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什麼會反曹操,寧願信他是臨死前最後一計,用死挖出朝廷最後一批忠於漢室的大臣?

哎喲喲呀呀


荀彧反曹操,這個反字,我個人覺得不應該用反叛來理解,而應該理解成反對。因為,荀彧對於曹操,就如同對自己一樣,有著一個極為高尚的要求和抱負。身為潁川名門之後,從小受到最為正統的儒家思想的薰陶和影響,荀彧的抱負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與諸葛亮是共同的。只不過,他選擇的路,是想要輔佐曹操成為霍光一樣的人物,力挽狂瀾,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漢再度煥發出新的生機來。奈何,他的理想與抱負,隨著曹操個人權勢的不斷擴張,似乎變得越發的遙不可及了,直至最後,在曹操面對眾臣提議的加九錫進魏王的建議下,徹底的破滅。從而,也讓他與曹操這一對曾經最親密的戰友徹底的決裂,並最終黯淡的結束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一生。

要分析題主所提出來的問題,可以簡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荀彧的理想與抱負

荀彧出身於潁川荀氏一族,少來便有神童之美譽。永漢元年(公元189年)被舉孝廉,出任守宮令,後因董卓入京廢黜少帝立獻帝而棄官還鄉,之後便加入了袁紹集團。

到了初平二年(191年),與袁紹相

處一段時間的他發覺袁紹並非自己所期許的明主,便棄袁紹而歸順於曹操。這一個選擇,也是他人生履歷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加入曹操集團的荀彧,被曹操引為知己,並將其比之為漢初

三傑之

首的蕭何,由此可見,曹操對其重視程度,遠非袁紹可比。

而在加入曹操勢力之後,荀彧的政治智慧以及軍事戰略思想都深深地影響了曹操,在為曹操制定了最為重要的戰略方針後,也同樣為曹操舉薦了大量的賢才,其中就包括戲志才、郭嘉、陳群、司馬懿等一批曹魏的中流砥柱之才。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面對是否迎奉漢獻帝而陷入兩難之境時,又是荀彧站了出來,態度堅決的主張曹操迎奉漢獻帝到許都。而這一個決定,也是令曹操在日後的軍閥大混戰中,握著了一張絕對的王牌,同時也豎起了一杆忠君衛國的高大正義旗幟,令其在道德和名義上,可以始終佔據著制高點。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荀彧心中的抱負和理想,開始全

面的暴露出來。他的內心裡,渴望的還是漢朝能夠繼

續延續下去,希望自己輔佐的明主,將來可以成為霍光一般挽救大漢於水火的英雄式

人物。

二、曹操的變化


荀彧之所以會捨棄當時強大的袁紹而加入弱小的曹操集團,其原因,恐怕也與曹操對大漢的忠心有著極其重要的原因。

這一點,從曹操與袁紹兩人早年的所作所為來看,其實不難發現,早年的曹操其實也是與荀彧一般,對大漢充滿了憧憬的有志青年,他的想法,同樣是希望可以做一個挽救大漢於危難之際的英雄,這一點,與荀彧的想法可謂是不謀而合。

只是,隨著權勢與閱歷的增長,經歷了黃巾起義、董卓入京、軍閥混戰之後,曹操心中最初的那份理想和抱負,也隨之逐漸的被權勢所誘惑而一點一點的發生了改變。

同時,漢獻帝對曹操的忌憚和猜忌,令曹操的心中不免會想到霍光這位自己曾經所崇拜的偶像的下場,身敗名裂不說,連後代子孫都因其而遭受到莫大的打擊。如此一來,伴隨著衣帶詔事件以及鄴城刺殺事件發生,就更加的堅定了他取漢代之的想法。曹操這樣的一個變化,也就為荀彧和曹操這對曾經最親密無間的夥伴之間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三、荀彧的死

在後漢書中記載,“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樂。諡曰敬侯。明年,操遂稱魏公雲。”意思也就是說荀彧因為生病而留守壽春,曹操知道後,命人送去了一個空盒,荀彧在看到曹操送來的空盒後,便喝藥自盡了。

這樣的一個記載,令許多的人將荀彧的死歸結於曹操,認為這是曹操給荀彧的一個暗示或者是恐嚇,從而導致了這位跟隨了他半生的功臣就此落得個黯然身死的下場。不過,在史學上,許多的史學家都並不認同這個記載。原因很簡單,荀彧雖死前曾與曹操因為加九錫進魏王這件事情上產生了重大的分歧,但是曹操根本沒有必要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而對荀彧痛下殺手。因為,此時的朝堂之上,經過衣帶詔事件和鄴城刺殺事件之後,對大漢朝愚忠的人已經近乎絕跡了,反倒是那些想要通過曹操加九錫進魏王而獲得更大的權勢和利益的人佔據了主流。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局勢下,荀彧個人的影響力,根本不可能動搖得了曹操進魏王這個事情。反倒是曹操這樣將其殺了,不免會給自己留下一大汙點來,得不償失。

