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戊戌六君子會有個好下場嗎?

用戶65268786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戊戌變法真的成功了,戊戌六君子會有好下場嗎?

戊戌變法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

首先從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的性質入手。維新派又稱改良派,其實質上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改良派。正是資產階級的性質決定了他們必將改變封建統治,必將改變自然經濟。這從他們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中可見端倪。而取締封建統治並不意味著要消滅皇帝。相反,他們倡導皇帝的獨尊地位。他們需要依附光緒帝開展一系列的改革。在當時那種封建勢力還十分頑強的年代裡,他們不可能像後來的孫中山那樣去搞民主共和。

其次,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說,當時中國的封建勢力依舊根深蒂固,守舊派的勢力遠遠大於維新派的勢力。且中國的民眾也未受啟蒙,民眾更適應有皇帝的存在,就像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樣,雖是資產階級改革,但也只是推翻幕府統治,保留並加強天皇的權力。在維新派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中,都出現了光緒帝的身影,其政策的落實,也都需要光緒帝的認同與支持。此外,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貴族,即使能退一萬步,允許改革,放棄自身的多數既得利益,但也絕不可能做出交出皇權這一底線。

此外,經過西方半個世紀的經濟侵略,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開始解體,資本主義已經悄然發芽。洋務運動的開展,以張謇為首的實業家開展的實業救國運動等,極大的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市場的擴大,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開始發揮歷史作用。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亦即資產階級政治派別。故維新派必然的措施是發展資本主義,建立以君主立憲制為形式的資產階級政權。

然後,從維新派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角度來講。經濟上,維新派倡導發展商業,在各省成立商務局,促進商品流通,發展科技,獎勵發明創造,保護專利,允許民間辦工廠等。這都是發展市場經濟的舉措。政治上,維新派提倡廣開言路;精簡機構;任用新人;仿效康熙、乾隆時的舊制,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討論制度改革的機構(未能實行)。非但沒有提出取消皇帝制的理論,反而有肯定,鞏固的理念。另外,在文化上,廢八股,建新式學堂;社會風俗上破除迷信等等措施,都是在試圖改變封建制度,建立於資產階級政權相配套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和生活習俗。而只有完善這些與資本主義經濟相適應的一系列制度,才能滿足建立君主立憲制的需要。

最後,從當時整個世界背景的角度來探索。當時英國是世界上頭號大國,中國早期睜眼看世界的先進人士首先觀察的亦即英國。而且,作為最早侵略中國的國家,英國是諸強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德國是後起之秀,實力不斷增強,其在諸強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它是當時世界上唯一向英國霸主地位提出挑戰的國家。其對中國洋務運動的發展影響較大。而日本則通過明治維新,迅速成長為東方第一強國,躋身世界諸強之列。其通過甲午戰爭證明了自身強大的綜合國力,並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在這些國家中,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日本,均實行君主立憲制。可以說,當時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制度最好的政治模式。又由於當時美國還未真正捲入瓜分中國的行列中,對中國影響甚少,且美國當時只是諸強中很普通的一員,對世界的影響遠不及英法德,因此,民主共和制在中國的影響微乎其微。

綜上論述,我認為,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中國一定會走上君主立憲制的道路。但由於當時戊戌變法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維新派實力過於弱小,資產階級內在的軟弱性,依賴性,決定了戊戌變法必定會遭受失敗。



中國長史


戊戌六君子指的分別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為啥稱他們為六君子呢?因為在戊戌變法失敗的時候,他們沒撒丫子跑路,而是甘心上了斷頭臺。

說實話,這六個人在戊戌變法中,對光緒皇帝的影響,真的沒有康有為那麼大。不過康有為多聰明啊,帶著一兜票子提前跑路了,連自己的弟弟康廣仁都沒通知到位。

戊戌變法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清朝後期最後一場自救的失敗。那麼如果當時戊戌變法真的成功了,戊戌六君子會有好下場嗎?

按照譚嗣同這一類人的性格,也不會有好下場。

自古變法之人,基本上沒什麼好下場。比如說給秦國變法的商鞅,後來被秦惠文王車裂。宋朝變法的王安石,被手下人出賣,罷免相位。

明朝一條鞭法改革的張居正,死後被萬曆皇帝抄家。清朝士紳一體化改革的雍正皇帝,成為了當世文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1. 為什麼變法沒什麼好下場呢?因為變法就是得罪人。說到實質之處,變法就是給大多數人尋求一定的公平,剝奪少部分特權者所擁有的特權。
  2. 因為整個國家的進步,所依靠的永遠都是廣大百姓,而不是那一小撮好吃懶做的貴族。可惜貴族們在高層,他們完全會直接影響到清朝政局。
  3. 為此變法一定會受到這幫人的阻撓,戊戌變法一旦成功,這幫人的利益將會受到嚴重的打擊。甚至連光緒皇帝本人都會受到君主立憲的掣肘。

光緒只是皇帝中的一個,他不能代表後世皇帝們表態,所以這幫貴族們覺得攻擊變法,不僅僅是在維護自己家族的權力,也是在維護皇族們的權力,因此他們才會有十足的底氣。

譚嗣同這幫人性格強硬,不懂得變通,所以在變法成功以後,與這幫貴族打交道的時候,肯定會發生各種矛盾。

上雖親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變法圖強,用有為言,三月維新,中外震仰。唯新進驟起,機事不密,遂致害成。時傳將以兵圍頤和園劫太后,人心惶惑。上硃諭銳等籌議調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語,語具銳傳。於是太后復垂簾,盡罷新政。---《清史稿》

一旦光緒皇帝失去權力,即使戊戌變法得到認可,那麼誰也保不住譚嗣同這幫人。比如說光緒死了以後,接班人上臺,他會不會像秦惠文王對待商鞅那樣對待譚嗣同呢?

