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四)

点亮精神的太阳 ——王国达传记文学

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四)

陈建明

3、战争

战争,自古以来是缅甸的纠结。

自1044年缅甸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之后,历经了蒲甘、东吁、贡榜三个封建王朝。1752—1760年,缅甸北掸邦的君 王阿拉翁芭雅吴旺雪牙,骁勇善战,南征北战统一了缅甸,对附近的印度、泰国也主动发起战争,缅甸一度空前的强盛。

勐稳民族一世祖段武(贡榜王朝第一任缅王曾经赐名他为吞乌),在1752年的时候跟随缅王征战(现在的)泰国,胜利班师回朝以后,被封为勐稳世袭制土司,并被赐名为吞乌。一直到1962年奈温将军政府上台,取消全国世袭制土司,经历了210年的土司制,到了段朝文(第十三代)这一代,在历史上划了句号。

1824年,英国对缅开战,翡翠、鲜花、美玉,自然敌不过英国的洋枪大炮,缅甸只得忍痛割爱,放弃了曼尼普、阿萨姆两个省,同时还将阿拉坎、丹沙林等地割让。但是,缅甸的珠光宝气已经照花了英国统治者的眼睛,他们不屑于以中国孔孟之道来约束“非礼”,放弃捧在自己手中别家的宝贝,于1885年英国攻打曼德勒,挟持君王梯宝全家囚禁在印度。自此,缅甸成为英国统辖印度之下的一个省。

1885年,以62年的殖民统治、品尝到了好山好水好银两甘美滋味的英国,逼使辉煌的老皇城曼德勒俯首称臣。

战争将缅甸与中国的心揪在一起的是昔日中国远征军10万大军入缅。

1920年,缅甸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民族精神高涨,呼喊民主的浪潮风起云涌。

1930年由夏牙山领导的抗击英国的农民起义,只是雷声大,而雨点小,在还没有形成大政治气候之际,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将缅甸当成了主战场。

至1839年4月,英国人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广州,在历史上,溅着人血的鸦片,燎起了战火,燃起了中英鸦片战争。直1842年签订了南京不平等条约时,英国的银盘满贯,而中国与缅甸一带国家的土地,却患上了鸦片的后遗症。

硝烟弥漫的缅甸,国内的民族抗英口号仍然在继续喊,以昂山组织以“三十志士”为首的缅甸独立军,一致呼吁缅甸人民不要支持英军。现实是英军被挤走了,日本表面上宣布缅甸是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是盛名之下,日本幕后还是掌控实际权力。当昂山洞悉了日本的阴谋之后,决定与英军合作,配合中国远征军对付日本,于1945年将日本的田中新一所率领的第十八集团军歼灭,英国在九曲回肠的一声扼腕长叹:我们回英国了,让你们独立吧!

缅甸在昂山将军的领导下,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48年缅甸独立。当时,民主自由的根基还不稳定,民族的觉醒还没有全部唤醒,昂山将军于1947年7月19日在召开阁员会议时,被异端分子刺杀,在全民震惊悲痛之后,缅甸的民主、自由, 又搁浅了。民主,自由,恍若“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英国的拓阔疆域之扩编理论,也许由英国的国家文化理念有关,印证了中国伟人毛泽东所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连日后2013年时任伦敦市长的鲍里斯.约翰逊在谈及到英国曾经入侵171个国家时,他也大言不惭,认为那是曾经的一种荣耀,和辉煌。

大勐宜的地理位置,是缅甸历来军事要守。缅甸独立后分为国共、政府两派,对大勐宜仍然是非常重视的。时任国共主席的丹通,时任政府主席的尼温,分别于1948年、1962年亲临大勐宜巡视。

因历史的、军事的特殊关系,大勐宜人对政府、对战争有着先天的崇敬和献身精神。历史造就英难,特殊的政治局势,考验了以王国达为首的的大勐宜治安部队拥护捍卫缅甸政府国防军队的赤胆忠心。复杂、险峻的山区战争,验证了这支能吃苦耐劳能战斗的钢铁队伍。如果没有当时在香菜沟、闪镜子、马脖子、水头山、芭蕉沟、上寨包括洞穴、崎角的险峻地形等地的实战训练和演习,日后的几场战斗就不可能有胜利的捷报频传。

从训练作战,骡马队运输等各方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来看王国达,历史造就了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民族领袖,这并不是由一个人的既定理想所然,而是历史环境的客观存在,民族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契合,实践也证明了王国达已经可以担当历史的“开路者”。

在身体体能与武装实践的严酷的训练演习中,王国达始终坚持“神威盖人”的思想教育与“精神加油”,将部队打造成一支纪律如铁,信念如山,有荣誉感、有责任感的队伍,这样一支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重于自己生命的钢铁长城——大勐宜治安部队,无论是奔赴在配合、支援政府国部队作战,还是执行地方抵御外侵、维护治安的维权保平安的任务,官兵始终都是团结一致,协调统一起总指挥的战略部署下,顺利完成不同的战斗任务。

