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果荀彧輔佐劉備,可以幫他實現匡復漢室嗎?

過客129054211


“吾之子房也”這是曹操給予荀彧的評價,作為一個文臣能夠得到這樣的至高褒獎,無疑荀彧的才能是出眾的,為曹魏的基業立下汗馬功勞。但同時他的後期也變成了悲劇,心心念念以漢室為正統,屢次勸諫蠢蠢欲動的曹操,最終導致兩人之間出現間隙,荀彧鬱鬱而終……不得曹操信任了的荀彧為何不另投明主,選擇皇叔劉備,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呢,有以下幾種不可能

首先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漢獻帝雖無實權,但還是名義上的天下之君,荀彧也是名義上的漢臣,他要維繫朝廷。

荀彧出身名門望族,乃荀子之後,有漢以來,家裡世代為官,報效朝廷。荀彧也是年少成名,在家鄉時就有名士算出其有才氣,將來是輔佐帝王的好材料。果不其然,荀彧在26歲時被舉孝廉,朝廷讓他出仕,任尚宮令,就是幫助皇帝掌管文墨、紙硯等私人物品,雖說官職很小,但起碼已經無限接近朝廷的核心層面,通過文字等工作,讓荀彧對天下大勢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

189年,董卓入朝擾亂朝綱,竊取朝政,行廢立之事,廢少帝,擁立漢獻帝劉協,隨意出入皇宮和朝堂,無視禮儀,將皇帝玩弄於鼓掌之間,導致天下的反對,荀彧此時也憤怒的棄官別走,投奔到了袁紹的麾下,但相處之下,他覺得袁紹終非明主……於是191年,荀彧離開袁紹,來到曹操大營之中,操大喜過望,緊握著荀彧的雙手,激動的說道:“乃吾之子房也”。從此,荀彧再也沒有離開過曹營,幫助曹操出謀劃策,為曹魏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在輔佐曹操的漫長歲月中,荀彧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勸曹操力排眾議,迎來漢獻帝劉協,東漢王朝名義上得以延續於許昌。

董卓亂政後,東漢政局變幻莫測,強人猛人通通都冒了出來,先是董卓被養子呂布給殺掉,王充主政,王充雖然心向漢朝,以貂蟬的美人計殺了董卓,卻沒能抵住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的進攻,加上反對董卓各路諸侯的關東聯軍雲集都城一帶,都城早已亂成一鍋粥,百姓紛紛外逃。

這李傕、郭汜掌控都城後,互相之間也開始爭名逐利,勾心鬥角起來,雙方都想搶在前面把皇帝這個寶貝控制在自己手裡,還是李傕搶先一步將劉協搶到手,這也引發了雙方的戰爭,都城被打成了一片廢墟,漢獻帝趁機和皇后、少數隨身宦官們逃了出來,但卻沒有了容身之處,整天提心吊膽的東躲西藏,四處遊蕩。這時聲望最高的、累世忠於漢朝的世家子弟,反董聯盟盟主袁紹得知皇帝消息後卻置之不理,並沒有採納謀士們迎立漢獻帝,號令天下的策略,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估計當時春風得意,風頭正勁的袁紹早已將漢室拋到了九霄雲外,巴不得自己趕緊當上皇帝。

曹操此時的力量並不強大,身邊的謀士們也覺得漢獻帝這個傀儡帶在身邊是個負擔,關鍵是這個寶貝的目標太大,誰帶誰扎眼,誰遭受的非議就越多,已經磨刀霍霍的諸侯、軍閥們就越容易盯著你,難保不聯合起來將你扼殺於萌芽狀態,省的你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展壯大。當曹操思考的也覺得要放棄劉協時,荀彧站了出來,他堅決勸曹公收留歡迎漢獻帝。荀彧說的是:“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意思就是說,無論從大義還是戰略上來講,迎回天子都是一件只會有利而無害的事情,要是行動晚了,被別人給搶去了,那就麻煩了。曹操聽罷,採納了荀彧的建議,派人將天子迎回許昌安置。

