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说说印度。

印度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截止6.19号为止,印度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英国,位列第四,大有赶超之势。不知道巧合还是,2019年印度GDP正好也在英国之上,位列第五。


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系之一,以及近些年来的表现,尤其最近这些天和周边国家,巴基斯坦、尼泊尔,也包括中国边境摩擦,显然三哥飘了。

要一个围殴其他三个国家。


简单说一下印度的历史,印度人民是怎样一群人,为什么包括阅兵在内如此严肃的场合,也表现的极为魔幻,笑料百出,也就能理解当下迷惑行为了。


一切就要从古印度开始说起。

当时印度版图大概是这样的。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表面上都是印度人,实际上严格划分下来,民族也是多种多样,毕竟四千年的历史,基本都是一直被外族入侵之下壮大的...


印度三面临印度洋,北边有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讲道德,这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怎么会被频频入侵,甚至一度沦为殖民地,几乎断了传承?重点来了,画圈的地方要考。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的交汇处,居然有个缺口,这个缺口叫开博尔山口,正对西方...好好的一个世外桃源,居然漏风,这就很尴尬了。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印度有两条著名的大河,印度河和恒河,河流一般是文明的发源地。最早的印度,有一批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住在印度河附近的,慢慢诞生了哈拉帕文明。


一个文明的发展和辉煌和人是一样的,会从弱小到强壮到衰老,哈帕拉文明不知道怎么的不景气了,好巧不巧,西边过来一群人,穿过开博尔山口,征服了达罗毗荼人,西边那些人是谁呢?是雅利安人。后来雅利安人慢慢扩张到了恒河区域,称霸了古印度北方,只是雅利安人虽然是统治者,可是人少啊,怕管不住达罗毗荼人,所以就分成了几个阶层,工作生活严禁跨界,种姓制度就这么开始演变了。


再完美的制度都有不公平,何况这不公平的制度?

于是又诞生了佛教和耆那教,宗教文明也开始演变。雅利安人占据了北方,达罗毗荼人逃到了南方,北方白人多,南方黑人多。


古印度还没能大一统呢,开博尔山口又来了一波人,波斯。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而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


波斯帝国太强大,以至于忘乎所以,手伸的太长,全面扩张,结果先被斯巴达三百勇士干懵逼,然后又碰到了希腊如日中天的亚历山大。


希腊在亚历山大带领下,不但打败了强大的波斯,顺便也来到了印度,此时被波斯干翻的印度就是嗷嗷待杀的肥羊啊。


这时候,印度真是国运来了,希腊人打仗太久了,一些人不干了。


印度这只嗷嗷待杀的肥羊给大瘸了后,亚历山大带着希腊人撤了,留下小弟守在印度,巧不巧,亚历山大衣锦还乡路上,得病死了。


这时候有个叫旃(zhan)陀罗笈多年轻人率领同胞起义,把希腊人赶了出去,后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叫孔雀王朝。


旃(zhan)陀罗笈多老家有个国家,叫摩揭陀,在恒河边上,建立孔雀王朝的是大名鼎鼎的阿育王,创始人旃(zhan)陀罗笈多年轻的孙子。


看看,王朝霸权,也非一日之功。


阿育王打仗很厉害的,建立了当时最大的王朝,后来不知道遇到了什么,洗心革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佛教就是在他的推广下,把释迦牟尼的舍利子,送往世界各地。


孔雀王朝版图不小,不过最南边,还是没打下来,有一堆小国。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任何强大的王朝,都逃不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定律。


孔雀王朝最后也四分五裂了。


开博尔山口来了一波又一波人,都对这块肥沃的土地很垂涎,只不过垂涎的人多了,都挤在开博尔山口那块干架,短时间谁也没法深入。


这时候有个值得一提的国家,匈奴。把大月氏赶到了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一起削匈奴,没想到大月氏只想一心搞经济,后来更是举国搬迁,溜之大吉,跑到印度边上,占了印度很大一块领地,后来日子好了,改名贵霜。跟大汉帝国、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并称欧亚四大帝国,韬光养晦之后,多牛?


两百年后,贵霜也是尘归尘,土归土,分崩离析了。


这时旃陀罗笈多老家摩揭陀时来运转,旃陀罗笈多一世出世,后来建立了笈多帝国。


笈多帝国不行了之后,又有了个戒日王帝国。


这会儿,唐三藏跋涉千里,从大唐来到了印度。


唐代鼎盛无比,戒日王和唐太宗成了好友,互通有无。


后来唐太宗派王玄策去了印度,搞好关系嘛,要多走动,没成想,戒日王死了,王玄策被关押,二十八位兄弟战死。


王玄策想方设法逃脱,跑到了吐蕃,向赞干布还有泥婆罗的国王借兵,凭大唐的关系,搞到了共计八千军马,经过三天的鏖战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落水淹死的上万人,一举拿下了茶镈和罗城两城。阿罗那顺跑以后还聚集兵马负隅顽抗,结果被擒,押回了大唐。


