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伍弟


毫无疑问,在这件事情上孝庄太后的判断是对的。孝庄一生辅佐三帝,属于政治老辣的智慧人物。

她在辅助顺治时,面对气焰嚣张、权倾朝野的多尔衮,就是用了一种手段——以时间换取空间,耐心的等!甚至于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把多尔衮耗死了,保住了顺治的江山。

然后在面对鳌拜等辅政大臣的权势日渐上升,霸气外显时,她采取的还是那个策略,不置可否、高深莫测,只是在幕后做一下安排,不显山露水,不着行于色。静静的等待孙儿长大,最后扳倒鳌拜时,看似康熙一个人的筹谋,其实还是得益于孝庄太后在背后做的大量的工作。

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她牢牢的握着索尼这张牌,所以在索尼去世前她将索尼这张牌打了出来,给康熙扳倒鳌拜铺平了道路。

在削藩的问题上,实际上吴三桂、耿金忠和尚可喜他们也不是有必反之心。特别是耿精忠、尚可喜他们自己不具有推翻大清的实力,更不愿意为了吴三桂去火中取栗而冒险。

所以康熙不削藩,耿金忠和尚可喜就不会反,吴三桂一个人孤掌难鸣,也没有借口造反。

一旦吴三桂老死了,他的儿子在军中并没有威望,也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和大的出息,那个时候康熙也年富力强,再要收拾三藩就水到渠成、易如反掌了。

但是康熙当时也年轻气盛,性格毛躁,他等不到那一天。从结果来看还是证明孝庄太后是对的,因为如果不是关键时候阴差阳错,加上耿、尚二人投降朝廷,吴三桂死在了造反的路上,大清的江山差点就被吴三桂推翻了。


谢金澎


康熙帝玄烨是清朝历史上极其杰出的帝王,而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是清朝最杰出的后妃,两人乃是亲祖孙,相当亲厚,但在削藩问题上,二者意见不同。

玄烨血气方刚,认为时不我待,必须要及时撤掉三藩;而孝庄太后老成持重,则主张以静制动等吴三桂自己老死,让时间解决所有问题,至少不急于一时,毕竟当时清朝的实力与三藩也不过伯仲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势,强行撤藩实在太冒险。但最终,向来孝顺祖母的玄烨却并没有听话,而是在康熙12年正式撤藩。

其实,孝庄主张静待时机并非没有道理:

首先,吴三桂当时的实力不可小觑

吴三桂出身武将世家,其父亲乃明朝锦州总兵吴襄,舅舅是名将祖大寿,自由习武善于骑射,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人,27岁成为明朝宁远团练总兵。

虽然后世对于吴三桂的评价多持负面,认为其打开山海关放满洲进入中原,离叛明王朝,勒死永历帝,但这是品德方面的问题,而能力方面,吴三桂的能力是相当强悍的,在清朝建立之后的初期,吴三桂南征北战,为清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而对于这些,孝庄太后都是看在眼里的,她知道吴三桂的实力到底有多么强悍,并非是轻易能够对付的人,冒然撤藩引起吴三桂反叛,是极其危险的。

再者,皇孙玄烨实在太年轻

康熙帝正式决定撤藩的时候,其实也才20岁,这样的年纪虽然在古代也是个成人了,何况康熙帝14岁就做了父亲,但是在朝堂之上,玄烨还是个新手,他年少登基,大事小情都由孝庄太后与鳌拜、索尼等人打理,撤藩前后距离他亲征也没多久,而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平西王吴三桂,相差悬殊。

孝庄疼爱孙子,她知道玄烨的能力突出,但朝堂与沙场之上,靠的不仅是才华能力,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之于吴三桂,孝庄太后觉得自己的皇孙实在是太嫩了。

顺治帝英年早逝,驾崩很早,而玄烨继位之时非常年幼,主要事务都由其祖母孝庄太后主持,玄烨也是孝庄太后一手带大,祖孙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以至于孝庄太后离世,康熙帝将其灵柩停在慈宁宫许久不愿挪宫,结果后来的清朝太后都不敢住。

不过在撤藩的问题上,祖孙俩意见不一致,而最终玄烨还是没有听从祖母的意见,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直接宣布撤藩,做好了与吴三桂等人硬碰硬的准备。

康熙帝玄烨如此强势,也有一定因由:

第一,玄烨年轻气盛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玄烨虽然年轻,但是其16岁的时候就凭借一己之力,直接铲除了权臣鳌拜,将朝权悉数收回,而平定三藩的时候,玄烨也才20岁。

说句有些过的话,那就是无知者无畏,玄烨对于三藩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其实也必然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但其年轻,终究是阅历尚浅,所以也没有像孝庄太后那般顾虑很多,正因如此才不知道怕,只知向前猛冲,有些事情,属于后怕。

第二,三藩问题愈发凸显

三藩势力过头,尾大不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雄踞一方,原本在清朝初期也立下大功,可飞鸟尽良弓藏,清朝定鼎之后,这三藩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藩在其所镇守的地方上权势极大,远远超过了朝廷委派的人员,直接掌握当地的军队与税赋,形同诸侯,拥兵自重,三藩的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花销巨大,成为累赘

顺治十七年,云南俸饷九百余万,加粤闽两地,一年需要两千万两,如此,使得从当时开始三藩每年就要耗掉朝廷税赋的近乎一半。

三藩通过巨额的财富,逐渐武装到了牙齿,而三王本身,也建造华美的王府,与蒙古西藏等地购买大量的马匹、铁器等等,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类似于唐朝后期的地方藩镇。

