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傑出的創造。紙張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已經懂得養蠶繅絲,並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紙張就是從這些技術當中獲得啟示的發明。

早期的造紙技術十分簡陋,環節也繁雜,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造紙時需先將麻浸泡在水中使其脫膠,之後加工成麻縷,再把麻縷搗爛,使麻纖維散開,然後用篾席均勻地撈起麻纖維,待其曬乾之後就能形成紙張。這種紙張質地粗糙,並不適合書寫,一般只當作包裝紙使用,造價較高。所以直至西漢,大部分文字資料還是書寫在竹簡或綿帛之上。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有人向漢和帝獻上了“蔡侯紙”,至此才有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東漢明帝時期,家境清貧的蔡倫入宮為宦官,由於略通文墨,就被安排在宮中服侍當時還年幼的漢和帝。雖然身為宦官,但蔡倫靠自身的才智一路升遷至尚方令,負責監製宮中用度的各種器物。這為蔡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創作平臺,讓他的愛好和才華都得以展現。蔡倫總結了前人的造紙技術,將樹皮、碎布、麻頭、漁網等廉價原料浸泡之後放入石臼反覆捶打攪拌,直至其成為漿狀,再用篾席撈起晾乾。經過反覆試驗之後,終於研製出輕薄、柔韌且便於書寫的紙張。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型紙張取材容易,造價低廉,攜帶方便,更利於製作和推廣。漢和帝登基之後,蔡倫將造紙方法寫在奏摺上,連同紙張一起呈獻,得到漢和帝的大力讚賞,詔令朝廷內外都應使用這種紙張。自此,“蔡侯紙”遍及天下,並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中亞、西歐乃至全世界。


配圖選自《畫貓·歸漢:漢朝風情繪卷》

繪師:蘇徵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