荀彧的建議是正確而有效的,自從曹操搶先一步將劉協奉到許昌,天下對東漢還有感情的仁人義士、遺老遺少們紛紛來投奔,曹操的力量大增,其本人也被任命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在道義的高度站穩了腳跟,他可以隨時借皇帝的名義斥責任何他看不順眼的諸侯,對他們下令明面上他們還不得不遵守,真是受益匪淺,而袁紹,這個本來拿著一手好牌的人,人心盡失,很快就在與曹操的官渡之戰中敗光了身家。

由此可以看出,荀彧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對於漢室肯定是有感情的,他心中的正統一定是大漢朝,雖然劉協依然是個傀儡,但起碼荀彧讓東漢還在延續,曹操也在他有生之年,在荀彧的屢屢勸說下,始終未能向稱帝邁出一步,這不得不說就是荀彧匡扶漢室最大的貢獻。

那時劉備在曹操第一謀士荀彧的眼中是默默無聞的,起碼在彼時是不入法眼的。

劉備雖自稱是皇親國戚,號稱皇叔,但出身於早已家道中落的家庭,早年織蓆販履為生,雖然自幼也有宏圖大志,但相比於袁紹、曹操這樣世家子弟,他就顯得沒有什麼名望了,也讓他耗盡半生心血才能坐下來與這些人煮酒論英雄,指點江山。

劉備半生坎坷,可謂是屢敗屢戰,要不是身邊有桃園三結義的兩個死心塌地的猛弟弟,不是有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諸葛亮,不是有趙子龍、老黃忠等一干義薄雲天的名將,他就走不下去了,可見他識人之明,用人之長,總之,仁義一些的人還是讓大家擁護和愛戴的。

劉備起家後一度被呂布打的沒有地方可去,身邊人都被打散,只好投奔了曹操,估計彼時劉備與荀彧有了交集,但史書對此卻沒有任何記載,估計他們也沒有擦出什麼火花來,畢竟荀彧成名已久,他更欣賞的是豪邁詭詐的曹操,你看曹操寫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多麼豪邁,文氣和雄才大略等如此出眾的氣質讓同樣清高的荀彧只會與曹操惺惺相惜。鋒芒不露的劉備在他的眼中或許只是沽名釣譽之徒,並沒有什麼能耐,他也不可能放下漢獻帝封給他的官職和曹操給的優厚待遇去跟隨一個還在顛沛流離的劉備,畢竟東漢的血脈和正統在曹操這裡。

公元212年,劉備正按照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謀略率大軍進取巴蜀,鏖戰正酣。此時,曹操正在伐孫權,荀彧被派往勞軍,他此時已因為勸阻曹操加錫進爵而與曹操漸行漸遠,遠離了政治的中心,軍營裡,他突然收到曹操派人送來的一個食盒,打開後空無一物,荀彧苦澀的笑了笑,不久離開人世。

荀彧的一生大半都在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但是他始終又對漢室懷著特殊的感情,這大概是讀書人的通病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是時勢變幻無常,他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力的維護著自己心中的那份理想,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巷陌觀史


建安十七年,曹操進爵國公並加封九錫,曹操決定要走昔日王莽篡位的道路了。但,劉邦在建立漢朝時就曾下令異姓不得稱王,而曹操此行為已屬漢賊。但是曹操非常清楚忠於漢室的荀彧不可能讓他晉位國公,於是他特意派人去打探荀彧的口風,並以此提醒荀彧不要阻止他晉位國公。然而荀彧在聽說聞曹操要晉位國公,當即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曹操應該匡扶漢室,而不應該趁機篡權,為此,曹操與荀彧的鬧翻了臉。後來曹操派人送給荀彧一個空食盒,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想告訴他要“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但為了不違揹他自己的遺願,荀彧最終服毒自盡。

