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種原生家庭的需要,影響你一生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100多年前,英國一家孤兒院中,院長髮現襁褓中的嬰兒死亡率很高,即便給了充足的食物和照看,還是有很多孩子活不到週歲。

於是,院長求助了一位教育專家,這位學者給出的建議,不是改善嬰兒的飲食或者改善醫療環境,而是一個孩子固定一個照顧者

原來孤兒院的嬰兒是由輪班的人員來照顧,一個人照顧很多嬰兒,而一個嬰兒每天會接觸不同的照顧者。

院長聽了學者的建議,一年以後,嬰兒的成活率提高了很多。

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在倫敦兒童指導中心工作,他花了近3年時間治療和研究行為不良的男孩;他在1944年發表的《四十四名青少年小偷:他們的性格和家庭生活》(Forty-Four Juvenile Thieves:Their Characters and Homelife)中,詳細描述了在兒童早期曠日持久的分離,對兒童造成的毀滅性影響

在後來的“母親剝奪”試驗中,鮑爾比發現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並非來自母親的餵食行為,這些促成了後來著名的依戀理論的出現。

這8種原生家庭的需要,影響你一生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依戀理論”之父—— John Bowlby

當嬰兒離開媽媽的子宮,臍帶被剪斷那一刻,他就成為一個孤零零的個體,通過被媽媽抱在懷裡,感受到再次和他人連接的感受。

人的一生,從出生開始便註定是分離,而建立關係成為能夠克服距離的唯一方式,這樣我們就可以繼續生存發展下去。

嬰兒和一個固定的成人發展出一種穩定的、可以得到的依戀關係,可以提高嬰兒對於外在世界的安全感,生存概率也會增加。

當然在關係中我們會有許多的需求,因而我們的關係也有許多層次。

從朋友,知己,戀人,再到同事,長輩,父母,孩子等等,不同層次的關係滿足我們不同的需要人際關係的安放,也是對我們自己慾望和需求的安放。

所以在關係中,瞭解自己的需求,如何對待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關鍵的

對於關係的需要,貫穿我們從嬰兒到成人的一生,沒有哪一個人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

不同的關係,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有不同的需求。

總的來說,我們的需求分類兩大部分:基本需求和發展需求


一、基本需求


被抱持

被抱持是最基本的人際需要,它開始於從嬰兒出生。

當嬰兒離開溫暖的子宮,降臨到空曠清冷的外部世界,又被媽媽溫柔的抱在懷裡,我們體驗自己被另外一個人所容納。

她有著強有力的臂膀,保證我們不會摔下去,給我們母乳和輕聲細語的安撫,一種生的期望就開始發生

被抱持代表著安全和一種基本的信任,相信基本的東西將會被提供。

沒有被很好的抱持,嬰兒體驗到的是自我的毀滅

成年後,如果他在關係中,沒有從對方那裡感受到抱持,表現出來的,不是失望和受傷,而是“感覺自己快活不下去了”

在一生當中,包括在發展更為成熟的階段,我們都需要感到被抱持,而這通常是我們存在的核心


依戀


依戀需求同樣出現在生命的早期,當嬰兒學會將母親從其他人當中區分出來,就開始發展與母親的依戀關係

當我們遇到危險,我們退回到母親的懷抱尋求安慰,當恐懼消散,感覺到安全以後,我們會再次離開母親懷抱,去探索世界周圍的世界。

這種與固定他人的親密紐帶,可以減少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在整個人生當中,我們會持續的和他人建立依戀關係,彼此擁抱、彼此靠近,依戀對方。

成年人的依戀模式,常常有童年和母親依戀模式的影子。

如果沒有和母親發展出來安全型依戀,在成年以後和異性建立親密關係也常常受挫。


鏡映


鏡映的需求,也叫做被看見的需求。當我們相互注視的時候,我們會通過眼神接觸,通過眼神的交流來克服我們之間的距離感。

一旦我們能夠明白他人並非是“我”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把他人作為一面鏡子,來了解自己,這是一個貫穿一生的過程的開始。

嬰兒從媽媽的眼睛中看到自己:

如果媽媽衝嬰兒微笑,嬰兒會覺得自己是“好的”,嬰兒會感覺愉悅和安全;如果媽媽表情是生氣,嬰兒會覺自己“不好”,會感覺驚慌和恐懼

嬰兒在母親眼中看到的景象,構成了嬰兒自體感的基礎,也就是“我是個什麼樣的人”的基本色。

成年依戀關係中也是一樣,我們從對方的眼睛中看到自己,通過對方對自己的回應來了解,自己在對方眼中是什麼樣的形象。


激情和共生

嬰兒出生後,當所有感官還處在發展過程的時候,嘴唇是他們最敏感的感官,而吮吸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

例如,我們經常看到嬰兒會把身邊所有東西都放到嘴裡咬一咬,舔一舔。通過母乳的餵養,媽媽提供嬰兒一種最初的滿足感。

一旦嬰兒和媽媽發展出來安全的依戀關係以後,嬰兒常常把媽媽當做自己世界的全部。

嬰兒常常是通過媽媽的存在,來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果媽媽不見了,就好像自己的世界都消失了

當媽媽去抱其他的孩子,嬰兒會不高興,因為嬰兒希望和媽媽隨時在一起

這是一種精神滿足獲得以後,希望兩人成為“連體”的共生需求

在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中也會出現這個階段,我們希望和伴侶更加的親密,最好能時時刻刻在一起。


