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臺歸零,5年清退五千家,帶頭大哥陸金所華麗轉身

11月27日,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在《財經》年會上表示,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到今年11月中旬已經完全歸零。

回望對網貸平臺正式進行監管的這五年,整個網貸行業都進行了大洗牌。大部分的企業已經隨著大浪東去,而能生存的適者都是極早看清了歷史潮汐而選擇轉變的人。

P2P平臺歸零,5年清退五千家,帶頭大哥陸金所華麗轉身

P2P網貸機構歸零

劉福壽在年會上表示,目前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其規模較歷史峰值壓降約20萬億元,不良資產處置大步推進,從2017年初到今年9月末,銀行業處置的不良資產超過之前八年的總和。

但是最重要的成果莫過於,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逐漸壓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另外,大中型企業債務風險有序化解,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初步得到控制。

從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來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已經達到了315.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商業銀行的不良率為1.96%,季度環比上行0.02個百分點。

同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179.8%,資本充足率為14.41%,總體上保持平穩;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了22.4萬億,比年初增長了9.1%。

回望監管這一路

早在今年8月,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曾表示,到今年6月底只有29家網貸平臺在運營,從最多時的五千到六千家在逐步清退,目前剩餘的網貸平臺實際上交投也不活躍。

而現在網貸平臺已全部清零,這對於我國的金融監管而言無疑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回望網貸平臺的整個監管過程,一路走來實屬不易。

在2014年到2016年,P2P平臺的風險大爆發,借貸平臺的迅速擴張導致了行業的風險呈指數級增長,部分平臺由於風控能力和經營能力的薄弱,出現資金鍊斷裂、法人跑路等爆雷現象。於是在2015年12月,中國政府發佈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拉開了P2P借貸行業的監管序幕。

此後網貸行業的業務活動空間進一步收縮,業內開始真正的大洗牌時期。2016年8月24日,國家正式出臺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管理辦法》,對包括備案登記、銀行存管、信息披露和借款上限等方面都做了硬性的規定。

隨著合規成本的提高,以及業務範圍的收縮,大多數網貸平臺主動停業,或被迫退出市場競爭,乃至走投無路、跑路的平臺也有。

適者轉型生存

在整個網貸平臺清退的過程中,除了主動離場或者被動離場的平臺,也有大量的網貸平臺在向信息中介平臺轉變,為銀行、保險、基金、信託等資管產品轉變,而今年赴美上市的陸金所則是一個成功轉身的典型。

從網貸平臺起家的陸金所,曾幾何時也是“P2P一哥”。但是在2016年,陸金所從平安集團收購了零售信貸便利業務,在2017 年開始,陸金所開始逐漸尋求輕資本的商業模式轉變,進行零售信貸業務經營。而背靠著平安銀行,2019年8月,陸金所停止在P2P平臺上使用個人投資者作為資金來源後,順利過渡到從銀行和信託計劃渠道獲得所有第三方資金。

近3年,一直在進行多元化的業務發展的陸金所,發展了包括基金、證券、保險等綜合業務,P2P業務則一直縮小,直至成功衝擊紐交所IPO。

當然,像是一位曾經的P2P從業者調侃那樣,“陸金所是‘高富帥’,有更多的轉型選擇和退路,沒必要耗在P2P這個泥坑裡。”但是更多的網貸小平臺,如今卻早已不見蹤跡。

值得慶幸的是,今時今日的P2P平臺已清零,而你我共同見證了中國金融監管的歷史一幕。

資料參考:《財經》、中國基金報、陸金所官網、搜狐財經

作者:南都全媒體 助理研究員麥妙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