眾號熱度和流量,再非法牟利。

萬超認為,犯罪嫌疑人薛某等為了漲粉牟利,罔顧事實地編造網絡謠言“蹭熱度”,借疫情之名非法謀取利益,不僅擾亂人心,誤導廣大人民群眾,而且對疫情防控工作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

目前,犯罪嫌疑人薛某等已被福州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科普:流量到底為什麼能掙錢?

這些自媒體賬號究竟為何如此熱衷於掙流量,甚至不惜編造謠言、進行病毒式傳播?還是那句老話——“無利不起早”。

“千萬流量”是如何獲利30萬元收益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

①流量廣告分成。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有文末、文中廣告貼片功能,不需要號主自己聯繫。一篇文章發表出來後,文中或文末附加的廣告如果有人點擊,就會自動給號主一定費用。每點一次的收入其實很低,比如只有一兩毛錢,而且多數閱讀者不會點。但如果這篇文章的流量足夠高,那還是可以給號主帶來固定收益。如上文中的“網絡水軍”有幾百個公眾號,使得這個看起來微薄的點擊廣告費,加起來也會相當可觀(如薛某、郭某等人的部分賬號)。

②軟廣告和硬廣告發布。在公眾號、微博、頭條、百家號等平臺上,當號主擁有一定的粉絲量後,就有可能接到廣告商遞過來的橄欖枝。洽談成功後可以發表廣告,比如微博裡常見的牙刷廣告,以及公眾號裡常見的團購軟文。此類廣告或分成,或一稿一價,收益遠遠高於貼片廣告的點擊收益,通常是自媒體變現的最佳途徑,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粉絲量和流量予以支撐。

③稿費、獎勵等。許多自媒體平臺會有原創作者獎勵機制,對熱度較高的文章作者定期發放獎金。另有一些自媒體平臺會接受作者投稿併發放稿費。

除此之外,還會有知識付費等其他途徑。但做原創的成本很高,對作者的要求更高,做出一個成功的自媒體賬號是非常不容易的。

對於那些通常沒有真才實學和一流文筆的“網絡水軍”來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面積撒網,像流水線上的機器人一樣批量製造文章,再用海量的賬號轟炸式發佈。一個賬號每天哪怕只賺20元,200個賬號也是4000元,一個月就是12萬,出現“爆款10萬+”更是賺得盆滿缽滿。與之相應的,後臺只需要兩三名月工資幾千元的“小編”維護,並沒有什麼成本。這些賬號,也被業界稱為“營銷號”。

營銷號不需要苦心打造一個作者的“人設”,不需要反覆推敲完成一篇高質量的文章,不需要通過獨立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不顧真假。他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去揣摩網民會被什麼樣的關鍵詞吸引,然後簡單粗暴地剪切複製出一篇文章。他們的商業邏輯就是“流量為王”。


(中國警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