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什么那么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天香云外飘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所创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充分运用孙权、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的典故,几百年来被广为流传。在词中他提到,千百年来,江山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可是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去哪儿了呢?想当年宋武帝刘裕北伐的队伍多么强大啊,气吞万里如虎,现在怎么就没有呢?在这儿,词人以孙权、刘裕自比,想收复失去的山河,读来让人敬佩不已。但是,他又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说道:我把栏杆拍了个遍,看着自己手中的宝刀(吴钩),就是没有人领会我的意思!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那么,如此才华横溢的辛弃疾为什么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用呢?

首先,这得从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说起,词人生于公元1140年,一辈子生活于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时期,此时的宋王朝经过了两个皇帝被金朝掳走的命运后,丝毫没有了斗志。对于北边儿的敌人采取一种谈判的态度,只要人家想谈,咱就谈,吃亏也没事儿,根本没有北伐的意向。南宋先后与金签订了“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宋王朝地位急剧下降。在这其中虽然有些许能臣主张北伐,这其中就有宗泽、李纲、辛弃疾等人,可就是和南宋朝廷主要当权者商量不到一起。所以,在时代的大潮流面前,个人想做一些与所处环境主流不一样的事儿是非常困难的。

辛弃疾作为伟大的词人而被人们所熟知,而不是政治家或者是军事家,这其实与其个人经历分不开。辛弃疾有一个阻止他发展的巨大障碍,那就是“归正人”的身份,这是一类什么人呢?就是投靠南宋王朝的北方人,这在当时很遭歧视的。当然,我们仔细一想也就会明白。如果我们和某一圈子的任何一个人没有打过一天交道,倘若我们进入了这个圈子,肯定得好几年的时间才能融进去。然而,辛弃疾性格中又有刚直的一面,不善于奉承,这样一来,难免会得不到南宋朝廷主流圈子的人认可。

不打广告。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这样的话,那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就只适合酒这种分子喜欢运动的物质,其他东西的话恐怕要自己宣传宣传,这样才会有人来买你的东西。可能也有人说,诸葛亮也是隐居多年,可为什么会有刘备上门请他。这个问题其实大家有误解的一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也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种地,他也时不时地举办一个“Party”,和朋友喝几杯,不然徐庶怎么会在刘备面前推荐他呢?肯定是之前在“Party”上的时候就已经很熟了。所以,辛弃疾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朝中没有要好的厉害人,难免会不受待见。

结语

综上所述,应该看到,在时代的主流意识面前,个人的想法、做法得不到理解和认可是正常的,在辛弃疾身上体现的就很明显。另外,如果在一个圈子混,也要主动地与别人交流,在人家面前表现出得体的一面,而不是一个劲儿地表现出与人家圈子不相符的行为,这样就会不受待见。但是,无论如何,辛弃疾还是我们伟大的词人,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中国的脊梁”。


白龙赤子


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生不逢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对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来说,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敌占区”,长于积贫积弱的南宋,更是生错了时代。虽然他亲手斩敌首级,星夜南奔,可空留刀锋上的宏愿;虽然他做过南宋的地方官,政声卓著,奈何也是空把栏杆拍遍;虽然他留下铿锵豪迈的六百多首词,众里寻他千百度,对他本人来说,更多是徒呼奈何的生命谓叹!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是赵家的天下,奉行以文治国的原则,可以看成中原汉文化的最正宗的传承者。但是,这个看似一脉相承的时期在关注细节的史学家眼中,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而横亘在两宋之间的巨大差异,正是辛弃疾和众多仁人志士报国无门,不受统治者待见的根本原因。

在宋朝,士大夫们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周朝的“刑不上大夫”和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礼制,在宋朝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丰厚的俸禄也让学而优则仕的文人们坐享帝国的荣光,宋朝官吏的富裕程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那时,文人士大夫拥有豪宅别墅不算奢华的事情,即便是落魄的仕子也有两处闲置的宅子或是几亩良田。北宋灭亡后,南宋延续了北宋授以文人优厚待遇的体制,但是整个朝廷中士大夫的学识和能力已和北宋不可同日而语。回顾北宋,闪耀历史长河的名人实在太多。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韩愈与柳宗元,其他的六位都出自北宋,而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沈括、毕升等人,更让北宋的星空显得异常闪耀。

可惜,这样的辉煌并没有延续到南宋,当赵构带着一群朝臣仓皇南逃,偏安一隅时,象北宋王安石提出改革的朝臣基本没有,对外宣战的勇气仿佛也被抛入钱塘江,再也觅不到一丝踪迹。整个南宋朝廷,除了李纲、宗泽、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少数主战派还在幻想收复失地外,其他的议和派心中所想、口中所念的都是如何在富庶的江南安度晚年。秦桧可以采取“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斩杀,也可以将陆游状元的名号直接安在自己孙子的头上;韩侂胄因为权利分配的不公而发动了大规模的“道学党禁”风潮,将一大批儒士学子排斥在朝堂之外,甚至连朱熹也未能幸免,即使韩侂胄后来主张的北伐,也毫无家国情怀,是充满假惺惺的作态。

如果说北宋是因为外族人的入侵而灭亡,那么南宋的覆亡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衰败与堕落,辛弃疾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即便他运气再好,也难以扭转既定的局面,以皇帝为主的求和派想“和”,以辛弃疾为主的主战派想“打”,你说,这样的人,能受待见,能有好下场吗?北宋没有岳飞那样的名将,但还是给四周外族带来了一定的威慑;南宋有“将”,却因为没有出色的“相”,而沦为金人的玩偶,南宋即将覆亡之际,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可下场比辛弃疾还让人徒叹!

