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的末路

導語:從一樁“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秦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最終統一天下

戰國後期,諸侯之間的傾軋紛爭呈現出新的特徵,大國之間締結起脆弱的政治聯盟,縱橫家的合縱連橫理論進行實踐,以“七雄”為代表的強國集團掀起了“外交風雲”。在崇尚縱橫家理論的政治家們看來,外交政策乃是實現國家強盛的重要因素。各諸侯國之間勢力此消彼長的時代背景下,若意圖成就霸業,國君和卿大夫們則應該兼顧國內政局穩定,同時審時度勢,進行本國利益最大化的諸侯國間的對外交際活動,縱橫捭闔,策動天下。

從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的末路

戰國後期外交策略

而作為士階層和縱橫家的代表,蘇秦、張儀、公孫衍等人在長時間的考量後,廣泛開展遊說活動,舌燦蓮花,四兩撥千斤般挑動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關係。縱橫家以外交手段辭令作為核心要旨,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事理念和原始宗法制傳統的作用下,戰國後期時期的外事策略主要有如下幾種:

交換質子,也就是遣送本國太子或公子到其他諸侯國,這可以說是很常見的手段,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異人便曾在趙國做質子,籌劃荊軻復仇的燕太子丹曾在秦國做人質。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獨特且樸素的外交手段。

派遣使節,作為諸侯國對外的代表,使節的出使行為是貫穿整個春秋戰國的重要聯繫方式。范雎、甘羅等人便是其中名留青史的使節,縱橫家的代表如蘇秦更是身掛六國相印出使。

政治聯姻,由於春秋戰國尚屬於父系文明的上升期,作為政權家族的女性也成為了各國間政治斡旋的籌碼。政治聯姻是古代社會的重要交際手段,雖然在現代倫理看來顯得有悖人性,然而在等級制度森嚴,階層極為固化的古代,可謂是政治征伐中的“潤滑劑”。

從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的末路

秦國聯姻策略和合縱連橫策略

以秦國為例,春秋諸國四百餘年間,僅有史可考的政治性質聯姻便有二十多樁,幾乎貫穿了整個秦國的發展歷程;秦國創業之初便迎娶西戎後裔,既為緩和與周邊族群的關係,又為吸取胡族的武力經驗從而激奮國內軍威。

隨著秦國的日漸強盛和春秋政治局勢的風雲鉅變,秦國漸漸與周王室、晉國、荊楚等相互聯姻,如楚國的貴族之女羋月便成為了後來秦國的重要政治人物,以後族身份權傾一時。再如秦國同晉國之間政治聯姻有來有往,後世稱為“秦晉之好”。

在諸侯國、縱橫家的謀劃下,依靠上述謀略形成的外交體系漸漸成熟;戰國後期的諸侯國間的關係網形成以秦國為核心的東北向“連橫”和與其餘六國共同結盟的南北向“合縱”兩大派別。

彼時秦國已經隱約成為諸侯國中最為強盛的存在,但齊國地理位置優越,既有鹽產之利又遠離核心爭鬥區域,物阜民豐;楚國盤踞南方,掌握山川之利,勢力也不容小覷;而“合縱”體系也由於六國間的互相傾軋、信任不足而無法得到長期穩定的一致性,甚至時常出現各國與秦國訂立短期同盟的事件以求自保,政治的不穩定性可見一斑。

從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的末路

齊國崛起成為東方霸主

公元301年,齊宣王薨,齊閔王繼任齊國國君。秦國此時又打出來屢試不爽的一張牌——政治聯姻以期後續政治合作。《史記》記載 “閔王元年, 秦使張儀與諸侯執政會於齧桑,迎婦於秦。”也就是說在秦國派遣張儀與眾諸侯執政會盟後,秦國再與齊國實行政治聯姻。僅從這段史料的敘述看,這是一次頗有成就的政治聯姻,秦齊兩國間彷彿無比和平、全無紛爭。然而當我們結合全局,分析詳細的史料,便會發現這是一樁全然失敗的聯姻。

