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懲罰是中國家長慣用的管教方法。如何合理有效的實施懲罰,同時又不會破壞親子關係,更重要讓孩子從中有所收益,而不是越懲罰藉口越多及不良行為固著。

以下幾點請家長注意起來:

1 懲罰內容要有前後邏輯關係。

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比如,老大狀態不好亂髮脾氣,又把老二弄哭,為了管教老大,家長把老大心愛的畫筆沒收不讓用或者讓老大一天不許看動畫片。那麼,這個懲罰不僅沒有前後因果關係而且家長拿老大最愛的東西作出懲罰更像是在報復。報復不會讓孩子反思自己的對錯。而且罰沒畫筆也影響孩子畫畫的熱情和感覺。

顯然,老大情緒不好遷怒周圍的人或物是不對的,那麼家長宜怎麼處理呢。一方面嚴肅認真表明自己不贊同的態度,另一方面讓老大回自己房間反省,等他覺得自己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出來和大家玩。那麼這個處理就考慮了前因後果,不會讓老大覺得不公平。

2懲罰力度要與實際情況相吻合,且不可超出孩子的忍受範圍;

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比如,上例中老大發脾氣事件,如果家長選擇打屁股或者罰老大在屋裡反省三個小時或者罰老大不許吃午飯,那麼就意味著懲罰力度不合適。

打屁股只是一種很容易讓家長上癮的管教方式,它既不能讓孩子對錯誤有內疚感還進一步抵消了孩子的內疚情緒(因為已經捱揍付出代價了就不需要再反思自己做的對不對好不好了)。

讓孩子反省三個小時,時間過長。這麼長的時間孩子就不是反省了,而是再琢磨怎麼報復扳回一局,下一次怎麼搗蛋折騰。

不讓吃飯的懲罰,既不合邏輯也不利於孩子身體,並且會激起孩子憤怒痛苦的情緒。

3懲罰不是“以暴制暴”。

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比如,孩子亂扔物品,家長勸阻無效於是開始學其方法亂扔孩子心愛的娃娃。家長以為這樣“以暴制暴”的方式才可以讓孩子反思自己。其實孩子是不服氣的,因為他覺得不公平,他心裡會滋生敵意。那麼,這種類似的搗蛋行為更不會減少,而且會有更多新的家長不接受的搗蛋行為出現。

4懲罰需及時,同時不可流於絮叨。

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比如,上例中老大行為情緒均失控,倘若父母只是口頭上責備一下老大,不等老大平靜下來反省自己,就急著撫慰老大情緒,快速轉移其注意力只為了快點止住讓人心煩的哭鬧。那麼,該懲罰時家長沒有明確的態度給出來,這個家庭未來還是會有類似事件發生。連孩子自己都下意識覺察自己言行不合宜,自己卻沒有被父母教育。一直這樣的話,孩子內心是亂的,他需要規則需要父母明確的態度幫他來理順自己的內在。

反之,不分時候不分地點,只要家長自己情緒上來了就一通陳芝麻爛穀子的數落。我想說,越絮叨話越沒分量,久之,既影響家庭氛圍又讓孩子啟動了習慣性屏蔽家長聲音的自保模式。

5不懲罰就是最好的懲罰。

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有的時候,不要家長再多說什麼,事情本身發展的結果就已經足夠孩子印象深刻,那份內疚感會讓他好好反省思考。家長如若此時懲罰打罵正好就抵消了孩子心中的內疚感(因為捱揍已經付出代價了),不利於其反思自己言行,也就是不利於孩子形成自控能力。

比如,孩子打鬧,一方把另一方頭打破了。那流淌下來的血就足夠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闖了多大禍。孩子內心必然充滿內疚。此時,父母不宜打罵,也不宜說“看我早告訴你別打鬧了,出事了吧”。

父母事後宜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可以說“你看到小朋友頭破了什麼感覺”“你覺得小朋友頭破了會什麼感覺”“他的頭為什麼會破”“如果下次一起玩還會這樣的方式玩麼”“怎麼玩才不會受傷”“你應該做什麼彌補剛剛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比如把自己很珍惜的一個玩具送給他、親自當面道歉…”

家長懲罰孩子的基礎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良好的關係。感受不到父母之愛的孩子,家長的懲罰只是在告訴他們家長不愛他們,更不要提什麼管教效果了。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那些威脅孩子的話、拿孩子作對比的話就不要再講了。比如:“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不愛你了/下幼兒園不接你了/把你扔了”、“你看看明明多乖啊,你看看你”、“你再不吃飯,我就吃了/就給別的小朋友吃了/飯就讓別人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