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崇祯皇帝最倚重的国之栋梁、近来史学界颇具争议的文人武将--洪承畴,在松锦会战中惨败,被包围在松山半年之久,13万精兵强只残余1万人。弹尽粮绝,外加内奸作梗,他被捕时仍立而不跪,破口大骂。将洪承畴最终的投降置于历史的维度来解读,一定有着诸多因素,但一个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汉人,僵持良久后被皇太极亲自劝降,与皇太极在其被捕过程中礼遇有加,无论言语行为,还是精神肉体,都不曾对洪承畴施虐,有着直接的必然关系。

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两军交战如此,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亦然。我们是不是会在情绪不好时催促同事交齐早该完成的文件,抱怨爱人不陪自己一起加班而先回家,觉得父母愈加琐碎唠叨,催促孩子提前入睡......这些日常的小事儿,都可以定义为人际交往中的“虐待”,而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何时开始学会虐待身边人的呢?难道我们的性情天生如此?

英国作家奥利佛.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明确回复了我们的困惑,绝非天生如此,但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这本书通过大量实例和数据,从身体状况、言谈举止、性格心理等多方面讲述了后天养育对我们长达一生的影响,尤为可贵的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已经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奥利佛.詹姆斯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以自己的多重身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者、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探析成长环境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及应对对策。还著有《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和《沙发上的不列颠》等心理书籍。

01 承认自己曾受到的虐待

世界著名人道主义者、摇滚歌手鲍勃.盖尔多的妻子因为海洛因吸食过量而死于家中;无独有偶,14年后,其女儿同因海洛因吸食过量死于家中。

女儿在见证并全程参与了母亲离异而自己在父母之间辗转、继父自杀而母亲随之愈加吸毒酗酒、哀求母亲允许自己和父亲一起生活而遭遇暴力、母亲三次自杀和滥交、母亲精神崩溃等一些列虐待后,为了讨母亲欢心,女儿极力模仿母亲的言行,甚至女儿死前在社交网站上更新的最后一条状态还是与母亲的合影。

“巧合”的是,母亲在幼时同样遭遇自己父亲的虐待,女儿再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同样对其实施虐待。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母女二人都不相信这些虐待曾在自己身上发生过。

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图为鲍勃.盖尔多和妻子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与成长环境中的家人相处时遭遇精神虐待后,却不想,甚至不能面对和接受,总觉得是一种错觉,在期待它自行消失未果后会极力试图缓解,但一旦主动缓解失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责备和苛求自己,缓解过程中所付出的主动和积极性越强,失败时自责越深

我们在正视和接受自己所遭遇虐待的同时,要进一步反思自己的与家人的相似之处,辨别到底是家人的言传身教,还是与家人身份认同的结果,进而跳出家人的亲情关系维度,从一种独立客观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源于家人的虐待,跳出基因和遗传的归咎,正解自己的情绪和不良为人处事方式。

不仅亲情,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几乎都存在虐待的影子。在自己感到愤怒和悲伤的时候,故意激发他人激动和气愤的情绪,最常见的是路怒一族,因为自己情绪不良而在路上飙车,哪怕对方只是皱一下眉头,也要睚眦必报,即使不能替代自己的坏情绪,但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一丝放松,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脱。

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我们在告诫警醒自己不在任何情形下从情绪上虐待别人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在遭遇不良反馈的同时也会被动受虐,理解和接受这个层面中的人性,是与自己曾受到的虐待和解的基础。

02 与自己曾受到的虐待和解

我们大多经历过某种程度上的虐待,虐待的不同形式、发生的不同时间,都会对我们造成可深可远、可长可短的影响,可能形成我们独特的怪癖。

据统计,遭遇虐待时的年纪越小,受到的伤害就会越深,因为孩子甚至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就被剥夺了判断的机会和权利,长期积蓄,最终只能以消极方式释放。

美国前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生父在其出生前三个月过世,继父是一个酒鬼加赌徒,经常虐待克林顿和母亲,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童年背景,一定程度上成为克林顿成年后与希拉里婚姻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幸,他愿意与自己童年的既往受虐事实和解,希拉里也愿意和他一起接受心理和婚姻咨询,继续谱写他们共同的人生。

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图为克林顿与妻子希拉里

童年的、既往的受虐,无法改变,与其积蓄到一定程度以消极方式释放,不如与其和解,把其作为自身经历的一部分。所谓成长,其实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不纠结不厌倦不郁结。

我们时常用“听话”来肯定一个孩子,但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听话”并不一定是褒义词。

一个“小恶魔”,看似不懂事,但敢于表达自我,敢于发脾气,敢于与不开心抗争,即使遭遇虐待也可以不深受其影响,在保留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的同时,不卑不亢成长于大环境之中,甚至还有些小任性,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反之,一个“小天才”,或者一个乖乖懂事的孩子,虽然深得长辈的喜欢,甚至在某一领域卓而不群,但其在幼儿天性中种下的被迫自控和强制督促,在未来的成长年轮中总会有一个代偿性的发泄点,纵其一生,也未必一定是件幸事

03 改变曾受到的虐待对我们的影响

东帝汶大屠杀中的一个幸存者收藏了大量大屠杀书籍和影像资料,她在做了母亲后,在5个子女很小时就经常给她们讲述这些书籍,给她们看这些影像。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她很容易大发脾气,甚至梦游叫醒孩子们,和子女们说话时就像自己被扔在集中营一样。结果,5个子女中除了有1个因为父亲的偏爱得以保持精神健康,其他4个长大后都患有神经衰弱,极其痛苦。

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对于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伤痛,我们在逐步修复的同时,要尝试理解创伤的代际本质,理解父母遭遇的特殊时代和事件。最重要的是,要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不重蹈覆辙,不将其言行模式传递给身边人,尤其是下一代。

我们对于自己的不同角色,也应该建立并坚持一种不施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

为人父母,小到和孩子不唠叨,语气平和且每件事情只说一次,让孩子愿意把他喜欢的小女生讲给你听;大到把利害和孩子讲清楚后,在其可以理智支配自己行为的基础上,

不再以“为你好”为由而百般强制,让孩子愿意主动和你说不喜欢你曾经的选择的原因。

在职场中,小到不把自己亲疏远近夹杂于工作之中,温良冷静,摆脱“我很好,而你不是”的言行模式,提醒自己客观公正,尽量不受伤不失望;大到和同事的相处奉行尊重至上,不期待建立过深的凌驾于工作之外的关系,挥挥手,下班不带走一片云彩,明天上班重新开始新的一天。

爱情里,小到两情相悦,久看不厌;大到和爱人相爱并保持独立个体,不在情感上勒索,不在婚姻的殿堂里围困,让双方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如果我不喜欢你的妈妈应该怎么办。

一段儿礼遇引发的投降:良好的关系,从不虐待对方开始

无论是亲疏远近、爱恨情仇,还是君子之交、相敬如宾,人际关系中的最高礼遇是保持自己不向对方施虐。奥利佛.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告诉我们,要从后天养育中找到曾遭遇的虐待,接受、和解并作出改变,从而经营好属于自己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