戒日王时代很短暂。


阿拉伯诞生了强大的伊斯兰教。


其实阿拉伯距离印度比较远,平时没啥冲突。


好巧不巧,突厥被大唐赶到了中亚去了。可能打仗打的有了心理阴影,突厥信了伊斯兰教,跟着阿拉伯人混,顺便在印度碰碰运气,打下一片江山。


他们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非我教人,其心必异,所以也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佛家在印度没了,印度教苟延残喘。


强悍的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


没想到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在突厥这吃瘪,战败了。


蒙古大军游走欧亚大陆之际,遇到了两个反抗家伙,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中亚的帖木儿。


朱元璋,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大家都熟,没看过的其实也挺熟。


帖木儿不咋地,但是有个后人,叫巴伯尔。


也学着突厥来印度碰运气,结果同样的,占了一大部分地,建立了强大的王朝莫卧儿帝国,差不多和封建王朝回光返照的清朝同期。


巴伯尔孙子叫阿克巴,身为穆斯林,却十分包容其他宗教,阿克巴有个孙子叫沙贾汗,沙贾汗很爱他一个年轻的老婆,只不过老婆死的早,于是修了一座陵,就是今天的泰姬陵。


泰姬有个儿子叫奥朗则布,关了老子,杀了其他兄弟,打仗、收拾其他宗教,然后国库亏空,没办法了,找外援。


找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


欧洲文艺复兴好多年了,也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葡萄牙人、荷兰人都来到了印度淘金。


英国人先干翻了葡萄牙人,占了点地,开始做生意。


印度这会儿乱呐,打的热火朝天,民不聊生,老百姓只能来英国人这里,东印度公司打工。


慢慢的管理了一些印度人。


印度人窝里横了,给英国人一顿收拾,地盘也占了。


这会儿法国人来了。

摆明抢地盘,抢生意啊。


一顿互殴,英国人胜了,地盘继续扩张。

印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还在内战。

到了最后,东印度公司几乎接管了印度。

英国本土呢,开始了工业革命。

英国人开始搜刮印度资产、人力....


终于有一天,印度人在1857年大起义。

结局是,过了一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统治印度,修铁路、办教育,倒是有点像投资~

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也变成了新规划的首都,新德里。


一波受到英国先进教育的印度人,觉醒了。

他们组了个团,交印度国民大会党。


圣雄甘地和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都当过这个党的领袖。

事情从英国人打死印度人,史称阿姆利泽惨案有了转折。


英国打完了二战,也没什么精力应付印度了。

1947年,印度独立了。

注意,是英国同意印度独立。

印度除了印度教徒,还有穆斯林。


国大党怼英国的时候,穆斯林也组了个团,穆斯林联盟。

国大党当家的叫印度斯坦,穆斯林当家的叫巴基斯坦,他们在印度河流域。


巴基斯坦在开博尔山口附近。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真正成立。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英国为了能确保英国长期稳定的统治印度设立了所谓的三个缓冲区:一个是西藏,一个是印度洋,一个是阿富汗,可怜的阿富汗,是唯一一个内陆各方接壤的缓冲地带,几乎就是四战之地。


再就是英国虚的麦克马洪线,想要染指西藏。

新中国之后,遗留的边境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1959年,双方在边境冲突升级,经常大打出手,完了就互相指责,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还特地飞到印度和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没结果。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 尼赫鲁和周恩来 >

1962年,中国多方努力希望和平解决,都无功而返,终于决定要反击一下。


而1962年10月,正好美苏发生古巴导弹危机。


中方投入西藏方面2个师实际上是4个团,新疆1个团,参战兵力合计18000余人。


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


整个冲突持续一个多月,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还歼灭4个旅各一部,印军损失6000多人,中方阵亡722人负伤697人,取得了完胜。


这是历史背景。


和平了五十多年,印度人心思又活络了起来。


想想看,印度一直被英国统治,如今GDP反超英国,可算扬眉吐气了,能不上头?能不信心爆棚?

就像一个很穷的人,经过几十年闷声发大财,突然有一天阔起来了,超过当年东家了,能不显摆一下,朝周边秀秀肌肉,顺便转移下国内矛盾?


甩锅这块,政治强人莫迪没有川建国的厚脸皮,暗戳戳的来一下,恶心一下,还是能做到的。


所以也就有了最近冲突那一幕。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不是吃素的,关乎国家领土问题,必然寸步不让。


在历史学家马克斯维尔所著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就这样比喻道:印度玩的是一个俄国左轮枪游戏,他们信心满满地相信,这把枪里没有子弹。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中国和自己周围邻居们之间的矛盾,一半以上都是美国和中国的矛盾。中日,台湾问题,中印,南海,本质都是中美之间的矛盾。

印度是把脑子栓到裤腰带上和中国赌。

中印冲突:说说印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外交部官网、观察者网、b站印度历史疆域变化、铁血网、网络等

参考文献:

[1]中印边界争端反思,内维尔·马克斯维尔

[2]纪录片:印度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