其實當時荀彧之所以會選擇輔佐曹操,主要是因為當時荀彧對劉備不是很瞭解,當時曹操作為一個漢室的將軍,其表現和符合荀彧的輔佐對象,特別是在各路諸侯聯合起來討伐董卓時曹操的表現非常不錯,當時各路諸侯會盟之後只顧飲酒作樂,而對董卓卻是置之不理,只有曹操一人堅持追殺董卓,雖然曹操最終失敗了,還差點丟掉性命,但曹操確確實實是在為匡扶漢室努力。

而當時荀彧在幹什麼呢?跟據歷史記載,荀彧在曹操追殺董卓之前是守宮令,當年十一月董卓自升任為相國,劍履上殿,兩年之後,荀彧放棄了袁紹投奔了曹操,根據歷史記載荀彧北上投靠曹操的時間,就是曹操追殺董卓並慘敗而歸的時間。

也就是說,當時曹操追殺董卓時,荀彧還在袁紹的帳下作一個小官,在他目睹了諸侯聯盟的分崩離析之後,他發現袁紹是空有盟主之名,並且沒有曹操的那種勇氣和執著,我們要知道荀彧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時他被曹操的所作所為所感動,於是就帶著理想投奔了曹操。而當時的劉備只是公孫瓚帳下的一個小官,並不出名,相比之下,當然是跟隨曹操更有前途,也更能夠實現荀彧心中的理想。

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被曹操的勇氣與執著所打動,而當時劉備還不出名,自然不會投奔劉備。


公元前


荀彧是不會投靠劉備的,這是他的階級所決定的。假使荀彧投靠了劉備,劉備依舊不能匡復漢室。換句話說,劉備不能成功的因素不在謀士、武將,而在支持力量上。

東漢的統治力量

自漢武帝“頓尊儒術”後,儒家豪門的力量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到了東漢以後,這種局面更是不可逆轉。

關鍵因素便在當時的人才選拔機制上。“舉孝廉”逐漸成為東漢時期入仕的主要門路,而推薦“孝廉”的權利,卻掌握在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太守、三公九卿等)手中。因此,那些想要做官的,則會勢必像這些太守及三公九卿靠攏。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個個勢力集團。

東漢的統治中堅力量,便是一個個的豪門大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便是典型代表。這一個個儒家豪門大族,既是維護國家統一的中堅力量,也是割據勢力形成的源頭。

而出身潁川荀氏的荀彧,也是儒家豪門中的代表。從荀彧的出身看,他的選擇也無外乎兩種,維護東漢統治或者投奔儒家豪門割據勢力。明白了這一點,便能清楚知道荀彧一生遭遇的根源。

劉備的出身

劉備雖然掛著一個皇叔的名頭,可是因為“推恩令”的影響,此時的劉備已經淪落為寒族,其本人甚至靠織蓆販履來維持生計。這樣的行為,在荀彧眼中,是屬於“賤業”的行為,自然看不上劉備。

已淪為寒族的劉備,和儒家豪門的差距隔著十萬八千里。這也就是為什麼早期的時候,沒有謀士投奔劉備。諸葛亮原本也是屬於儒家豪門的人物,只是父親早死,家道中落,跟隨叔父一起投奔了劉表。諸葛亮投奔劉備,既有匡扶漢室的因素,也有家道中衰的原因。

荀彧的抉擇

明白了荀彧的出身,便能理解,為什麼他早期投奔了袁紹。因為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儒家豪門中的頂端。荀彧和他出身一樣,且還算得上老鄉,投奔袁紹自然也是理所當然。只是後來荀彧看出袁紹不能成事,才投奔了曹操。

但荀彧投奔曹操的目的,是想假借曹操之手,維持漢朝的統治。因為,東漢代表的是儒家豪門的利益。因為有這樣的出發點,也就埋下了荀彧日後死亡的原因。但荀彧投奔袁紹(儒家豪門)、曹操(繼續維持漢朝統治)的行為,其指導思想,都是為了維護本身階級的利益。