我覺得可能性非常大,畢竟變法大成以後,譚嗣同這幫人手握大權,肯定是權傾朝野的那種人,勢必會遭到君主和貴族集團的集體炮轟。

康有為是個務實派,變法只是他上位的途徑之一罷了。

相比較而言,康有為的性格就非常有務實派的特點了。他看問題看到了本質,光緒皇帝哪裡是想要變法?他是想要通過變法掌握實權。

  1. 抓住皇帝的這個想法以後,事情就好辦多了。康有為一味地向光緒皇帝傳輸變法的好處,使得光緒對此深信不疑,認為這是從慈禧那裡奪權的好辦法。
  2. 至於對戊戌六君子,康有為只是覺得他們就是槍桿子,在變法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槍桿子,才能夠實施變法。而這六個人也是有目的的,有些真的為了富國強兵,抓住他們的目的性,操控起來就更方便了。
  3. 等到變法失敗以後,康有為想都沒想,提前就跑路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早就分析過這個問題,變法有成功就會有失敗,關鍵是自己的目的。

他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變法上位,如果走正常的通道,非得二三十年,還不一定混的上去。可是變法就不同了,康有為可以一下子從新科進士,變成朝中重臣,這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

變法失敗以後,康有為自稱自己有光緒皇帝的衣帶詔,跑到日本和東南亞各種募捐,搞了不少錢不說,他還害了光緒皇帝。

時傳上已幽廢,且被弒,有為草遺言,誓以身殉,將蹈海。英人告以訛傳,有為始脫走,亡命日本,流轉南洋,遍遊歐、美各國。所至以尊皇保國相號召,設會辦報,集貲謀再舉,屢遇艱險不少阻。嘗結富有會,起事江漢,皆為官兵破獲,誅其黨。---《清史稿》

康有為在海外各種鼓吹光緒和慈禧勢不兩立的局面,而且講述了很多慈禧的惡毒罪行,並且鼓動各地軍閥造反,這種行為讓慈禧非常不安。

即使光緒和慈禧的關係並沒有那麼針鋒相對,在康有為的影響下,慈禧也是不可能再讓光緒皇帝掌權了。如果變法成功了,康有為將會是最大的贏家,因為他會從工部主事一下子成為了軍機大臣,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戊戌變法成功的前提是,光緒皇帝得硬起來。

戊戌變法最大的障礙,其實不是慈禧太后和清朝貴族們的阻撓,而是光緒皇帝自身的問題,因為他不夠硬,所以做事情總是軟趴趴的。

他喊慈禧叫親爸爸,有這麼稱呼老太后的嗎?這簡直就是跪舔到了極點。當然了有人說光緒皇帝這是無可奈何,畢竟不是親生的,這麼喊一下,或許會變成親生的。

以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褫職逮捕。有為先走免,逮其弟廣仁及楊銳等下獄,並處斬。復以有為大逆不道,構煽陰謀,頒硃諭宣示,並籍其家,懸賞購捕。有為已星夜出都航海南下,英國兵艦迎至吳淞。---《清史稿》

慈禧看他比較乖,就放權給他去管理朝政,可是這個時候他卻沒有想著掌握兵權,而是一味地尋求變法。

沒有兵權,就沒有實權,沒有實權,你還變個毛線的法呢?所以說光緒皇帝根本分不清主次關係,做事情瞻前顧後,不夠果斷,這才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到了最後關頭,光緒皇帝忽然想到了掌握兵權,就直接籠絡上了袁世凱。可是這個時候哪裡還來得及呢?你剛對人家好,人家就要為你賣命嗎?顯然是太天真了。

這就好比,平時上課不聽講,課後作業不想完成,臨到考試的時候,這才把所有知識點拿出來背,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辦法,實在是無奈之舉了。

總結:戊戌六君子,死的浪費了。

這場變法註定已經是失敗了,可是這六個人沒有想著給自己留條後路。甚至譚嗣同在得知消息以後,居然不想著逃跑,而是留下來等死。

這種行為是非常愚蠢的,用一兩個人的鮮血,怎麼可能喚醒整個國家的民眾?你很重要嗎?就算你重要,你的思想沒有傳播出去也沒有任何作用。

所以活下來,絕對比這麼去死,要有作用的多。他們都是飽學之士,都是有見識的人,如果保存下來,將來依舊還是國之棟樑。


江湖小曉生


不會有好下場。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上位者殺功臣的例子。如果變法成功,那麼新的當權者為了平復安撫朝廷的反對派,一定會找替死鬼。而六君子無權無勢且是反對派恨之入骨的人物,恰好是做替死鬼的好人選。就算當權者不對六君子怎樣,反對派也會想方設法陷害他們的。

其實就算變法成功了,沒過多久清朝還會是一樣的,每個朝代皆是如此。

而且可以肯定的說是不流血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