而三國志中的記載,則與後漢書不同,“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意思是說荀彧的死,是因為得了重病,加之心中憂鬱成疾而亡。雖然說的很籠統,也不免會讓人再度將矛頭指向曹操,但是相比於後漢書而言,卻更加的具有說服力。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曹操殺荀彧弊大於利,所以荀彧的死,極大地可能性並不是曹操的主動行為所致。

而依照荀彧的性格,在發現自己輔佐了半生的明主最終還是走向了另外的一個極端,自己的勸諫已經無法再動搖他心中的那份執念之後,心中不免會因此而失落惆悵。再想想大漢朝這座擎天巨柱即將要坍塌,而自己卻對此無能為力,憂憤之下,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就此黯然的離去倒也是較為合理的。

綜上所述,荀彧從未反叛過曹操,從一開始,他的理想和抱負就並不是輔佐曹操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帝國,而是想要與曹操一同將大漢再度從風雨飄搖中拉起來。只是,伴隨著曹操權勢和閱歷的增長,少年時期的那份理想和抱負,也就逐漸的被慾望所誘導,從而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權臣的道路,並最終打破了漢高祖定下的非劉姓不可封王的先例。

至於說他是想用自己的死喚醒朝堂中最後的一批忠於大漢的有識之士的話,倒不如說他是想用自己的死,化解曹操對自己的猜忌,對荀氏一門的猜忌,從而保證了自己死後,荀氏一門還能夠在曹操的手下擁有以往的風光和滋潤。


思文雨


關於荀彧之死,《後漢書》《三國志》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兩個答案。



《後漢書·荀彧傳》載:“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樂。諡曰敬侯。明年,操遂稱魏公雲。”



《三國志·荀彧傳》載:“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後漢書》說荀彧是在曹操暗示之下服毒自盡的,而《三國志》卻說荀彧是憂鬱而終,雖然與曹操有關,卻屬於正常死亡。那麼,荀彧到底是不是曹操逼死的呢?個人更傾向於前者、也就是《後漢書》的記載。為什麼這麼說呢?



《三國志》成書於晉,晉代魏之後,其正統地位的唯一來源便是魏元帝曹奐的“禪讓”。因此,晉為了維護自身的正統地位就必須承認魏的合法性,這也是為什麼晉武帝司馬炎在“受禪”之後封曹奐為陳留王的原因所在。陳壽隨蜀漢政權降魏,在晉代魏之後成為了晉臣。換言之,他必須站在維護晉王朝利益的角度編纂《三國志》。否則,不僅無法成書,陳壽的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難說。所以,陳壽的話是要打一些折扣的。如果說魏武帝曹操逼死了荀彧,那麼魏就真的成了篡漢逆賊,那麼晉又是什麼?篡了逆賊的逆賊?只有將魏合法化,晉才能更加合法,不是嗎?



《後漢書》則完全不同,它成書於南朝劉宋。劉宋與漢之間經歷了魏、西晉、東晉兩朝三個政權。漢、魏之間的那些事對於劉宋王朝和范曄而言,是很久很久以前了……魏正統與否,和劉宋的關係已然不是非常大了。因此,范曄沒有陳壽的顧忌,他的話似乎要更加可信得多!因此,個人更傾向於荀彧是自盡身亡。那麼,真的是曹操暗示荀彧自盡的嗎?



曹操賜荀彧空食盒到底何意?

對於空食盒的解釋,個人認為最靠譜的是:食盒本為盛食之用,無食之空盒其實就是無用之意,曹操的意思大概是說荀彧無用了。至於說這是否是曹操暗示荀彧自盡,個人認為不一定。無用,可以死、也可以退,不是嗎?既然荀彧不贊成曹操進位魏公、加九錫,對於曹操而言,荀彧自然是不能再用了。但曹操不想揹負一個卸磨殺驢的惡名,於是暗示荀彧主動隱退,這也是可以說得通的,未必就是暗示荀彧自盡。



荀彧為何要反對曹操?

荀彧很早便投入了曹操麾下,是曹操早期的班底,說他是曹操的首席謀士並不為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徹底架空漢獻帝劉協,荀彧不僅從頭到尾參與了,而且很難說這裡面沒有荀彧的謀劃成分。換言之,荀彧根本不是什麼漢室忠臣!曹氏終將取劉氏而代之,荀彧心知肚明,甚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麼,他又為什麼要反對曹操進位魏公、加九錫呢?



