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得無厭的慶親王奕劻,大清都要亡了,他還在發國難財

奕劻乃乾隆帝十七子永璘之孫,綿性之子,奕劻沒能從老爸那兒襲爵,卻從五伯綿悌那兒得了好處。

永璘死後,爵位本應落入綿性之手,無奈他太心急,為獲爵位,竟向宗人府行賄,因而被剝奪了襲爵的資格,爵位就陰差陽錯轉給了綿悌,綿悌是永璘第五子,襲爵被降,為不入八分鎮國公,後犯事,又降為鎮國將軍。

綿悌無嗣,奕劻過繼給五伯,他死後,由奕劻襲爵,兜兜轉轉,奕劻總算把本屬於他家的爵位給拿了回來,爵位再降一等,為輔國將軍。

因級別不夠,奕劻全家被道光帝從慶王府給趕了出來,轉手將王府給了恭親王奕訢,因此,這處和珅和大人的原宅搖身一變而成恭王府,奕劻則被安排進琦善原來的住宅。

琦善因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為道光厭棄,故而被查抄家產,府邸被沒收,給奕劻撿了個大便宜。

從爺爺永璘的慶親王,一路掉到輔國將軍,野心滿滿的奕劻當然不甘心於這等爵位,更將光大家室視為自身之責任。


貪得無厭的慶親王奕劻,大清都要亡了,他還在發國難財

最後的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


升遷之道:察言觀色,討好太后

奕劻自不是一般人兒,他心思縝密,擅察言觀色,所謂官場之道,觀察之後瞭然於胸。

討好老佛爺,乃是升遷的不二法門。

奕劻最初住在西城方家園,與慈禧太后孃家為鄰,奕劻能書擅畫,經常替慈禧的弟弟照祥寫信向太后問候,之後又與慈禧另一弟桂祥結為兒女親家,有此一層關係,漸為太后所賞識。

有草船,又有東風,何愁借不到箭?

早有準備的奕劻,一步一個腳印,向飛黃騰達邁進。

自同治六年(1867)起,奕劻先後任蒙古都統、滿洲都統、漢軍都統,宗人府左右宗正及宗正,並五獲崇文門正監督這一肥缺。光緒十年(1884),奕劻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事務,待創辦海軍,奕劻會同奕譞辦理海軍事務,並充任過陸軍的一系列要職。

奕劻討好慈禧,走的是雙重路線:

一是拼著小命巴結太后寵幸的大太監李蓮英,不停地送銀子;

二是通過自己的女兒四格格摸清老佛爺喜好,四格格得慈禧寵愛,經常陪在身邊,若慈禧常無意中透露出自己喜歡什麼鞋子坎肩之類,不出三天,四格格自會奉上。有如此貼心之父女,奕劻想不官運亨通也難。

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劻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華章,受封為慶親王,世襲罔替,乃有清一代第十二位鐵帽子王,亦是最後一位。

光緒二十九年(1903),奕劻出任軍機處首席大臣,成為清末第一權臣。



內政外交:鎮壓義和團,交好列強

若以為奕劻只是個察顏觀色的主兒,便大錯特錯。

於清末的滿洲貴族當中,奕劻乃極少數持開放姿態的人物。

他與恭親王奕訢一樣,在清政府與強大的外國勢力較量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願意採用更務實的方式,與西方列強處理關係,而非與之對抗,致政局到無法收拾之地步。

話說義和團運動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目標直指各地的洋人和教堂,被各國使節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方才安心,他們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交涉,強烈要求清政府予以鎮壓。奕劻處於外交第一線,深知形勢之嚴峻,若任由事態發展,必一發而不可收。

為此,奕劻領銜上奏,請求嚴行查禁直隸、山東一帶的義和拳會,清廷根據奕劻等人的奏請,發佈上諭,“私立會名,皆屬違禁犯法,務宜革除惡習,勉為良民”,直隸、山東地方政府接諭後,盡力貫徹旨意,無奈義和團發展迅猛,一時竟無法遏制。各國公使見狀,遂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恫嚇,稱若不盡力鎮壓,必對大清國動武。

有外交的巨大壓力在身,決定了奕劻對待義和團的態度:盡力圍剿,保護教堂和洋人。

而慈禧對義和團的政策,卻一直處於模稜兩可和變化當中,及至到庚子年的六月,她召集眾大臣密議對付義和團的策略,結果卻是主撫派佔了上風,會議的結論是:不剿滅義和團,要利用其力量,以此來牽制洋人。

慈禧打定了招撫的主意,令一向主剿的奕劻陷入極度尷尬孤立無援的境地。

以奕劻個性,當然不會和太后對著幹,更不會犯顏直諫,只是眼下形勢迫人,又不得不面對現實。他試著將俄國公使的函件,以奏摺附件形式呈給慈禧,意在表明得罪列強的後果之嚴重程度,慈禧置之不理。奕劻碰了釘子,被冷落一旁,自此之後的一段時間,他陷入沉默當中,靜觀時局變化。

