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關係”

疫情下的“關係”

疫情高峰已過,

現在大家普遍有兩個著急:


一是“著急離婚”


疫情下的“關係”


疫情下的“關係”


疫情下的“關係”


疫情下的“關係”

另一個是“著急開學”


疫情下的“關係”


疫情下的“關係”

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兩種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在非常時期,非常困難啊!


如果說之前的感受像“溫水煮青蛙”,那這段時間可算是“高壓烹煮”,免不了讓人有急火攻心之感。


很多人有這樣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根據人大心理系2月底發佈的一組網絡調查數據來看,疫情下大眾的消極情緒顯著高於平均數。其中“心煩的”、“緊張的”、“苦惱的”、“心神不安的”、“恐懼的”、“害怕的”、“易怒的”消極情緒偏高。


一方面,疫情危機本身帶來消極情緒;

另一面,原本生活中沒有處理好的矛盾,在居家隔離期間被激化。


疫情下的“關係”

同時,與消極情緒相對的:“堅強的”、“堅定的”、“感興趣的”、“專注的”積極情緒也較高。


這可能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在當下,大家對離婚這個決定,更決絕。


也有完全相反 感受的:


疫情下的“關係”

從社交媒體和視頻軟件也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努力豐富這段難得的居家時間:爭當中華小當家、雲旅遊、花式做家務秀恩愛,高質量親子陪伴,做一切之前因忙碌而沒能做成的事情。


這樣看起來:“關係”在每個家庭中的發展不盡相同。


同樣是隔離,為什麼會呈現這麼大的差異呢?原本相差不大的家庭生活的基線,在疫情期間似乎起了疊加效應,好的變得更好,糟的變得更糟?每個家庭的具體生活千差萬別,我們不妨來探究下“關係”這個核心的詞彙,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家庭中的關係,主要指夫妻間的親密關係和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衝突主要源於關係的緊張或失望,源於一方不能滿足另一方的“期望”。


這裡的“期望”,從我們的意識層面表述,可以是“責任感”、“主動性”、“事業心”、“自律”等等,不一而足。總而言之,“你怎麼都不能讓我滿意”。當下衝突的加劇有疫情本身的加持,不排除是應激下的反應。


那換個人行不行?


配偶可以換。

那換了以後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

孩子怕是不太好換……

那怎麼辦?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精神動力學派的心理學家們怎麼解釋“關係”。


精神動力學派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早年重要關係的複製。早年重要關係,是指建立於我們生命早期,與重要人物的關係。


重要人物可能是爸爸媽媽,也可能是主要撫養人。

這種關係一旦建立,會成為我們內在精神中人際關係的模式,也就是心理模板,它會複製到以後的所有重要關係中。


等等,你是說,我和配偶的關係是複製來的?

是的。

我和孩子的關係,也是複製來的?

是的。

不可能!怎麼可能?完全不一樣!

呃,確實不大容易讓人接受……

它會喬裝打扮,也不會一成不變。

……


那意思是,即使我換個配偶,結果還是一樣?

我沒有這樣說……

那我和孩子的關係,還有解麼?

有解。

怎麼解?

我們藉助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與自己相遇。

遇見自己、認識自己,改變模式。


其實,所有我們在關係中遭遇的挫折,都不是什麼新生的事物:

它們有些是我們的早年生活體會過的,有些是從父母的應對上習得的。


只是,各種原因,我們忘卻了這些感受和反應得來的原因,幼年的忘卻可能是為了保護我們成長,但隨之相應情緒和反應卻留了下來,作為一種自動應對模式,在日後的重要關係中,反覆出現,磨蝕、煎熬我們的心理。

過往,我們不明所以,不由自主;

現在,我們已經成年,可以自己選擇。


生活中能引起我們強烈情緒的人和事,都是我們遇見自己的契機。當下特殊時期,與其這麼煎熬著,不如趁此機會,好好體會一下自己的心情?


是什麼引起了我們強烈的情緒?

它讓我們想到了什麼?

和過去的什麼有關麼?

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內心深處真正害怕的,恐懼的是什麼?

過去的那件事和當下的事有什麼相似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有沒有別的解讀方式?

什麼樣的想法能讓我們感受更好?

……


這樣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樣,會讓我們不停的流淚,但也會一層層的接近自己的內心。


我們接近的越多,認識的越多,改變就越可能發生。改變一旦開啟,模式就會阻斷。


我們不一定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我們能更好的成為自己。


你要問我有什麼方法?


有很多啊!喏,比如讀書,比如學習,參加支持性的社團活動,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的幫助,等等。


現在蟄伏期的我們,不正像作繭自縛的昆蟲麼?我們等待著時機!

等到了那時,破繭而出的是什麼呢?

睿智如你,由你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