二、發展需求


理想化和認同


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開始會注意到有一些人比我們自己更高大,更強壯,更有能力

比如說我們會發現,媽媽能會我不會的事兒,爸爸能舉起我舉不起來的東西,這個時候,理想化的需求就開始。

“我爸爸是警察”、“我媽媽能做很多很多好吃的”。他們都很厲害,關鍵是他們都是“我的”,把有能力的他人,作為自己的延伸,我們以此來獲得一部分自尊。

當我們把他人理想化並且認同他們的時候,我們就試圖模仿他們,趨近他們,“變得和他們一樣”,甚至“超越他們”。就像一首歌裡唱的“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理想化和認同,讓我們與強大他人建立聯繫,並發展自己


理解和共鳴


當一個人走過童年期,我們能夠注意到更多的人,最終會發現將自己和他人結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友誼

友誼是共同性的一種形式,也就是“你懂我”、“我們是一樣的”,理解和共鳴就在這種相似性和共同性當中產生。

我們跟另外一個人肩並肩的站在一起,這種理解和共鳴,作為兩個人之間情感連接的紐帶

友誼是一個比較高級的功能,它出現在我們到達一定的認知成熟期的時候。


嵌入或歸屬感


友誼發展到後來,就是和更多的他人發展成為一個共同體。

這樣的願望就是嵌入感和歸屬感,是一種更大整體的存在,整合在一起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要到青春期的時候

我們就像智力拼圖中的一塊板子一樣契合在一起,歸屬於某一個團體的歸屬感,可以使我與他人區分開來,而且我們對於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感到很舒適

這種歸屬感就是一種希望,我們希望在社會和集體當中佔有一席之地。


照顧


最後一個叫照顧,每個人其實自始至終都在學習如何照顧他人,提供自己的功能來滿足他人的需求,通過照料和關注的行為來搭建我們彼此之間的橋樑

在照料的行為當中,我們會擁抱他人,會給予他人容納和撫慰,就像搖籃一樣,我們開始

像以前他人抱持我們一樣去抱持他人

所以被照顧的對方,就是一個被抱持的人。我們轉換角色,長大成熟以後去照顧和抱持他們

這樣,8種需要,在另一個生命身上開始新一次循環。

需要的發展,就是愛在關係中的循環傳遞。


人類是社會型動物,需要在群體中建立關係而存在和發展。

以上這些關係中的需要,都是為了穿越我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去連接和接觸到別人,試圖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方式

前面4個需要最早出現,且對我們的影響最大。

後面4個需要,經過認知的成熟,到了童年晚期甚至之後才會慢慢的發展起來。

很少部分人可以在一生中獲得所有的需求,而更多的人的童年可能不止一種需求沒有被滿足。

這些關係中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影響成年後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這8種原生家庭的需要,影響你一生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比如,有的人在關係中極端的焦慮,非常渴望對方回應,並不是僅僅在戀愛關係中,而是在任何在意的關係中都會非常渴望對方的回應。

如果對方回覆自己,他就會很開心,如果不回覆,就會非常的焦慮和崩潰,也可能自己安慰自己說,“可能是對方太忙了,沒看到我的微信”。

在行為上,他會不斷的給對方發信息,期待被回應,但是能夠感覺對方好像越來越煩自己了,他自己也很想停止,但是總是覺得剋制不住自己,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這是一種被看到的需求,這種渴望來源於早期我們對父母的關注的渴望

就像是一個拿著成績單,焦慮的等待著爸爸媽媽回來誇自己的孩子,得到的回應卻是冷漠的,消極的,讓他很失望。

那個拿著成績單等待被誇獎的願望始終沒有滿足他,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嘗試,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那個誇獎和安慰,但依舊沒有被滿足。

孩子的應對策略是簡單的,就是不停的拿著成績單,到爸爸媽媽跟前去一次又一次,直到被呵斥拒絕,仍然不會改變策略。

如果“被看到”這個需求被滿足,我們就會自然的走向下一個階段;

如果這個部分沒有被滿足我們就會被卡在這樣的需求當中,不斷的需要自己能夠被別人看到,能夠被他人回應。

這8種原生家庭的需要,影響你一生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再如,早期依戀需求受損,我們的需求就有一部分固著在那裡,就是停止在那裡了,很難發展下一步對於激情和共生的需要

這是為什麼一些有依戀創傷的人,他們在關係當中更傾向於尋找溫柔的體驗,更期待對方能夠包容自己,照顧自己,體貼自己,並且提供安全感,而對於性的吸引力和激情的體驗,以及對於共同的追求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

同樣的是,基礎部分的需求滿足之後,後面的發展的需求才會慢慢發展。

如果發生在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和互動中得不到滿足,後面到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大幅度的接觸老師、同學和朋友等社會關係,就一樣總是停留在發展基礎的部分

例如,希望被關心、被看到、和對方一直在一起等,

而合作、互利、照顧等社會性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

越早期的需求,對我們的一生影響越大,而早期需求的滿足,主要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在二元關係中,提供客體關係的常常是媽媽。

這就是為什麼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成長如此重要,為什麼通過和媽媽的關係,能看出來和伴侶的關係。

關注澄心心理,帶你解鎖更多原生家庭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