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差错与造假,两种不同的手法,老板与会计们可不能混为一谈

会计的差错与造假,两种不同的手法,老板与会计们可不能混为一谈

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是现实会计领域一对孪生兄弟,有时模糊不清,无法区别,常常成为某些人牟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会计造假是会计领域里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会计差错,会计职业过程中难以避免。常见有四大类别:

会计的差错与造假,两种不同的手法,老板与会计们可不能混为一谈

好好按老大的意图筹划吧

1、领导授意(造假):违规按领导的目标筹划达成

举例:某上市公司在年底,经预测可能会形成亏损,而且通过其它途径无法扭亏。公司财务总监及时提醒公司董事长,如果不形成了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可能会戴“ST”的帽子,股价会进入下行通道,对公司发展形成不利影响;经董事会决定,按客户的日常业务,提前开具销售发票10000万元,形成的毛利额可以冲减亏损额,最终会形成小额盈利。这个提前开票列入营业收入的会计行为是不符合会计销售准则定义的。

再如,民营企业预期年度利润额太大,缴税超出了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于是企业老板自私在外面购买成本费用发票,直接列入当年度费用,这样可以减轻所得税的负担。经过小微企业所得税国家减税政策的落实,这种买票抵税的造假行为会大大减少。

会计的差错与造假,两种不同的手法,老板与会计们可不能混为一谈

以为利益不错,原来有大笔折旧成本没算进去

2、将错就错(造假):发现错误,有意不更正,以达成目的

会计人在工作中,可能对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或无对形资产没有计提推销,可能会增大核算的利润额;但为了职业经理人和自身的业绩考核利益,不做更正补充计提,可以让职业经理人及下属管理层得到更好的报酬,从而损害企业和老板的利益。再如会计伙同出纳员把无法支付的其它应付款(先错户冲减,后真实取现)套出来,私分脏款。钱未取出就查出来,可以认定差错;未及时发现并取现就认定为造假。

会计的差错与造假,两种不同的手法,老板与会计们可不能混为一谈

经验不足,只能一笔一笔核对,没办法

3、张冠李戴(差错):工作太忙,未及时检查,造成科目或金额串户

会计人在录入往来债权债务凭证时,因户头太多,经常会把名称相近的户头搞混,错入了往来债权债务。这种差错对会计凭证的借贷平衡、帐套期间的发生额平衡以及结存余额的总资产负债平衡没有任何影响。一般企业经验不足的会计基本上到此为止,核算工作基本完成。其实,这些工作是小学生做的活,核查明细科目户头的结存余额和与实际情况核对(实物资产的帐实核对和债权债务的客户供应商核对)才是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才能干的活。很多企业的会计数据因长期没有更正,完全与实际差得离谱。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会计业务出现重复或漏记也是一种差错。

会计的差错与造假,两种不同的手法,老板与会计们可不能混为一谈

原来存货金额在仓库都是垃圾,看来实际亏大了

4、错误理解(差错):经验不足,业务不熟,做出了不真实性的会计处理

因长期的会计理论训练,会计人在工作初期只考虑理论规则和逻辑,淡化或不考虑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例如,采购商品只按发票数量入帐,而实际入库中查出的正常报废不予考虑,长期如此,可能造成帐面存货数量大于实际数量,经营毛利率也可能比较理想。如不及时发现和更正,可能给经营者形成错误的决策。

再如,经营几年后,发现存货的帐面金额都是仓库没有用或已损坏的商品材料,固定资产的结存余额可能与实际变现价值相差太远;如果不在会计报告中调整或说明,拿出来的数据都是不真实的,也会影响和损害企业老板们的利益。

会计的差错与造假,两种不同的手法,老板与会计们可不能混为一谈

客户的数据对帐完全不同,可以通过金额差找错的源头

一、会计造假通常手法:

1. 业务单据造假。合同协议造假、自制单据造假、发票造造假。具体内容有:业务事项造假,数量造假,价格造假、日期与签字造假。

2. 账务造假。公开搞两套帐,对外帐务造假;故意记错科目,掩盖或平衡不录结存记录;无原始依据,凭空捏造会计科目;会计与出纳合谋伪造单据套取现金。

3、报表造假。报表数据与帐套数据不同造假;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说明造假(有意误导)。

二、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如何鉴别?

会计差错,是指会计人员由于疏忽而并非故意造成的错误。:一是对事项的描述存在差错,属于定性差错;二是对数量的记录和计算出现差错属于定量差错。

会计业务通常需多人分工承担,共同完成,一旦其中任何一个人出现了工作差错,都可能连锁性影响后续的会计处理;直至发生会计报表的误填误报现象。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利用期末编制试算平衡表等方法,发现并纠正一些由于疏忽而导致的差错。但是相当多的差错则被潜藏下来不可能通过简捷的测试手段予以揭示。

会计造假,是指会计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的某种利益故意造假,达到混淆、蒙蔽欺骗的企图。经过刻意掩饰的会计舞弊,表面上一般看不出异常的状况,除非采用专门技术和方法。

三、会计差错的判定标准

1、非主观性因素,(非故意,而是麻痹大意);2、财物没有构成侵占,只是帐面数据出现问题;3、偶然性(没有规律和系统性);4、问题不严重,可以及时纠正。

四、会计造假的判定标准:

1、故意所为(精心策划相互串通);2、对利益主体(企业老板、股东、债权人等)造成侵害;3、误导信息有重大严重性,即严重影响了利益主体的正确判断;4、系统行为连续性,各环节均一路通过,相互牵制与制约失效。

五、如何防治会计造假:

1、造假者往往都有一个博弈的心理:若造假收益远远高于造假成本,而且造假的风险概率低,就会诱发众多的效仿者。

2、要有业务牵制机制。对正规的大中型企业,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或外部审计机构多环节来控制;对于中小企业,业务内部牵制的成本高,为了让会计造假和差错不会影响财务报告质量,有必要请第三方会计机构(或专业人士)履行这一职能,同时还可以避免内部控制的人际利益关系来干扰影响。

3、对于公众单位如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造假治理,一方面强化责任单位和个人,有具体的责任范围、标准和程序,另一方面要加重打击和惩治力度。否则,如同隔靴搔痒。

今年上半年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爆雷响个不停,给最高管理层敲响警钟,该如何面对,我们试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