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之城寧波,除了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樓,還有不少與“書”息息相關的地名,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一段寧波人的讀書故事。
大、小書院巷
昔日月湖書院曾坐落於此
說到與書有關的地名,就不能不提“隱藏”於月湖附近的大書院巷、小書院巷,具體位置在偃月街石浦大酒店後面。
寧波文化藝術研究院青年學者周東旭告訴記者,之所以稱為“書院巷”,是因為月湖書院曾坐落於此。“早在清代就有這兩條巷的記錄,只不過稱作‘書院弄’,後來不知怎的,被人叫著叫著就成了‘大書院巷’和‘小書院巷’。1935年,寧波市重新整理地名,將這兩個名稱確定下來,從此,這兩個稱呼再也沒有改變過。
歷史上關於月湖書院的記載不少。該書院始建於清朝初年,在雍正、乾隆時期迎來兩次大的發展,規模擴張,教育質量大有精進。清末,隨著教育改革,書院更名為師範學堂,最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如今,以月湖超然閣為座標,向南步行百米,可以看到一塊石碑,上刻“月湖書院舊址”幾個大字,正文又有幾十個字,簡略地向介紹了月湖書院的前世今生。
在大書院巷,有一棟牆門高聳的“大戶”。這棟建造於民國、兼具中西方建築風格的住宅,是地質學家翁文灝的老宅。翁文灝是地道的寧波人,早年生活在高橋石塘村。後來由於家庭遭遇變故,全家搬到月湖邊上的大書院巷。翁文灝很會讀書,不滿20歲就考入比利時魯汶大學地質岩石學專業,23歲畢業回國,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
隨著城市改造,大、小書院巷的居民早已整體搬遷。據留守現場的工作人員透露,書院巷並不會拆遷,而是原址進行保護。希望這兩條歷史悠遠的老巷早日迎來與市民重見的一天。
唸書巷
為紀念大儒王應麟而命名
寧波城裡還有一條“唸書巷”,具體位置在離第一醫院後門一街之隔的雲石小區內。別看現在的唸書巷只有200多米長,歷史上關於這條巷子卻有著太多的傳奇故事。
南宋大儒、《三字經》編訂者王應麟的祖居地就在唸書巷內。由於王應麟官至禮部尚書,寧波人又稱該地為“王府巷”“王尚書第巷”“王府前”。那麼唸書巷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這裡有一個小故事。老寧波人稱呼該區域為“廿四間”,寧波老話“廿四”與“唸書”發音相近。1927年,以馮孟顓先生為首的“街巷整理委員會”成立,並以“唸書”重新命名該街巷,以紀念王應麟。《鄞縣通志》載:“唸書巷,田名廿四間。宋大儒王深寧(王應麟號)讀書於此,故名。”
歷史上,王應麟的父親王撝(huī)藏書豐富,王應麟因此九歲便通六經,十九歲中進士。一生留下《困學紀聞》《玉海》《通鑑答問》《詩地理考》等著述。王應麟不僅喜歡讀書、寫書,還留下讀書筆記多達2628條,涉及各類典籍近百部,這些筆記匯於《困學紀聞》中。梁啟超稱《困學紀聞》是清代考據學的先導,光是清代考據學者為其做注的就多達八家。
如今的唸書巷已經和雲石小區居民樓融為一體。進入小區,沿主路向前,道路兩旁的居民樓樓牌都以“唸書巷”命名。為了紀念王應麟,鎮明路上現有王應麟教授孩童學習的雕塑;每年4月鄞州區都會舉辦王應麟讀書節,今年已是第十屆。
記者 朱立奇 文/攝
●新聞多一點
與書有關的地名,文獻名邦餘姚還有一條“圖書館路”,顧名思義,因餘姚圖書館位於此路命名。
歷史上的鎮海縣泰邱鄉九峰地區,當地鄉紳葉振元等人經過募建,在清光緒四年(1878)建成九峰書院,後改名九峰養正小學堂。因山上有書院,山下的村子更名為“書院村”。
有書也得有筆,奉化西塢有一座“筆架山”,關於此山有許多傳說,因為風景秀美,當地村民又稱之為“小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