而曹操對儒家豪門,一直有很高的警惕性。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代表寒門出身的曹操,在對戰儒家豪門中佔了上風。而楊修(出身弘農楊氏)、荀彧(潁川荀氏)的先後死亡,便是曹操對儒家豪門的打擊。

儒家豪門遭到重創,便不得不蟄伏起來。但他們支持同樣出身儒家豪門的司馬懿奪權,這便是西晉能建立的根本因素。

綜上所述,即使荀彧投靠了劉備,也只是他個人或者他一個家族的抉擇。其他豪門大族,他們只會支持同階級的代表人物來奪權,因為那樣才能更好代表他們本身階級的利益。

而這些儒家豪門,當時掌握了大量的財力和武力,只有獲得他們支持,才能成功掌權。後來的曹丕,也是通過“九品中正制”進行了妥協,用出身來決定做官的資格,才換取了儒家豪門的支持,從而建立了魏國。

所以,劉備不能匡扶漢室,自然有各種因素在裡面。但他沒有獲得儒家豪門的整體支持,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即使荀彧投靠了他,也無法影響大局,只能代表荀彧個人的意願,而不是整個儒家豪門的意志。


歷史摩天輪


荀彧一直擔任尚書令一職(先代理,後實任),而且“常居中持重”。尚書令,就是宮廷秘書長。東漢政歸尚書,尚書令就成為總攬朝政的首腦人物,相當於不是丞相的丞相。當然,漢獻帝那個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的。

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復丞相職位後親任其職,所以不能說荀彧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過,曹操是經常要外出行軍打仗的。即便回師,也住在鄴城,不在許縣。朝廷裡的日常事務,就交給荀彧了,由荀彧幫他看住朝延,看住皇帝。所謂“居中持  重”,就是這個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延做官;持重,就是承擔重任)。  荀彧不但幫曹操看家護院,而且幫曹操出謀劃策。曹操在外面打  ,有了間題,總要寫信回去間苟彧,苟彧也總能給子協助和支持,想出辦法,做出決定。起到的作用,和隨軍的郭嘉、賈詡一樣。也就是  說,荀彧對於曹操,是蕭何兼張良。由這樣一個人領銜提出封公建國的  議案,較之董昭,分量顯然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適得多。

 

但是荀彧反對。儘管從“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的語氣上看,荀彧這話是對董昭等人說的,但以他之聰明睿智,不會不知道封公建國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議,實際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諮彧”,也實際上是代替曹操來打探,所以他這話其實是說給曹操聽的。但為了留有餘地,他裝作不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聽了這話以後能就坡下驢,阻止董昭他們的行動。然而曹操早就鐵了心,哪裡肯聽?結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為光火,《荀彧傳》的說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正好這時要南征孫權,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勞軍,趁機把荀彧扣在軍中,以侍中兼光祿大夫的身份“參丞相軍事”,實際上是免掉了他尚書令的職務。荀彧隨軍來到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彧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憂鬱而死,一種是被迫自殺。前一種見於《三國志》荀彧本傳,說法是“以憂薨”(薨音轟)。後一種見於荀彧本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說是曹操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看,裡面是空的,於是服毒自殺。這事當時就鬧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荀彧本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說,荀彧死後,有人從壽春逃出去報告孫權,說曹操要荀彧謀殺伏皇后,荀彧不肯,就自殺了。

 

這是荀彧的故事,如果他跟了劉備,結局可能不一樣,荀彧骨子裡就是要匡扶漢室,這和劉備有同一個目標,再加上荀彧真的有才,能管理國家,他去管理益州,諸葛就能無後顧之憂北出祁山,也不至於諸葛勞累致死,劉備有比較大的可能實現統一中華的目標。