即便之後數次參加與義和團相關的御前會議,他也是一言不發。

深諳官場生存之道的奕劻,在這般特殊情形之下,決不會自討沒趣。而袁昶等五大臣,則因為犯顏直諫,而被慈禧處死。

義和團進京後,大肆捕殺洋人,八國聯軍悍然出兵,致形勢急轉直下,慈禧與光緒倉皇西逃,於此緊急情形,奕劻臨危受命,重被推向前臺,與李鴻章一起,和列強進行交涉,最終簽訂《辛丑條約》,條約中最重要的一款,便是懲辦“禍首”,主撫派諸大臣悉數獲罪,或自盡,或流放。

與各國談判時,奕劻盡力為慈禧辯護,令她躲掉“禍首”的罪名,逃脫過列強的懲罰。

自此後,慈禧對奕劻更為信任;而談判的結果,八國亦頗滿意,慶親王因而成為列強親近的外交家。

奕劻處理政事,就能力而言,雖與恭王奕訢相差甚遠,但在皇族當中,也算有識見的人物。

比如,沈家本改革大清律法,與世界司法接軌,奕劻亦給予支持。



致富之道:唯錢是從,索賄之王

貴為最後的鐵帽子王,奕劻權勢顯赫,當是清末第一權臣。他不只地位顯赫,而且是清末首富,財產冠絕天下,縱然無法與世界首富的和珅和大人相比,但也肯定進得了全球富豪榜的榜單。別的不說,光他在匯豐銀行的存款,就有120萬兩白銀之多。

至於奕劻到底有多少錢,並無權威資料。和珅鉅額家產所以大白天下,乃因為被抄家故,而奕劻無此經歷,自然無人知道他財富的準確數字。

奕劻生財之道,大約有二:

一是索賄受賄,給錢就要,來者不拒;

二是巧立名目,什麼名目?比如大辦生日會收取禮金等等。

奕劻索賄受賄的主要手段是鬻官賣爵。大多是暗中偷賣,有時也明碼標價。時人評論說,

“慶王弈劻之貪婪庸惡,世皆知之,其賣官鬻爵之夥,至於不可勝數。人以其門如市也,戲稱之曰‘老慶記公司’。開公司賣官者,奕劻當為第一人,上海各新聞紙之牘尾,無不以此為滑稽好題目。蓋前此之親王、貝勒入軍機當國者,未嘗有贓汙貪墨如此之甚者也。”


即便到了辛亥革命,大清馬上面臨亡國,“老慶記公司”依然沒忘了做生意。

曾有御史蔣式瑆彈劾奕劻,稱其任軍機大臣以來,“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鉅款”。

陳夔龍本是榮祿眼前的紅人,榮祿死後,失去靠山。夫人徐氏與奕劻的女兒們相熟,奕劻的福晉認她做了乾女兒,自此與英親王搭上關係,仕途一路順暢,升為直隸總督。陳夔龍每年送禮數萬,銀兩之外,還有緞匹、食物、玩好等等。奕劻對陳夔龍說:“你也太費心了,以後還須省事為是。”陳夔龍則敬對說:“兒婿區區之忱,尚煩大人過慮,何以自安。以後求大人莫管此等瑣事。”能送禮孝敬您老人家,那是我陳某福份。

1911年,郵傳部尚書一職空缺,奕劻放出口風,售銀三十萬兩。盛宣懷率先聯絡,奕劻知其身家豐厚,“別人三十萬可以,你就非六十萬兩不可”,這簡直是敲竹槓。盛宣懷託人說情砍價,最終以三十萬成交,奕劻提出的要求是“須交現金,不收他物”。

武昌起義後,原四川總督錫良曾自告奮勇率兵督陝,而一向賣官攏財的奕劻竟仍向其索賄80000兩,錫良為之大怒:“生平不以一錢買官,況此時乎?”


貪得無厭的慶親王奕劻,大清都要亡了,他還在發國難財

奕劻四女兒


葬送大清:與袁世凱的竊國生意

一般人向奕劻行賄,多為買官或者撈取好處,而袁世凱行賄,目標則直指大清江山,野心之大,堪稱梟雄。

袁氏不動聲色,長期行賄,用實際行動俘獲了奕劻的心,以至於最後,奕劻幾乎要將大清江山整個兒送給袁世凱。

袁世任直隸總督,慶王府大小事項,全由直隸總督衙門代為開銷。慶王領班軍機處,袁世凱月有月規,節有節規,年有年規,遇慶王及福晉的生日唱戲請客,兒女成婚,皆由袁親自佈置,不花王府半兩銀子。

其實,早在奕劻進軍機處之前,慶王府就已收到袁家送來的十萬兩白銀,來人傳袁的話:“王爺就要有不少開銷,請王爺別不賞臉。”送禮不久,奕劻出任軍機處。由是,人們紛紛讚歎袁氏的先見之明。