第三,攘外必先安内

除了三藩的问题,当时的清王朝其实还有很多的其他问题,于内,三藩的问题尚且还没解决的情况下,还有诸多其他的反清复明的力量不断加强汇聚。

于外,蒙古的噶尔丹虎视眈眈,东南沿海的郑氏也一直在筹谋如何反攻,可以说,康熙前期的清朝是麻烦事一堆,这种情况下,单个解决虽然冒险也非常困难,但总比所有问题一起发生,最后顾头不顾尾要好得多。

其实,孝庄太后也知道,就算等到吴三桂老死,但他还有子孙后嗣,三藩的问题终究还是不会随着吴三桂的死而真正消失,她主张等待,其实也只是无奈之举,毕竟这是一场押上了清朝存亡的行动,一旦失败,后果就难以预料。

孝庄太后虽然辅佐三朝,顺治与康熙两帝年幼时期,孝庄太后的影响力巨大,但其与史上其他听政的太后并不一样,她始终都没正式临朝垂帘,她更多的是辅佐与提意见,最终的决断还是看皇帝自己的意思。

而康熙帝玄烨其实也冥冥之中觉得撤藩有些危险,但当时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与祖母商定之下,决定册立出生没多久的胤礽为储君,以防万一。


澹奕


这次我们真的误会康熙了,其实最想早点斩断大清大尾巴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庄,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言:

自康熙智捉鳌拜事件起,孝庄对康熙已然是刮目相看,康熙敢作敢为,遇强则强的品性被孝庄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康熙不是不想等吴三桂老了再削藩,而是箭在弦上,胯在虎背无可奈何,但是这一切的“急功近利”,都是孝庄太后的暗中操作。

且细看一下孝庄给康熙的暗箱操作:

深夜禁宫被太监逼宫,孝庄站在众臣面前,道出削藩之意不在康熙,其实这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这是为何?

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母,知女莫若父,孝庄深知康熙的谋略和胆识,她相信康熙有经世之才,治国之道,所以自康熙智擒鳌拜之后,不间断向康熙康熙灌输皇太极和顺治帝的治国之经略,而康熙也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圣君,正是如此,康熙才产生了提前削藩的念想。

虽然削藩的起因来自于朱国治的奏折,试问如果康熙没有削藩之意,怎么可能和朱国治一拍即合呢?

可见康熙早有削藩之意,只差星火,便可燃起凶火之势。

那么孝庄又是有哪些助康之策和洗脑之举呢?

孝庄竭力唤醒在康熙心中那头沉睡多年的“狮子”,让在沉睡和恐惧中的睡龙-康熙苏醒。

大家有没有想过朱国治为什么突然弹劾平西王 吴三桂?

这个突如其来的弹劾绝对不是朱国治梦中炸醒,也不是其一时心血来潮,相信这道奏折的背后肯定有一只幕后黑手推动着他,或者说逼迫着他公然弹劾与先帝歃血为盟永不相负的汉王吴三桂,

而康熙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奏折一语惊醒,康熙此时才意识到三藩已成大清的尾大不掉之势,为了“饲养”三藩,大清连年国库几近空虚状态,而匪患不见灭,也不见少,三藩却有养虎为患,纵匪为患之嫌,相信推动朱国治的这支幕后黑手和孝庄有理不清的关系。

康熙通过政治手段,以升职为名,其实是以朱国治为饵,用康熙的话说:

“你朱国治就是一块铁石,你的作用将是敲山震虎”

而朱国治却也上了康熙的钩,自以为自己被康熙赏识,升职加薪,实则是一把射向吴三桂的箭,而发射出去利剑往往有两种后果,要么射杀敌人,要么被敌人折断箭支,死无全尸。

康熙的削藩的计划有此来开了序幕。

但是康熙只知奏折和百官口中的吴三桂,其实和他可以说是素未蒙面,不料被吴三桂摆了一道,而此时的康熙却还在沉迷在消香玉陨之中。

康熙在其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临近待产前,暗中多次私会青楼女子,金屋藏娇。

康熙被朱三太子的“义子”黄敬诱惑到一处偏僻之所,与青楼女子(朱三太子的妹妹)幽会,就在康熙醉生梦死的时候,以为万事俱备的时候,一道惊雷,让康熙差点成步了先帝的后尘,想引咎退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的削藩之心不够迫切,而且姜还是老的辣,康熙和吴三桂来比可以说是刚破蛋壳的小雏,未经风雨,不懂人内心的真善美,康熙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孝庄安耐不住,组织奇兵,加上“善败将军”周培公的不按常理出牌下,替康熙排除异己,定鼎大清,稳固朝纲。

表面上看孝庄集合的一群“乌合之众”,实则不然,试问当代社会能被雇佣为保镖的人会是一个普通人吗?

答案很肯定,当然不是,所以说古人的护院不能说是武林高手,也有禁宫护卫的功底,虽然平日实战不多,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孝庄可以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且孝庄深知以全国抵一隅,胜负已定,了然于心。

结语:

这场孝庄,康熙,吴三桂父子,王辅臣以及朱三太子等人的斗智斗勇的圈子中,吴三桂前半辈子叛明,后半辈子反清复明,吴三桂可以说一生中都活在哈哈镜里,就像孝庄花房中的媚儿,半红半白,花儿半红半白是奇珍,但是人如果半红半白则是忠奸不明。

康熙实则为孝庄的拐杖,在帮孝庄做事,与此同时,对康熙也是一种磨练。

王辅臣则是墙头草,想扎根,可惜错了最好的“螃蟹”,没能给自己贴上昂贵的标签。

但是最惨的实属朱三太子了,他则是这场博弈中的炮灰。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