米爸Derek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如果、假如(當然歷史沒有如果)荀彧輔佐劉備,那麼結果應該和鳳雛差不多。看荀彧在曹操處的功績就可以看出其擅長戰略和內政,同樣的技能點諸葛亮或許更強悍一點。因為正史中諸葛亮也是擅長內政和天下大勢,演繹中才擅長天文地理和軍事謀略,所以荀彧如果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備只能得到和鳳雛一樣的待遇和機遇,只要諸葛亮活著就難有出頭之日。





刺蝟的vlog


第一,劉備實力不足。劉備輾轉在軍閥之間,先是跟從公孫瓚,後是曹操、袁紹、呂布、劉表、劉璋,一直到荀彧去世,劉備一直不穩定。

第二,天下大勢是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改變。荀彧具有很高的才華,確實可以給劉備帶來一些幫助,但他沒有改變歷史走向的能力。劉備有了他的輔佐,在戰略謀劃上,應該會高明一些。可曹操缺少了荀彧後,也不會降低太多實力,對付呂布和劉備或許會困難一些,但也能取勝。

也就是說,劉備應該會和歷史上差別不大,還是會因為在北方待不下去了,選擇投靠劉表。至於以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最終的結局大概也是三國鼎立。



川湘1988


如果荀彧輔佐劉備能不能興復漢室,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關羽不丟荊州的情況下。

關羽沒有執行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總體戰略規劃,為蜀國以後的衰落埋下隱患。當時關羽水淹七軍,捉于禁斬龐德。嚇的曹操想遷都,可以看出荊州對於蜀國的重要性。

關羽失去了荊州,劉備討伐東吳失敗,蜀國的元氣大傷。就是荀彧來輔佐劉備也無力迴天,當時關羽失去荊州,劉備如果聽從大將趙雲的苦諫,不去討伐東吳,蜀國還是有機會崛起的。話又說回來,荀彧的軍事謀劃的水平和能力不一定超個諸葛亮。

後來,諸葛亮讓魏延帶兵把司馬懿父子三人率領的大軍,誘人上方谷。然後放火把谷口封死,谷裡事先準備的乾草枯木柴都被點燃,谷裡是火光沖天,燒的魏軍是死傷無數。司馬懿下馬抱著兩個兒子痛哭,說:*我們父子三人今天就被燒死在這裡了*!司馬懿正痛哭時,忽然狂風大作,天空漆黑一片,一聲炸雷,傾盆大雨嘩嘩下了起來。司馬懿父子三人趁機率領大軍衝殺出上方谷。

諸葛亮望天慨嘆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後來有人作詩嘆曰:

谷口風狂烈焰飄,何其驟雨降青宵。

武候秒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看看吧,這是天意。天不滅司馬懿,就是十個荀彧來輔佐劉備,也無力迴天。


隱者康司馬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荀彧是東漢末年的一大謀士,具有很高的戰略水平。曹操能夠掃平群雄,統一北方,離不開荀彧的輔佐。在年輕時候,因為才能突出,就被人稱讚具有“王佐之才”。荀彧起初投奔袁紹,或許是看到袁紹並非有為之人,便轉投了曹操。在謀劃全局方面,曹操對他多有讚賞,還稱他為:吾之子房。

在東漢末年天下混亂之時,劉備的起點很低,基本上沒有什麼兵將,更沒有精明強幹的謀士。那時候曹操有荀彧、郭嘉等人,袁紹有田豐、沮授、許攸等人,就連呂布也有陳宮這樣的能人,可劉備身邊卻沒有厲害的謀臣。可以說劉備後來丟失徐州,與沒有高人為他出謀劃策有關。如果荀彧能夠前來輔佐劉備,那毫無疑問是天大的好事。