齊閔王年富力強,並且齊國底蘊深厚實力強大,而一直與齊國征戰不休的老對手楚國則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楚國國君無奈求和,於是齊閔王趁火打劫,在與楚國訂立和約之時趁機索要土地,然而此事卻因為秦國的出手干預而不得不罷休;齊閔王三年,齊國出兵攻秦,一路打到了函谷關;而後又大敗燕國,成為當時的風雲人物,一時間風光無兩。

而齊閔王在幾次戰爭勝利後,也逐漸權欲膨脹,意圖成為春秋五霸一樣虎視天下的霸主;正所謂“謙受益,滿招損”,齊閔王執政後期,更是剛愎自用,狷狂跋扈;由於齊國已自恃為天下主,不斷對外侵略兼併、索要土地,這樣的舉動直接迫使原本就不穩定的“合縱”格局崩潰。

從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的末路

燕國領導五國伐齊,齊國衰落

七國中的燕國率先打破了舊有的局面,公元284年,燕昭王聯合其餘北方四國:韓、趙、魏、秦的大軍,在名將樂毅的率領下大舉攻齊;齊閔王兵敗如山倒,齊閔王本人也被殘忍地抽去筋脈而死。

燕國此舉,雖然在短期內擺脫了鄰國齊國的威脅,也在名義上和趙國、魏國、韓國三個鄰國達成同盟,卻也埋下了更深的禍根,也就是秦國的無聲崛起;而經過這一次戰爭,更是實際上驗證了合縱連橫雖然有效,卻難以達到長期穩定,也容易出現內耗從而“弊大於利”的現象。有鑑於此,“合縱連橫”可以說已經走到末路。

秦國連橫策略成功最終統一天下

此時位居西陲的秦國,正不斷恢復和發展兵力,而齊國重創、楚國式微,戰國七雄本就脆弱的外交平衡被徹底打破以後,秦國一路揚鞭奮蹄,既不斷積蓄實力,有積極發動對外攻勢。在60年後,秦國發起了對六國的總攻,“六王畢,四海一”,一統天下。

從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的末路

縱橫家可謂是春秋諸國外交思想系統化的重要代表,然而在縱橫家的政治實踐中,卻呈現出刻薄功利的顯著特徵。在後續歷史的發展中,縱橫家逐漸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直到明清之際才有人偶然發現《鬼谷子》一書,然而這期間已然兩千年歲月消逝,天地早已換了人間。

綜述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諸侯國往往還能受到禮制的部分約束,而到了戰國時期,仁義已蕩然無存,天下無道的局面推動了縱橫家縱橫捭闔思想的形成、促進了諸侯國之間各種外事活動的發展,然而這都僅僅是華夏民族統一前的插曲,無法成為時代的主流。

大一統之後再難見到縱橫家思想傳世,也正是因為其只能在亂世得以生存。在和平穩定的時代,更需要的是經民濟世、是道德教化,而絕非滿懷功利的奇技淫巧。無論是倫理觀還是法治觀,在物質生活難以豐足的歷史、地理背景下往往發展緩慢。

從政治聯姻談起戰國外交策略,諸國統一的序章,合縱連橫的末路

當我們回顧春秋諸國乃至古代中國的外交策略時,更能從中窺伺出彼時等級制度之下對人性倫理的剝削。無論是交換質子,抑或是政治聯姻,都是通過極端的自由壓迫以滅絕個人的主體地位,從而成為國家暴力統治的機器,喪失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從人文視角來看,歷史是由無數的人構成的,人如何實現的發展是整個歷史的主要脈絡和首要工作只有。

當我們瞭解過去歷史中有所不足,難堪大用的謬誤、悖論之後,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培養個人素養、塑造社會有序、推動世界向善的重要性。歷史大潮,浩浩蕩蕩,無論是誰,無論曾經如何輝煌,終歸會成為過往的一個因子,一個名詞,六國覆滅,縱橫家絕嗣,政治聯姻消失。從歷史中,我們明晰了得失;也從歷史中,我們認識了自己。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資治通鑑》、《左傳》、《史記》、《國語》、《戰國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