1985年,缅共于凌晨占据了傈僳族居住的寨子,1000余兵力部署在洋人闪镜子,武器以轻兵器及小型迫击炮为主。

大勐宜地区的政府驻军99军第12团和109团武器为制式编装,配属炮兵连,火力比缅共强势。

大勐宜的治安部队以轻兵器为主,当天下午王国达接师部通知参加作战会议,团长拟定对缅共主动发起攻击,让王国达带领100多名治安部队从自芭蕉沟朝南佯攻,攻击前30分钟,先由炮兵火力扫射,再发动正面攻击。 王国达因为带兵演习的时候,熟悉这一带的地形特征,就提出对作战方案的不同见解,各级长官仔细研究了王国达提出的新方案,并采纳执行,半个时以后,敌军就士气涣散,不敢恋战,就往回撤退了。大打扫战场时,发现被歼灭的敌人有十余人,敌人丢失的轻武器有20余支,而政府军与治安部队都没有伤亡,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是与王国达具备了行之有效的实战指挥能力,和平时大勐宜地形地貌特殊,大勐宜治安部队要抢占高山、山下的营房有树林的地方才有优势,同时以挖战壕,加高隐蔽线来遮挡敌方的视线。

战壕有三层,上层覆盖泥土,土上面一层栽上尖刺、碎玻璃,铁丝网,中间是用大树、泥巴、竹子加国,泥土下层安上地雷,外面发射的炮弹一般伤毁不了战壕里的人员,入侵的敌方也很难翻越战壕进入。

王国达以这样传统的防卫方式与现代作战的特点设计建造的战壕,能相通到营房,便于指挥、出击和隐蔽。历经大小7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检验,这样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战壕是经得起战争的考验的。

1990年2月1日早上5点25分,KIA第四旅旅长攻打国军驻大勐宜45团和治安队。敌方有重型武器,治安部队没有好的武器,部队营房被他们烧掉了。这次战役打了3多个小时,治安部队受伤两人,击毙敌军4人,缴获敌方武器5件。

1990年10月,王国达带领一个队随99师师长克孟,在小勐宜、马各寨、大僚坝、汤帕山等地,打了大大小小14次战役,治安部队缴获敌方武器16件,骡马两匹。

他们有利用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优势的,也有懂得点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战术的,指挥民兵镇守高山峡谷地带,让敌人进退两难。在一次战斗中,国民党首领率领的第三军损失惨重,大勐宜民兵副连长及14位民兵牺牲。

打扫战场时,王国达的心情是沉重的,虽然,他们是胜者。但是,风从哪里来?风到哪里去?胜者,败者,都是血肉之躯啊!

他记不得是谁说过的名言了,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战争。

山水依旧美丽,清风依旧芬香,但是战场却是不堪入目的令人揪心的酸痛。

1982年2月2日中午,第二战役,大勐宜,当时王国达在贵慨开会,缅共的第二旅800人的兵力攻打大勐宜的营房,大勐宜的地方部队才40多人,政府军队80多人。

1984年4月10日,当时任连长的丹吞昂上尉(后任瓦城军区副司令、现任国家矿业部副部长),早上五点就出发,缅共全在路上埋伏,派了一个排,一路走,一路搜索,他以46人(一个连)分两部分,当天早上7点出发,到了三四英里,那衣寨中了缅共的埋伏,旁边有一个营的兵力。班长李自能打前哨时受伤了,就将战友的尸体盖在自己身上装死,趁机击毙了缅共一位营长曹佐仁。之后,他也被缅共发现了,被残忍地分尸了。李自能死后,国家总统山友追封他为英雄烈士。

为掩埋自己方面军牺牲的尸体,先得找一些牛、羊、狗、马去赶山(在前面踏路探险),因为敌方总会埋下地雷的,而工程兵一时调不过来。有时候,赶山的牲灵也被埋下的地雷炸死的。

战争是残忍、冷酷的。参与战争的人,各为其主的鲜活身体,在瞬间就倒下,变成冷却的生命。是自己这阵营的人,挖一个大坑掩埋四五具尸体。是敌军方的人,也出自人道主义,挖一个大坑掩埋10多具尸体。生命在昨天的他们,还手舞足蹈地义愤填膺,今天却被掩埋在几十米下的黄土里。那些不甘、不安的冤魂,是否还继续在地底下互相宣战?

风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远山,白云,是否得知,谁在左右风的方向与归宿呢?

大勐宜不改往日的恬静,只是不知道,新一轮的枪声又会划破哪一方黎明的村寨。

风景是大自然的自然状态,只是人,人为地将自己的感情色彩添加了进去,将过往的日子押上了韵脚,修饰为自己的感情是这样的蓝,白云万马奔腾,伊洛瓦底江水浩浩荡荡,一个人的心怀,如是学习大自然山水的坦荡,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坐在河边沉思了半天的王国达在想,风景是如此的迷人,等以后没有了战争,大家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了,一定在这修学校,修医院,让百姓来享受美丽大自然。

山水,人家,何乐而不为呢?

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四)

提醒:境内走投无路之人,不要被忽悠,被骗到缅北当雇佣兵、菠菜、刷单!不要卷入是非之地,能回来的太少了!

各位看官,欢迎留言!
遥远的缅北,传奇的故事!
下期预告: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十五)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