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在400多年前,17世纪,荷兰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1642年,

崇祯十五年荷兰多次侵犯台湾之后,打败了在台湾北部鸡笼(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台湾的西南部和北部。荷兰正式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荷兰殖民者对当地的汉族、高山族施行残酷的压迫,遭到广大台湾民众的反抗,规模最大是1652年郭怀一起义,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最终以死伤9000余人而失败。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郑成功雕像

面对外来侵略者,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两个人,重新把台湾纳入祖国的版图。一个是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一个人是施琅统一了台湾,二人对于统一台湾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郑成功篇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被世人称为“国姓爷”,因南明的隆武皇帝赐给他朱姓,改名成功,被称朱成功。

郑成功在明末清初时期坚持“反清复明”思想,一直从事抗清活动,在1659年,面对南明政治上失利,为了收回失地,郑成功联合张煌言多次北伐,在攻取南京失败后,一个人的建议改变了郑成功“反清复明”的策略。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明末清初,中国局部势力图

何斌,又称何廷斌,最初在1624年,天启四年受郑芝龙招募,到台湾从事农垦、经商活动,因其经营范围广泛,在台湾地区影响力很大。荷兰统治台湾南部之后,为了方便掠夺台湾财富,就指定他为"甲螺"(头目),管理岛上居民。而他对台湾岛内情况比较熟悉,又通晓荷兰语,被聘用为"通事"(翻译)。

但荷兰殖民者对岛内民众的掠夺,激起了何斌的爱国情操。他一直渴望台湾早日摆脱荷兰统治,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因此暗中联系郑成功,为了帮助郑成功筹集军饷,偷偷征收船税。在永历十三年,征税活动被荷兰殖民者发现,将他解职,以"侵吞王银"罪下令通缉他,并没收其在台湾的家产。他决计离台投奔郑成功。

何斌到了台湾之后,向郑成功建言:“台湾沃野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

上至鸡笼、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 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把随身携带的台湾地图献给郑成功,还表明岛内民众对荷兰侵略者的仇视,只要内应外合,完全可以打败荷兰殖民者。

郑成功听取了何斌的意见,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此事,说“唯台湾一地,离此不远,暂取之,并可以连金、厦而抚诸岛。然后广通外国,训练士卒。进则可战而复中原之地,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优。”文武大臣感觉可行,因为此时清军势头正旺,席卷大陆,已经占据中原,以现在条件无法和清军抗衡,收复台湾也会给日后留下一个落脚之地。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路线

第二年,1661年3月,郑成功就发起攻台部署,命令黄廷、郑泰等守住厦门、金门,防止清军偷袭。4月21日,自己率领大军25000人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直取台湾。4月26日,郑成功给荷兰殖民者写了一封劝降书:“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清楚的表明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必须要收回。在长达9个月的艰苦围攻后,荷兰殖民者不得不在1662年2月1日签署投降条约,败退台湾,至此中国收复了台湾。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地理状况

施琅篇

施琅,福建晋江人,字尊候,号琢公。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后来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郑成功与施琅最初的关系非常好,郑成功很器重他,军务大事经常和他谘商。在《靖海纪事》记载:“礼遇初甚渥, 凡军事必咨商。”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靖海纪事》

二人关系在“曾德事件”之后反目成仇。曾德原先是施琅部下,是一个见风使舵势利小人,施琅被郑成功革除左先锋职位后,看到施琅失势,一心要投靠到郑成功部下,这让施琅很不爽,于是命人把他抓来砍首。这件事情直接激怒了郑成功,试想这支队伍最高统帅是郑成功,即使曾德投到郑成功直接指挥下,道义上不光彩,也不至于斩首,无疑让郑成功认为对其权威的挑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便下令逮捕施琅,结果施琅逃到了大陆投降了清军。既然施琅跑了,家族成员还在岛内,受到牵连其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显被郑成功处死。

施琅本人曾说过与郑成功的关系: “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郑成功一直为明朝而战,清朝已经占据中原,为了反清复明的重任,郑军经常骚扰东南沿岸,二岸都是同胞,相当于自家兄弟打架。二人在

政治态度上分歧施琅性甚骄傲,郑成功势难容忍,决定了他们注定要分道扬镳,在“曾德事件”之后,便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因此民间有流传郑、施两家后代不准通婚,就是基于此。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施琅统一台湾剧照

施琅再次投靠清廷,最初被清朝康熙任为同安副将,后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委其“独任专征

”,统一台湾。在1883年先以武力攻占澎湖,一方面对“诸岛投戈者数千人皆厚恤 之,有欲归见父母妻子者, 令小船送之”;另一方面主动表明个人不会记恨私仇,只要郑氏子孙放下武器,率领部将投降清朝,不仅可自保还给予高官厚禄。还在澎湖出榜安民,进一步瓦解台湾军心。

为了达到和平统一台湾的目的,施琅又派侍卫吴启爵到台湾做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政治和军事共同压力下,郑氏集团看到自己实力无法和清朝抗争,最终出城投降,至此台湾和平回归。

二人对收复台湾的贡献

郑成功方面

郑成功抗击国外侵略者,让台湾重回汉人的手里,并在台湾实行各种措施,促进台湾经济和政治发展。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写的一首诗,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到

他赶走荷兰殖民者豪情壮志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在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的建设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其死后子孙也继承其思想。

在政治上采用了中原王朝州府制,设立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任命官员,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整顿法纪,厉行廉政,惩办贪官污吏;在经济上,郑成功非常注重农事发展,引进大陆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颁布了8条关于屯垦的命令,改革赋税,鼓励到台湾移民,发展海外贸易;在文化上继承中国儒家思想,把忠君爱国思想带到台湾。继续奉南明永历正朔,把台湾作为自己的抗清基地。并推广佛教、道教在岛内传播。在一系列的措施下,台湾经济和政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一步拉进台湾和中原王朝的之间的关系。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郑成功雕塑

施琅方面

施琅统一台湾,使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并力挺保留台湾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

在施琅统一台湾后,很多大臣基于认识上的不够,对于台湾的弃留问题,清廷内部产生了争议。很多人认为台湾“乃系一块荒壤,无用之地耳。”对于台湾的重要性,就连康熙也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对“弃守之议,迄无定见”,也倾向于放弃台湾。

在对于台湾去留的关键时期,施琅上疏康熙皇帝,在他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台湾是清朝东南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其次岛内物产丰富,因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断断乎不可弃”

。在施琅建议下,康熙力排众议,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至此台湾重回中国,成为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郑成功对抗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施琅力挺统一台湾

施琅剧照

明末清初,在收复台湾问题上,郑成功和施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者并取得了胜利,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再度侵占台湾的野心,因此郑成功被后代视为“

开台烈祖”,称为民族英雄。施琅统一了台湾,让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贡献不亚于左宗棠收复新疆。因此历史不会忘记其二人对收复台湾的重要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