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哭闹

相传在远古,人类诞生之初便有了自己的语言,那时候人们彼此之间交流都是“咿咿呀呀~”语言很单一,就像家里的小猫一样交流只用“喵~喵~喵”语言单一易懂”,随着岁月的变更,人类开始使用文字,从“象形文”到“甲骨文”到今天我们常用的文字,虽然文字丰富多彩,但是却限定了人类的语言思维。比如“吃”,表示“吃”的文字有很多,除了这些正常的语言文字表达,还有没有其他表达方式?

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哭闹

答案是肯定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超越远古、太古来自人类诞生之初就有的语言。这种语言来自于婴儿,由于文字的发展,让语言表达形成了固定模式,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够读懂宝宝的语言,请继续往下看,教你如何读懂宝宝的“语言”。

宝宝来到这个陌生世界,最先使用的语言就是那超越远古、太古的人类初始语言。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哇~哇~哇~”的哭嘛。

事实上他就是在“哇~哇~哇~”,但这并不是宝宝在哭。哭的意思是: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但是这时的宝宝根本不会有这些情绪。他们只是在用那晦涩难懂的语言在说着什么,也许在说“哈哈哈!本小姐终于出来了!”也许在说“这世界,我来了!颤抖吧!臣服吧!”

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哭闹

宝宝刚出生,哭是无条件反射,是让肺正常运作起来。胎儿在羊水里是不会呼吸的,所需要的氧气是通过胎盘从妈妈身体获得,这个时候宝宝的肺是闭合的,肺部动脉血管中没有血液通过。宝宝出生通过产道时,肺被压缩后迅速扩张,血液开始通过肺动脉,宝宝就需要哭出来开始用肺呼吸。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的初始语言变得越来越丰富。

0~28 天的新生儿——哭声无差异

Shermen 曾经对新生儿的哭叫声进行了一个追踪研究。

把新生儿分成四组:用针刺第一组新生儿;将第二组新生儿手脚束缚起来;让第三组新生儿们处于一个饥饿状态;把第四组新生儿抱到一定高度,然后让迅速下降。

从中来记录四组新生儿的哭声,让后让成年人来听新生儿的这些哭声,结果表明,四组新生儿的哭声、音调没有明显差异基本相似。

研究说明,新生儿在一个月内他们所有问题的表达方式都是一样的,比如饿了、困了、无聊等等都是“哇哇哇”

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哭闹

1 个月后宝宝哭闹声开始变得有意义

宝宝出生1 个月之后,哭声开始慢慢变化,不同的情况,宝宝哭泣声音不一样,比如发音部位、音调、声音持续性等出现不一样的表现。但是这时候宝宝的哭泣声还不容易分辩,比较模糊,妈妈需要仔细观察,借助外在线索来分辩宝宝哭泣的意思。

比如宝宝2小时吃一次奶,可能宝宝一个小时左右就饿了,然后开始哭,好像在说“我饿了”,吃饱了后妈妈开始跟宝宝互动说话,宝宝哭了这时候他可能在说“吃饱了,睡觉才最舒服,妈妈不要说话吵到宝宝了。”宝宝睡醒了哭闹,喂奶不吃可能是醒了无聊在跟妈妈说“啊!好无聊啊!妈妈陪我玩游戏吧。”

出生一个月内,宝宝的哭闹声基本无差别,宝宝哭闹时妈妈要多观察,在排除宝宝生病的情况下,进行安慰。

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哭闹

出生 5 周后,宝宝可以用哭声与妈妈开始互动,哭闹声也变得多样化,有时候还会发出一些非哭闹的声音。比如吃完奶后,宝宝开始发出满足的“哼哼”声,有时候自娱自乐时还会发出“嗯呢嗯呢”的声音,非常可爱。

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

宝宝会通过发出一些声音来和妈妈互动,通过发出的不同声音来表达宝宝不同的需求。妈妈只要理解了宝宝不同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就学会了宝宝的初始语言,这样就可以和宝宝顺利交流了。

豆豆刚出生,在她饿了、渴了的时候,会“哇哇哇”大哭,小易完全不知道豆豆在“说”什么,第一时间就是去哄豆豆,然后心想是不是饿了?于是小易开始边哄豆豆,边给豆豆哺乳。

豆豆停止了哭泣,开始大口大口吃起了母乳,于是小易知道了豆豆是在用这种哭的方式告诉她,豆豆饿了;同时豆豆也本能的知道原来饿了,用这种“哇哇哇”大哭的方式后妈妈就会给他哺乳。一来二去如此反复,这个语言就很明确了,饿了这样哭就能得到食物。

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哭闹

有一天,豆豆吃了奶后在床上,“咿咿呀呀”自言自语说了几句,小易过去跟豆豆说话,玩躲猫猫,豆豆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几次后,豆豆醒着无聊了就会“咿咿呀呀”的跟妈妈一起说话玩游戏。如果没有人理她,她就会会哭闹“妈妈我好无聊”。

就这样,宝宝知道了哭闹代表着什么意思,用不同的哭闹声音来表达自己不同的需要,妈妈通过与宝宝之间的互动,也不再手忙脚乱,于是宝宝的初始语言就在妈妈和宝宝一起互动之中慢慢地读懂了。

教你读懂宝宝的“语言”,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哭闹

最后为了更深入的去了解学习宝宝的初始语言你可以这样:

· 时刻关注宝宝动态

· 宝宝哭闹时要冷静

· 给宝宝积极温柔的回应

· 与宝宝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