即使荀彧一心一意輔佐劉備,也很難幫他匡扶漢室。下面稍微講述一下。

一:劉備早期實力太差,荀彧再能幹,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自從董卓被除掉以後,北方大地便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這是真正的亂世,誰武力強大誰就可以稱王。此時袁紹的實力強大,打敗韓馥後,雄據河北;呂布軍力也很強大,敢於同曹操爭奪兗州。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少的黃巾軍殘餘,面對各路諸侯時,劉備幾乎沒有與他們爭鋒的實力,只能投靠公孫瓚,暫居於平原縣。這時荀彧來投靠劉備,顯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除了每天給他講述大道理,什麼也做不了。再說了連安身立命的軍隊都不具備,哪一天被別人吃掉,都極有可能。所以荀彧投奔劉備,沒什麼作用,不會帶來質的改變。

二:天下大勢是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改變。

荀彧具有很高的才華,確實可以給劉備帶來一些幫助,但他沒有改變歷史走向的能力。劉備有了他的輔佐,在戰略謀劃上,應該會高明一些。可曹操缺少了荀彧後,也不會降低太多實力,對付呂布和劉備或許會困難一些,但也能取勝。也就是說,劉備應該會和歷史上差別不大,還是會因為在北方待不下去了,選擇投靠劉表。至於以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最終的結局大概也是三國鼎立。

總之,荀彧的加入,會增強劉備的實力。可是想統一天下,估計很難。因為曹操以及後來的孫權,實力不會受到本質上的影響,三國鼎立還是大勢所趨。


子正尋道


建安十七年,曹操打算進爵國公並加封九錫,看起來,曹操這是要走昔日王莽篡位的老路了。但要知道,昔日劉邦就曾嚴明異姓不得稱王,而曹操此行為已屬僭越。不過曹操深知忠於漢室的荀彧不希望他晉位國公,於是他特意派人去打探荀彧的口風,並藉此來提醒荀彧不要阻止他。然而荀彧在聽聞曹操的所作所為後,當即表達了他自己的反對,他認為曹操應該匡扶漢室,而不應該藉機稱公,為此,曹操與荀彧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後來曹操贈送了一個空著的食盒給了荀彧,荀彧明白曹操想告訴他要“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但為了不違揹他自己的遺願,荀彧最終服毒自盡。看起來,荀彧與曹操自始至終都不是一路人,荀彧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既然如此,為何荀彧當初沒有選擇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而是選擇了曹操?

其實當時荀彧之所以會選擇曹操,主要是因為當時荀彧很可能還不太瞭解劉備,而曹操作為一個漢室將軍,其表現還是很不錯的,特別是在關東各路諸侯聯合起來討伐董卓時曹操的表現很不錯,當時各路諸侯飲酒作樂,不願追擊董卓,只有曹操站了出來,並堅持到了最後,雖然曹操最終被徐榮擊敗,還差點喪命,但他確實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而在這個時候,荀彧在做什麼呢?跟據史料記載,荀彧在曹操追擊董卓的一年之前出任守宮令,當年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劍履上殿,兩年後,荀彧放棄袁紹而投奔曹操,並帶領族人北上投靠曹操的時間,或許就是在曹操率軍追擊董卓並慘敗而歸的時候。

也就是說,當曹操被董卓麾下大將徐榮擊敗時,荀彧很有可能正在袁紹的帳下,當他目睹了諸侯聯盟的分崩離析,他發現袁紹空有盟主之名,卻沒有曹操的那種勇氣和執著,要知道荀彧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被當時曹操的行為所打動,這並不奇怪。而此時的劉備還在公孫瓚帳下,出不出名還不說,至少當時的劉備還不是主公,相比之下,自然是曹操更有發展前景,也更能夠實現荀彧心中的夢想一些。

筆者認為,荀彧投奔曹操,是被曹操的勇氣與執著所折服,而當時他根本不瞭解劉備,自然不會來投奔劉備了。



一位愛電影的職工


在我看來,有可能。得荀彧,不只是得一個人,而是相當於得整個潁川才子。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劉備最大的問題就是謀士不足,有荀彧一人,就是一面號召士子的大旗。而且荀彧能很好的處理君臣關係。

只要前期劉備的人才充足,就不會屢屢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