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崇禎皇帝最倚重的國之棟樑、近來史學界頗具爭議的文人武將--洪承疇,在松錦會戰中慘敗,被包圍在松山半年之久,13萬精兵強只殘餘1萬人。彈盡糧絕,外加內奸作梗,他被捕時仍立而不跪,破口大罵。將洪承疇最終的投降置於歷史的維度來解讀,一定有著諸多因素,但一個鐵骨錚錚、視死如歸的漢人,僵持良久後被皇太極親自勸降,與皇太極在其被捕過程中禮遇有加,無論言語行為,還是精神肉體,都不曾對洪承疇施虐,有著直接的必然關係。

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兩軍交戰如此,我們日常人際交往亦然。我們是不是會在情緒不好時催促同事交齊早該完成的文件,抱怨愛人不陪自己一起加班而先回家,覺得父母愈加瑣碎嘮叨,催促孩子提前入睡......這些日常的小事兒,都可以定義為人際交往中的“虐待”,而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何時開始學會虐待身邊人的呢?難道我們的性情天生如此?

英國作家奧利佛.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明確回覆了我們的困惑,絕非天生如此,但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這本書通過大量實例和數據,從身體狀況、言談舉止、性格心理等多方面講述了後天養育對我們長達一生的影響,尤為可貴的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已經產生的消極影響

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奧利佛.詹姆斯是英國國立家庭育兒協會和家庭計劃慈善機構的董事,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以自己的多重身份--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者、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探析成長環境對人一生的深遠影響及應對對策。還著有《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等心理書籍。

01 承認自己曾受到的虐待

世界著名人道主義者、搖滾歌手鮑勃.蓋爾多的妻子因為海洛因吸食過量而死於家中;無獨有偶,14年後,其女兒同因海洛因吸食過量死於家中。

女兒在見證並全程參與了母親離異而自己在父母之間輾轉、繼父自殺而母親隨之愈加吸毒酗酒、哀求母親允許自己和父親一起生活而遭遇暴力、母親三次自殺和濫交、母親精神崩潰等一些列虐待後,為了討母親歡心,女兒極力模仿母親的言行,甚至女兒死前在社交網站上更新的最後一條狀態還是與母親的合影。

“巧合”的是,母親在幼時同樣遭遇自己父親的虐待,女兒再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同樣對其實施虐待。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母女二人都不相信這些虐待曾在自己身上發生過。

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圖為鮑勃.蓋爾多和妻子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在與成長環境中的家人相處時遭遇精神虐待後,卻不想,甚至不能面對和接受,總覺得是一種錯覺,在期待它自行消失未果後會極力試圖緩解,但一旦主動緩解失敗,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責備和苛求自己,緩解過程中所付出的主動和積極性越強,失敗時自責越深

我們在正視和接受自己所遭遇虐待的同時,要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與家人的相似之處,辨別到底是家人的言傳身教,還是與家人身份認同的結果,進而跳出家人的親情關係維度,從一種獨立客觀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源於家人的虐待,跳出基因和遺傳的歸咎,正解自己的情緒和不良為人處事方式。

不僅親情,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幾乎都存在虐待的影子。在自己感到憤怒和悲傷的時候,故意激發他人激動和氣憤的情緒,最常見的是路怒一族,因為自己情緒不良而在路上飆車,哪怕對方只是皺一下眉頭,也要睚眥必報,即使不能替代自己的壞情緒,但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一絲放鬆,使自己的消極情緒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脫。

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我們在告誡警醒自己不在任何情形下從情緒上虐待別人的同時,還要深刻認識到,自己在遭遇不良反饋的同時也會被動受虐,理解和接受這個層面中的人性,是與自己曾受到的虐待和解的基礎。

02 與自己曾受到的虐待和解

我們大多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虐待,虐待的不同形式、發生的不同時間,都會對我們造成可深可遠、可長可短的影響,可能形成我們獨特的怪癖。

據統計,遭遇虐待時的年紀越小,受到的傷害就會越深,因為孩子甚至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就被剝奪了判斷的機會和權利,長期積蓄,最終只能以消極方式釋放。

美國前總統威廉.傑斐遜.克林頓,生父在其出生前三個月過世,繼父是一個酒鬼加賭徒,經常虐待克林頓和母親,在暴力家庭中成長的童年背景,一定程度上成為克林頓成年後與希拉里婚姻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幸,他願意與自己童年的既往受虐事實和解,希拉里也願意和他一起接受心理和婚姻諮詢,繼續譜寫他們共同的人生。

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圖為克林頓與妻子希拉里

童年的、既往的受虐,無法改變,與其積蓄到一定程度以消極方式釋放,不如與其和解,把其作為自身經歷的一部分。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不糾結不厭倦不鬱結。

我們時常用“聽話”來肯定一個孩子,但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聽話”並不一定是褒義詞。

一個“小惡魔”,看似不懂事,但敢於表達自我,敢於發脾氣,敢於與不開心抗爭,即使遭遇虐待也可以不深受其影響,在保留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的同時,不卑不亢成長於大環境之中,甚至還有些小任性,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反之,一個“小天才”,或者一個乖乖懂事的孩子,雖然深得長輩的喜歡,甚至在某一領域卓而不群,但其在幼兒天性中種下的被迫自控和強制督促,在未來的成長年輪中總會有一個代償性的發洩點,縱其一生,也未必一定是件幸事

03 改變曾受到的虐待對我們的影響

東帝汶大屠殺中的一個倖存者收藏了大量大屠殺書籍和影像資料,她在做了母親後,在5個子女很小時就經常給她們講述這些書籍,給她們看這些影像。因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她很容易大發脾氣,甚至夢遊叫醒孩子們,和子女們說話時就像自己被扔在集中營一樣。結果,5個子女中除了有1個因為父親的偏愛得以保持精神健康,其他4個長大後都患有神經衰弱,極其痛苦。

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對於自己童年所經歷的傷痛,我們在逐步修復的同時,要嘗試理解創傷的代際本質,理解父母遭遇的特殊時代和事件。最重要的是,要確定自己的行為標準和道德底線,不重蹈覆轍,不將其言行模式傳遞給身邊人,尤其是下一代。

我們對於自己的不同角色,也應該建立並堅持一種不施虐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底線。

為人父母,小到和孩子不嘮叨,語氣平和且每件事情只說一次,讓孩子願意把他喜歡的小女生講給你聽;大到把利害和孩子講清楚後,在其可以理智支配自己行為的基礎上,

不再以“為你好”為由而百般強制,讓孩子願意主動和你說不喜歡你曾經的選擇的原因。

在職場中,小到不把自己親疏遠近夾雜於工作之中,溫良冷靜,擺脫“我很好,而你不是”的言行模式,提醒自己客觀公正,儘量不受傷不失望;大到和同事的相處奉行尊重至上,不期待建立過深的凌駕於工作之外的關係,揮揮手,下班不帶走一片雲彩,明天上班重新開始新的一天。

愛情裡,小到兩情相悅,久看不厭;大到和愛人相愛並保持獨立個體,不在情感上勒索,不在婚姻的殿堂裡圍困,讓雙方可以開誠佈公地討論如果我不喜歡你的媽媽應該怎麼辦。

一段兒禮遇引發的投降:良好的關係,從不虐待對方開始

無論是親疏遠近、愛恨情仇,還是君子之交、相敬如賓,人際關係中的最高禮遇是保持自己不向對方施虐。奧利佛.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一書告訴我們,要從後天養育中找到曾遭遇的虐待,接受、和解並作出改變,從而經營好屬於自己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