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之贫血——红细胞或血色素减少

成年人血液中各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经过分裂、分化、成熟等一系列过程,分别形成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等血细胞,其中红细胞在血液中数量最多。

一般用1L血液中红细胞的个数来表示红细胞的数量。其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为(4.5~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可以与氧(O2)和二氧化碳(CO2)结合,从而将O2运输到全身组织,然后将产生的代谢产物CO2通过肺排出。其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正常人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不仅有性别差异,还可因年龄、生活环境、身体状态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儿童低于成年人,但新生儿高于成年人。(新生儿,红细胞数:(6.0~7.0)X10*12/L,1,70~200g/L)。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可认为增多。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

相对性增多:由于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血容量相对增加。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液体丢失太多,而摄入不足,导致血浆容量减少。

血常规之贫血——红细胞或血色素减少

血红蛋白增多

绝对性增多: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增多见于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增高,可高达(7~10)X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需进行红细胞单采治疗。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部分患者可转变为白血病。

继发性增多主要是由于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血氧饱和度减低导致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可见于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发绀型先心病等。也可见于某些肿瘤或者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以及多囊肾等。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较成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以及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大出血等。

三、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液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进而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出现疲乏、困倦和活动耐力减退等症状,以及皮肤、睑结膜、甲床苍白、口唇发绀等体征。其参考值以海平面地区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90g/L,中度60~90g/L,重度30~59g/L,极重度

<30g/L。

血常规之贫血——红细胞或血色素减少

轻度贫血

常见的贫血性疾病:

缺铁性贫血:又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血常规上表现:除了血红蛋白降低,还有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

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为叶酸或者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血常规上表现:除了血红蛋白降低,还有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32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6%。主要见于进食新鲜蔬菜、肉类较少的地区。治疗以补充叶酸(口服,5~10mg,3次/日)或维生素B12(肌注,500ug,2次/周,或口服,500ug,1次/日)为主,直至血象恢复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血常规上表现:除了血红蛋白降低,还有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05>血常规之贫血——红细胞或血色素减少

重度贫血

溶血性贫血:溶血是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其常见原因有:1.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等;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3.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如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等;4.血红素异常:如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铅中毒等;5.免疫性疾病: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等;6.血管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等。

血常规作为一项抽血必查的项目,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合并有感染或者血液系统疾病(血常规之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而且有助于贫血程度及贫血原因的诊断,也是决定是否输血的客观指标(输血适应症及并发症简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