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成本平民化,大数据会导致“基因决定论”吗?(一)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甚至在2019年3月还表示,基因测序成本将会降至1000元人民币。而仅仅在三年前基因测序的成本还需要1000美元。这种成本下降的速度被称为超摩尔定律。人类很早就进行了基因研究。但成本一直都是影响研究进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现在的测序成本是25年前的300万分之一,是13年前的两万四千分之一。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聚集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耗时13年耗资30亿美元进行了一次完整的基因测序。2003年,双螺旋结构的基因测序花费了2400万美元。

成本的下降自然会使得基因的样本大幅增加。2018年相比以往样本量涨了8倍。相比以往的基因决定人体基因和特征的研究,比如血型、红绿色盲、镰刀型贫血等,这类由单基因决定的特征被称为“简单性征”。但是这类简单性状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只占人类各种特征的很小一部分。

而绝大多数人类特征,比如受教育程度、饮酒和吸烟倾向等,都是受到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与一个复杂行为特征相关的基因可以多达几十、几百,甚至更多,而每一个基因的贡献其实很微小。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到底是哪些基因和我们的行为特征有关。比如,科学家已经可以证明,一个群体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不仅仅和后天环境有关,和先天基因状况也有关系。

其实基因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倘若大部分的基因都可以预测了,就会进行人为的筛选,使得自己的下一代的“复杂性状”更加满足未来竞争。正如国漫《灵笼》描述的人类末世情景。


基因测序成本平民化,大数据会导致“基因决定论”吗?(一)


当人们在某些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例如梅西、C罗之于足球,科比、詹姆斯之于篮球,朗朗、李云迪之于音乐,我们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他真是个天才!”似乎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全赖血液里流淌的那股“天赋”,或者用个更加科学的字眼——基因。然而,这种早已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真有道理吗?基因和大部分的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的关系的准确性如何正如B超对生男生女的影响。

那决定性因素还是先天基因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