完颜亮南侵时,扬言“十天之内,收复南宋”,这类似于日本提出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表达着对入侵对象的不屑。在金人的眼中,南宋君臣就是一群只懂之乎者也,不懂行军打仗的文弱书生。可是,南宋朝廷的官员们真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之人吗?这显然是错的。如果说陆游收复失地的志向更多是空谈,那辛弃疾却是真真正正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战士。当年在金朝边境上起义,稼轩先生曾充分利用游击战给金人以沉重打击,归顺耿京后,辛弃疾的作战经验更成为战士们打胜仗的保证,遗憾的是,这些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作战经验,却在他南归后,成为百无一用的废纸。现跪在岳飞墓前的张浚当时认为,辛弃疾的兵法太过儿戏;枢密使王蔺以辛弃疾治军过于严厉而弹劾他;韩侂胄因为他的作战思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将他临阵换下。

在湖南建军时,辛弃疾用上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在剿灭茶寇的时候,他更是将兵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可是,即使是这样,又能怎样?朝廷关心的不是将茶寇剿灭,而是本年的税收是否能收上来,宋宁宗想过的是日子,是韩侂胄代理朝政背后悠闲的日子,辛弃疾最好不要给皇上惹乱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当年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对朝廷还充满了希望。可又过去这么多年,当辛弃疾决定彻底从朝廷上归隐的时候,胸中曾经燃烧的火焰终被冰冷的现实浇灭,从前的失望与感叹全且能当作不知愁滋味的强说愁,可如今那些从内心深处泛起的绝望,已然将理想冻结成冰。面对苟且偷安不断衰败的南宋,这个铁骨铮铮硬汉眼泪无声落下,直至落入尘埃再无踪迹可觅!


白云雁水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同时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在金国,但受其父辛赞影响自幼树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攻宋,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1162年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然后千里奔袭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由于辛弃疾在起义军中勇敢和果断的表现,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然而就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奇人,却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一生在地方上担任着不轻不重的闲职,北伐之志不能实现,最终郁郁而终。

那么为什么辛弃疾这个文武全才不受南宋统治者的待见呢? 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偏安苟和思想始终是南宋统治者及朝廷官员们的主导思想

宋高宗赵构自不必说了,这是一个典型的议和派,在南宋建立之初就一直想用金钱换和平,无奈金人初始仗着势大,一心想灭掉赵构,赵构才不得不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武将抗金。但到绍兴十年,经过广大抗金将士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一场场胜利,金国也打得没劲时,赵构便重用秦桧开始打压主战派,解除岳飞、韩世忠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岳飞,于绍兴十一年同金国达成“绍兴议和”。

到辛弃疾南归时已是绍兴三十一年,宋金两国之间已和平二十年,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在这二十年里南宋经济得到恢复,人们的生活又安逸起来,朝廷统治者们都又过上了悠闲的生活,西湖畔边到处是醉生梦死的歌舞生活,所以谁也不想再起战争。因此在朝廷中虽然有几个有识的官员呼吁北伐,但响应者了了无己。若不是完颜亮再次率军南侵,南宋朝廷就已经忘了还有北方金国这么大的敌人。正如诗人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形象的描写了南宋统治者当时的生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所以面对辛弃疾这样一个一心想北伐的人,统治者根本不想重用。

“归正人”的身份使其得不到重用

什么是“归正人”?“归正人”就是南宋时期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这就等于是“热脸帖个冷屁股”,你好心好意来投奔他为他效力,他却压根就看不上你,甚至视你不忠。

首先提出“归正人”这个概念的是南宋丞相史浩,随后成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归者的统称。这个史浩在南宋是非常有名,活的也挺长,八十九岁才死,是宋孝宗时的丞相、魏国公,宋光宗时晋升为太师,死后还被追封为会稽郡王。他的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奸相史弥远。

史浩浙江人,继承了秦桧“南人治南”的思想,他认为宋朝的力量打不过金国,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守住南方。他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 曾经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蔑称北方归来者为“归正人”,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 史浩之后,南宋境内,“归正人”受到歧视,被认为怀疑有异心。南宋朝廷规定,归正官员,只允许添差某官职,而不厘务差遣,即只给一个闲散的官职而并无实权。 此后,南宋坚持宋朝立国以来猜忌武将的国策,并猜忌“归正人”。

辛弃疾是典型的归正人,还有范彦邦、王友直等,这些北归之士当时都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南归投宋,结果却都被岐视闲置,怎能不让人心寒。为什么在蒙古灭南宋时会有那么多汉人将领带兵,与南宋这种岐视北方汉人的思想不无关系。

辛弃疾性格倔强,多次罢官,一生壮志未酬

辛弃疾南归的当年,赵构让位给太子赵昚,就是有名的宋孝宗。宋孝宗一上台很想有一番作为,整顿军制,立志北伐。辛弃疾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便写了许多抗金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这些建议都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并广为传颂,但是朝廷反应却十分冷淡,只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在宋孝宋的“隆兴北伐”中并没有起用他。

辛弃疾一生最高的官职是从四品龙图阁侍制,常年在地方任职,1181年在隆兴知府任上被罢官后基本上在家闲居。后来虽然也有起用,但都因辛弃疾性格倔强不为人所容被罢官。1203年,主张北伐的宰相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用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还被宋宁宗授于金带。在镇江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可谁知不久,辛弃疾便受到谏官的攻击,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朝廷又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试兵部侍郎、枢密都承旨等职,他都坚辞不就,1207年,六十八岁的辛弃疾病死,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很高,他的词成为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的精神鼓舞力量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很高,现存词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他的词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表现了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辛弃疾的两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