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孩子們》:3260名寒門學子被逆轉的命運

2020-11-27 14:51

2020年11月,一部根據國華紀念中學畢業生真實故事改編,名為《國華的孩子們》的微電影,在國華學子中廣為流傳,繼而引起廣泛熱議。

影片根據真實人物故事改編。故事一開始,企業家王永錕在朋友圈看到支教老師楊少敏發的照片,讓他起了捐贈念頭。在捐贈儀式上,楊少敏發現學生陳小天沒有露面,後來發現陳小天在外務工的父親已失聯兩個月,家裡沒了收入來源,境況艱難,小天想輟學出去打工掙錢。

小天爸爸兩個月前就生病了,轉入了醫生蔡瑩所在的醫院。在蔡瑩和同事的努力下,小天爸爸逐漸好轉。就在小天計劃離家出走的那天,蔡瑩幫小天爸爸往家裡寄了生活費,並和家人取得聯繫,鼓勵小天繼續完成學業。

三段看似平行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地理和精神座標——國華紀念中學。

揭開國華的神秘面紗

2002年9月,廣東佛山。當楊國強和女兒楊惠妍拿出2.6億元個人資金——相當於一半身家——創立“國華紀念中學”時,它的前景並不被人看好。

國華紀念中學的校碑

國華紀念中學的校碑

“蓋好房子,跟辦好學校,那是兩碼事”。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來,身為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的楊國強,沒有辦學經驗,這是國華最大的硬傷。

另外,國華的招生標準,似乎也註定了它的“先天不足”——必須是家境貧寒的學生,而“寒門難出貴子”幾乎已成定論。

一位沒有辦學經驗的創始人,和一群寒門孩子,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很多人持悲觀態度,認為這不過是楊國強在同情心驅使下,做的一場有頭無尾的社會實驗。

但楊國強對此執著以往、傾注了十分心血。截至2020年,國華的2582位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重點院校,產出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108人。在別人難以想象的領域、用別人不可思議的辦法,楊國強幫助3000多名學子及其背後的無數家庭改變了歷史命運。

單從招生標準來看,進入國華的門檻很低:全國招生,不需要顯赫的家世、社會關係,恰恰相反,作為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它甚至不收取學生一分錢。

從另一個角度看,進入國華的門檻也很高,需要多重推薦、核查和考試,必須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

“扶貧先扶志”,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就能讓一個家庭,乃至多個家庭擺脫貧困。這是楊國強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樸素理解。

王永錕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來自黑龍江鶴崗的王永錕進入國華學習。在此之前,他因家庭貧窮,連學費和生活費都湊不齊,“我很擔心,會被同學們瞧不起”。

就讀國華時的王永錕

就讀國華時的王永錕

隨後王永錕發現,其實大家都一樣,不少同學比他家境還困難。

但在國華,大家都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因為學校承擔了孩子們的一切費用,從高中到大學,直到博士結束。

讓王永錕大開眼界的是,學校有最先進的教學設備,很多先進的實驗室、器材,是大學才有的;老師教學經驗豐富,不乏教育界知名的大咖。

學生人手配備一部電腦,學校還定期組織孩子們外出,參觀博物館、藝術館、工廠,到周邊遠足,以開拓大家的視野。

“按現有的標準來看,這幾乎是一所貴族學校了”。

國華紀念中學的教學樓

國華紀念中學的教學樓

2009年,王永錕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致力於機器人研究;2015年碩士畢業後,他創立了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2019年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

創業後的王永錕

創業後的王永錕

王永錕及其家庭的命運,從此得以改變。

滴水之恩 湧泉相報

據業內人士估算,培養一個學生,國華至少要花費25萬人民幣。另有數據顯示,國華每年日常開支超過6000萬元,楊國強投入已超過6億元。

楊國強也曾表態:“即便為每個孩子花上1000萬,只要能培養出一個像王選、袁隆平這樣頂級人才,就是值得的”。

但僅從金錢的投入分析,並不能解釋“國華精神”的延續。

“我認為,國華的孩子能如此勤奮,不光出於對知識的渴求,更多的是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尹春霞從2008年起擔任學生處主任,她將國華的德育理念總結為三點:一是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二是感恩和回報社會之心;三是志存高遠,不拘泥暫時得失。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反映在國華,就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育人思想,和“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的校訓。

國華紀念中學校訓

國華紀念中學校訓

蔡瑩是“國華精神”的忠實踐行者之一。

2008年,蔡瑩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立志救死扶傷。今年疫情暴發後,她主動申請加入北京醫療隊,前往武漢戰疫。

楊少敏老師,是2018屆華中科技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她放棄其他工作機會,主動選擇作為公益支教項目的志願者,前往廣西偏遠山區的一處鄉村小學,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支教助學。

“我得到,我回報,這是每個國華人的共識”。

上榜《福布斯》的王永錕、武漢一線戰疫的蔡瑩,在廣西小學支教的楊少敏,成為了這部片子的主角,電影講述了他們從貧困家庭走出、從國華畢業,回報社會的故事。

“這部片子其實只講了一件事,即教育是如何改變一群孩子,以及他們的家庭的”,有網友如此評價,“也講了一個道理,知識是戰勝貧困的利器,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

但國華學子,對這部片子卻有更深層的理解,是當片尾出現“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那句話時,不少人溼了眼眶。

這句話出自楊國強,他們稱為“楊叔叔”的那個人,是他將戰勝貧困,照亮前途的火炬,傳到了這群孩子手中。

接過火炬的國華學子們,征途才剛剛開始。

脫貧攻堅的民企力量

11月23日下午,貴州省宣佈最後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也標誌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的一刻。

脫貧攻堅關鍵要解決的其實是“人”的問題。長期以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師資力量落後,整體教學水平不高,孩子們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教育扶貧為救助的核心要素,提高貧困人員的綜合素質,增強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就業技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地區的貧困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既能扶智,又能扶志,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直接資助家境貧困學生,改善辦學條件或興辦慈善性質學校,對這些曾經陷入困境的學生來說,接受教育、增長知識、掌握技能、健全人格,的的確確改變了他們和所在家庭的命運。

例如,國華紀念中學迄今共接收超過320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初中畢業生,已畢業2582人,產出碩士803位,博士141位。截至2020年10月,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共招收2269名貧困學生,就業率達100%,其中72人月薪過萬。

《國華的孩子們》導演徐凱倫說,有些孩子真的生來就沒有運氣去遇到一些可以走出去的機遇,橫亙的那道坎不可逾越。“我是有被這間全免費的國華中學給打動,它的存在就給了孩子們一種‘命運’上可以產生變化的可能性,當然至於怎麼走是這些孩子自己的選擇,但這個世界最缺的永遠都是一開始的可能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循著這種可能性,國華中學正在積極實踐的教育扶貧事業,其實還遠遠不止眼下“幫助少數人改變命運”這樣簡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辦學而不包括改造社會的命運,便是沒有目的,沒有意義,沒有生氣。所以,教育就是社會改造,教師手裡操縱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作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教育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有著更為深遠的現實和未來意義。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重點提到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等宏偉目標。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知識時代,知識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當今時代,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時代呼喚一大批國華中學這樣的學校,真正不忘教育初心、肩負責任使命、紮實耕耘一隅,定能種下一片森林,孕育出千千萬萬個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的可能性,這將塑造更好的未來。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