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功敗垂成四卿戰,三家分晉七雄出!

2000多年前的晉陽之戰,雖然在多數時間內都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但事實上,它卻是深刻地影響了華夏大地的歷史進程。

因為此戰過後,晉國解體成為定局,秦國出關,也無人再可以阻擋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01

智伯,姬姓,智氏,名瑤,因出自荀氏,又稱荀瑤,於前475年,繼趙鞅出任晉國正卿。

彼時的國際局勢是,春秋五霸早已走入歷史,戰國的雛形開始浮現。

齊、楚、晉、越四大強國,各拉一群小弟,混戰在一塊,你方唱罷我登臺。而原本最有實力的晉國,卻因為政出多門,在對中原的逐鹿上顯得並不突出。

追本溯源,不過是因為當年晉文公創下的"三軍六卿制度",雖然打擊了公室近親,卻也導致了六卿做大。

不過,對於智伯而言,雖然也是卿士之一,但因為是執政大臣,他所站的角度便有些不一樣。

為了重振晉國雄風,他感到有必要加強一下國君的權威,從而遏制住日益擴張的卿族勢力。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於是,在謀士郄疵的建議下,他想到了一招——食果去皮。

也就是說,包括自己在內的四家卿士各自割讓出一部分土地來,然後上交給晉國國君。

此舉看似大義凜然和公平,卻是藏了不少貓膩。

其一,智伯是正卿執政大臣,土地雖然名義上是交到國君手中,但只要晉君不能夠節制朝堂,那麼資源還是歸智伯支配。

其二,在吸納了範、中行兩家卿士的土地後,智氏的實力在四卿中可謂是一家獨大,不僅執晉國之牛耳,而且在諸侯列國中也是無人敢小覷,可是智伯卻是讓四卿等量而不是等比地上交土地。

所以,當智伯的大棒敲至趙襄子的時候,遭到了趙襄子的強烈抵制和無情拒絕。

怎麼辦?如果摁不下趙氏,智伯的正卿之位也就坐不下去了,於是,智伯便糾上韓魏兩家同趙氏開戰了。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02

莫說是三家,智伯一家趙襄子都不見得能抗得住,所以戰爭一開打,趙襄子便寡不敵眾,一路敗退到了趙氏的起家之地——晉陽。

晉陽是趙氏先祖趙簡子經營多年的老巢,日常趙氏也是對城中百姓多有體恤,加之城厚民富,所以不僅抵抗住了三家的進攻,而且一抗就是兩年。

局面僵持之際,一次偶然巡視戰地,智伯突然發現:晉陽城雖然堅固,但是卻地勢低窪,而且,汾水又恰好在附近。

於是,足智多謀的他想到了一個計策——以汾水倒灌晉陽城。。

手段雖然殘忍,但戰術確是智伯首創。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趙襄子無恤怎麼也沒想到智伯會來這招。幾乎一夜之間,晉陽城遍地汪洋,城中無論是老百姓還是趙氏家將都現出了隱隱的不安。

如果按照正常發展,趙氏一門的崩潰是必然的了,然而,趙氏的命終是夠硬,不僅躲過了一劫,而且還剋死了智伯。

因為,同樣是幾乎一夜之間,魏桓子和韓康子兩個人臨陣反水,各自率領親兵奪取汾水堤壩,將沒有提防的智伯親兵殺了個精光,然後將汾水導向了智氏大營……

可嘆智伯,雖才氣橫秋,卻落得個身首異處,連帶整個智氏家族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不說,也坑得晉國國君再無回天之力。

智伯輸的冤枉麼?

客觀地說,智伯雖然輸得遺憾,但卻是並不冤枉。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03 智伯不仁。

公元前457年,從衛國凱旋歸來的智伯,在藍臺設宴款待韓虎。可能是喝得有些盡興了,席間竟然對同為卿士的韓虎直呼其名,並把他與齊國高虎、鄭國罕虎合稱為三虎進行戲弄。

韓虎的謀士段規看不過去,替自己的老闆說了句話:

"同僚之間互相不直呼其名,這是最基本的禮數。您身為正卿,這樣戲弄我的主人,未免過分了吧?"

智伯也是能言善辯之人,看到段規身材矮小,一句話就給懟了回去:

"你個小孩子,也湊過來在大人面前說話,三虎吃剩下的東西都給你了吧?"