自戊戌政變後,慈禧待袁世凱日隆,數度提拔,但對這個領導著北洋新軍且擅長投機的人物,慈禧亦甚不放心,當聽聞袁世凱總往奕劻家裡送銀子,愈發起警惕之心。

前思後想,下定決心要將奕劻開缺,她先向軍機大臣瞿鴻禨透露了口風,哪知這位瞿大人毫無機心,竟將這等機密之事告訴了太太,太太有位親戚在報館任職,這事一下子傳到外國記者那兒,沒幾天,英國《泰晤士報》刊發了消息,稱大清慶親王不久即將離職,英國駐北京公使去找外務部,訊問,奏報到慈禧那兒,太后惱羞成怒,派鐵良和鹿傳霖追查,瞿鴻禨由是革職。

倒奕劻不成,慈禧將目光瞄向袁世凱,調袁為外務部尚書,參加軍機。明著是升官,實是趁機解除袁氏兵權。

袁世凱是聰明人兒,即刻主動交出北洋新軍的最高統帥權。

結果是令慈禧稍為安心,但她亦深知,調離袁氏,並不能立時解除他對北洋新軍的實際控制,而袁世凱和奕劻的關係也不能立時斬斷。


貪得無厭的慶親王奕劻,大清都要亡了,他還在發國難財

袁世凱


重病纏身的老佛爺,正打算一步籌劃,卻聽聞到一個不祥的消息,說袁氏準備廢光緒,推奕劻的兒子載振為帝。慈禧意識到,若果真如此,大清江山可能被袁世凱竊去,情勢緊急,忙採取三項措施:將奕劻調去東陵查看工程;將北洋軍段祺瑞的第六鎮全部調出北京;把陸軍部尚書鐵良統轄的第一鎮調進來接防。

慈禧先發制人,此三措施終令大局穩定。奕劻返京後,所有大事已定,三歲的溥儀被扶上帝座,載灃封為攝政王,大權旁落他人之手。慈禧為籠絡慶王,令其得世襲罔替的殊榮。

擅長玩弄權術的慈禧,再次展示了其老辣的政治手腕。

安排完這一切的第二天,1908年11月15日,慈禧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四歲。

待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形勢一時緊張,袁世凱挾北洋新軍自重,一方面支持共和,與革命軍達成由其出任總統的協議;另一方面,袁世凱又通過奕劻等人對隆裕太后進行勸說、恫嚇,最終逼迫清帝退位,成功將權力攬於一人之手。

也難怪攝政王載灃和溥儀對奕劻恨之入骨,在他們眼裡,這慶親王奕劻就是葬送大清朝的千古罪人。

事實求是地說,奕劻勸清帝退位,也算順應歷史潮流,客觀上——做的是件好事。


貪得無厭的慶親王奕劻,大清都要亡了,他還在發國難財

奕劻之子載振


奕劻貪瀆如此,整個慶王府上行下效,外人想要面見奕劻,沒有“門包”那是打死也進不去,不管你官職大小,頂戴品級,就算朝廷大員,不出點血,根本沒機會見慶親王。

這事傳到了慈禧耳朵裡,奕劻害怕,趕緊著在府門口張貼告示,嚴禁收受門包,違者自當嚴辦。誰知這告示並無半點作用,門包亦照收不誤。

其實,若無王爺縱容,下人哪敢如此放肆?門包哪裡只是門包,它還是慶王府潛規則的代名詞,那意思就是,“沒錢你別來”!

奕劻過七十大壽時,斂財之多,才真叫人咋舌。

1908年,逢奕劻七十誕辰,慶王府大開慶典。在此之前,慶王曾表示拒收賀禮,只置薄酒與親友相酌,好一幅清正廉潔模樣。其實,這都是慶王的表面文章。

慶王壽誕,當然是官員藉機結交的好時候,各地前來進獻者絡繹不絕,慶王府門前熱鬧無比,排起長隊。慶王府早已暗裡做好了四個冊籍,分別稱福、祿、壽、喜,將送禮者按眾寡厚薄分為四級:

一級記入福字冊,凡現金萬金以上及禮物三萬金以上者登記入冊,另存其名手摺中;

二級祿字冊,凡現金五千以上及禮物值三千金以上者登記在冊;

三級壽字冊,凡千金以上及禮物值三千金以上者,記入此冊;

四級喜字簿,凡現金百金以上及禮物值數百金者記入此冊。

就是這一次生日,慶王府竟收壽禮價值100萬以上,現金達50萬兩之多。

有人統計,奕劻賣官受賄聚斂的家財在億兩之上,超出大清國年財政收入的2000多萬,其貪瀆之名,更遠揚國外,1911年的《泰晤士報》曾刊文報道奕劻:

“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云‘其門如市’也。”

奕劻父子利用貪瀆得來的錢財,大量購買不動產,除在全國眾多地方購田外,還在北京、天津兩地置辦別墅多處,更在自己的王府裡大興土木,先後修建極為奢華的萬字樓和大戲樓等建築,將原來僅有160間房屋的府邸,擴充成房屋一千多間,前後共五進院落的豪華大府,一時無人能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