加九錫原本只是漢朝皇帝給功臣的一種禮儀性待遇,其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但是,西漢末年王莽賦予了進公爵、加九錫特殊的含義。自王莽之後,進公爵、加九錫便成了權臣篡位的前奏!這就是荀彧反對曹操進魏公、加九錫的原因。



既然荀彧是曹操集團的首席謀士,他又為什麼反對曹操“篡漢”呢?其實荀彧並不是反曹操,他僅僅是不想揹負一個逆臣的惡名而已。曹操不走王莽的那條路,荀彧名義上仍然是漢臣。可曹操一旦走上了王莽的老路,荀彧就是附逆、就是漢王朝的逆臣!這就是荀彧理解反對曹操進魏公、加九錫的原因所在,僅此而已。至於漢獻帝是真皇帝還是傀儡,荀彧無所謂!這實際上也是曹操麾下不少大臣、尤其是文臣的心態,漢朝是真漢還是假漢他們無所謂,只要是漢就行。



曹操對荀彧的心思心知肚明

曹操雖然最終依然進位為了魏公、乃至魏王,但是他對手下以荀彧為首的這些人的心態其實還是心知肚明的,這或許就是曹操終生沒有稱帝的原因之一。如果是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時或許還有些許不得已,晚年的曹操稱帝已經沒有任何阻力,這一點從後來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篡漢也能看得出,幾乎沒有任何阻力,也沒有造成任何不利影響!



正因為曹操對荀彧的心思心知肚明,他自然也知道,荀彧不會反自己,他要的只是一個漢臣之名而已。因此,曹操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要荀彧的命。荀彧一輩子對曹操忠心耿耿,殺了荀彧會讓不少老臣寒心、弊大於利。個人認為,曹操很可能並沒有讓荀彧死的心,僅僅是想讓他退!畢竟荀彧公開反對曹操了,在位列中樞顯然有些不合時宜了。



荀彧為何選擇自盡?

既然曹操不想要荀彧的命,那麼荀彧又為何選擇自盡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曹操生性多疑,雖然知道荀彧無心反叛,但是架不住荀彧影響力太大,時間長了曹操會不會真的動殺機,荀彧不敢保證。更何況,荀彧位列中樞多年,並非沒有政敵,誰又能保證荀彧“退休”後,曹操不會因為拉攏荀彧政敵的需要,對荀彧再生殺心呢?如果真那樣,不但荀彧會丟掉性命,恐怕子孫後代都要跟著遭殃。倒不如趁著曹操心中對自己還有些許情分,犧牲自己為子孫後代謀個平安富貴。



史實也的確如此,荀彧自盡之後,曹操心中多少是有些愧疚的,不但沒有清算荀彧,而且給了他“敬侯”的諡,也算是蓋棺定論的美諡了。與此同時,曹操還讓荀彧的兒子承襲了荀彧的列侯爵位,荀氏家族依然富貴萬代。



至於說荀彧是用自己的死為曹操挖出最後一批忠於漢室的大臣,沒有任何根據!首先,曹操並沒有借荀彧的事情大開殺戒,無論是否忠於漢室,並沒有誰因為荀彧的事情丟了性命。其次,曹操晚年,實際上真正忠於漢室的大臣早已經被清洗或架空了,剩下的無非和荀彧一樣,想要在青史中留個好名聲罷了,曹操完全沒有清洗他們的必要!既然這些人不想當逆臣,曹操索性成全他們,不稱帝便是了!


農民工歪說古今


題主所說的,受到影視劇中的影響,荀彧被曹操賜死,所以會覺得荀彧要反曹操,並通過臨死前的表現來判斷荀彧的所作所為,荀彧用死挖出朝廷最後一批忠於漢室的大臣,這就有點莫名其妙了,因為在當時,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天要亡大漢,天命在曹,荀彧作為看清大勢的人,自然也深知其中的道理。


荀彧並沒有反曹操,只是兩人最後的理想不同了

作為曹操最為器重的謀士之一,曹操對荀彧是極其信任的,很多軍國大事都與之商量,並積極聽取和採納荀彧的建議和決策。互為知己,前期表達兩人的關係恰如其分。後期兩者最主要的分歧與矛盾在於曹操要加九錫、稱魏公,荀彧不同意,《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是這樣記載的

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荀彧是怎麼死的呢?

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曹操徵孫權時,要荀彧前去犒勞三軍,他是在壽春憂憤得病死的,是不是被曹操賜死的,這裡並沒有說明,影視劇中荀彧或自殺或服毒藥自盡,皆出自於《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曰: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這裡面並沒有記載,荀彧想通過自己的死,來挖出漢朝的最後一批忠臣,所謂的漢朝忠臣在之前的衣帶詔事件和鄴城刺殺事件當中,已被曹操清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忠於曹操的。看看曹操死後,曹丕代漢自立的時候,都是那些所謂漢臣通過逼宮來使漢獻帝退位,漢朝從荀彧死後,再無忠臣可言。


因為荀彧是反對曹操加九錫,封魏公的,所以很多人願意相信荀彧是想通過自己的死,來喚醒那些忠於漢朝的公卿大臣,希望有人能站在自己這邊,這種願景是美好的,可現實是殘忍的。


荀彧一個人,是無法改變當時的天下大勢的,在荀彧死後的第二年

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荀彧是當時士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一直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學說,堅信是忠君報國的思想,他不願看到自己一直輔佐的人是一個與自己理念相悖的現實,所以他反對曹操稱魏王,因為曹操稱魏王之後,下一步就是篡漢自立,他不想看到自己一直以為是明公的曹操一步一步篡漢自立,那他自己就是一個千古罪人,這是一個傳統文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個最殘酷的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