還自衛,三卿宴於藍臺,知襄子(智伯)戲韓良子而侮段規……(《國語.晉語九》)

對待同僚及其下屬的態度如此,智伯的不仁可見一斑。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長處樂。"智伯雖然可以坐得一時的正卿寶座,卻是早晚埋藏著被傾覆的危險。

04智伯貪心。

不管是為了晉國的霸業也好,還是實現個人的政治野心也罷,智伯在加強集權消除異己方面顯得有些急躁和貪心。

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智伯率領韓趙魏三家卿士,擊敗晉國另外兩家卿族範氏和中行氏,並瓜分其地,後來更是憑藉執政大臣的身份以及實力,將範、中行氏的故地完全據為所有。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智)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智)伯遂有範、中行地,最疆。(《史記.晉世家》)

僅過了兩年,智伯便玩起了四卿獻地的套路,目的是為了逐步蠶食並最終消滅韓趙魏三卿,不成想卻釀出了晉陽之戰。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智伯的最終目的或許是——君臨天下

05智伯無心。

汾水倒灌進晉陽城,站在高地的智伯看著自己的戰術成果,一時間有些風光無倆、喜形於色,忍不住指著城中的一片汪洋,對陪伴在兩側的魏桓子和韓康子說了一句話:

"今天我才知道,原來這河水不僅可以育人,而且還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

智伯遙指晉陽城,謂韓魏曰:"我今日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國也。晉國之盛,表裡山河,汾、澮、晉、絳,皆曰巨川,以吾觀之,水不足恃,適速亡耳。"(《東周列國志》)

聽得魏桓子和韓康子兩個人膽戰心驚,彼此"你以肘搗我,我用腳踩你",然後相視一望。

為什麼?魏氏都城安邑,韓氏都城平陽,都乃地勢低窪之處,一個守著澮水,一個在汾水之上。

韓魏兩卿怕今日的趙氏便是明日的自己,所以當後來趙襄子的說客張夢談到來的時候,大家一拍即合,很快便形成了反智(伯)同盟。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反過來,對於智伯而言,作為一個政治家,在勝敗存亡的關鍵時刻如此口無遮攔,當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06智伯不智。

其實,即使在最後一刻,智伯也是本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

智伯的謀士郄疵,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物,當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面帶懼色地告別的時候,他不無擔憂地對智伯說道:

"韓、魏二家必反矣!"

智伯不信,問道:"子何以知之?"

郄疵回答道:"臣未察其言,已觀其色。主公與二家約,滅趙之日,三分其地,今趙城旦暮必破,二家無得地之喜,而有慮患之色,是以知其必反也。"

"我都不用聽他們說話,只需要觀察他們的神情就足夠了。主公您已經答應了將來三分趙氏地盤,可是他們非但沒有喜悅的表情,反倒滿面愁容,這不是要反還是作甚?"

遺憾的是,智伯非但沒有相信,反而在第二天把郄疵的話當面告訴了魏桓子和韓康子。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智伯舉起酒杯將飲之際,對魏桓子和韓康子兩人說道:

"瑤素負直性,能吐不能菇。昨有人言,二位將軍有中變之意,不知果否?"

我這個人向來心直口快,有事不能擱在心裡。昨天有人告訴我,二位要反,不知是真是假?

剛愎自用如此,即使彼時僥倖脫險,他日也必定重蹈覆轍。

07

對於智伯的失敗和滅亡,北宋司馬光在他所著《資治通鑑》中有過精闢的評論。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於才謂之君子,才勝於得謂之小人。…"

才是德的資本,德是才的統帥,德才兼備是聖人,才德雙失是愚人,德勝於才是君子,才勝於德是小人。

史載智伯其人,美髯高大,騎射兼通,才藝超群,善辯能文,強毅果決,與敵軍作戰,往往身先士卒作戰勇猛,卻不幸恰是那"才勝於德"的小人。

說起來魏桓子和韓康子兩個人,也不是什麼善良之輩,可是他們會裝孫子啊,戰前慫恿趙襄子出頭,戰中倒戈一擊,所以笑到了最後。

才華橫溢的智伯,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竟是一張臭嘴送自己歸西?

你還真別說,翻遍中國史書,取得最後勝利的,其實往往正是像韓魏這樣的偽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