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畫葵扇改變輪椅人生|深讀

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江門新會殘疾人士陳向群畫了“記不清多少把”火畫葵扇。

這是一門鐵與火的技藝——用燒得通紅的火筆,在凹凸不平的葵葉上作畫,筆頭稍重,就會燒穿薄如紙張的葵扇,一幅佳作便前功盡棄。

火畫葵扇改變輪椅人生|深讀

陳向群在工作臺前畫火畫葵扇。

新會是著名的葵鄉。上世紀初,新會葵藝已發展到10個大類、上千個花色品種。在最鼎盛的時期,新會葵扇銷售量曾達每年1.2億柄。

2008年,新會葵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得知記者要來看望,陳向群特意帶了5把自己畫的葵扇到學雷鋒志願服務e站。

“這是心形扇,寓意是寓心於善,因為善和扇同音。”他輕輕拿起一把扇子。

回顧自己的一生,陳向群說,火畫葵扇是他與外面世界最初的連結,志願服務才是真的“心頭好”。

火畫葵扇改變輪椅人生|深讀

2019年,陳向群的作品被拍賣用於公益。受訪者供圖

僅在過去一年,陳向群向新會區志願者(義工)聯合會捐過百把火畫葵扇,籌集善款一萬多元。

從服務e站回到家,他打開臺燈,坐到一個不到一平方米的工作臺前,左手撐著扇面,右手隔著棉布夾起火筆,小心翼翼地在扇面上勾勒,堅韌的竹子、熱情的鯉魚、優雅的荷花……

千萬種對生活的感慨與嚮往,從火筆匯入扇子裡,成為一條河,又從扇面上流淌出來。

拜師學藝

陳向群評價自己51歲前的生活——單調乏味。但幸好,還有葵扇。

1955年出生在新會區會城街道的陳向群,3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痺症,腿像枯枝一樣萎縮起來,從此只能“坐”在家裡。

剛患病時,父母每天都會揹著他到醫院裡求醫問藥。“中醫、西醫的治療都嘗試過。每當聽到什麼偏方,爸媽都會去問。”直到患病十多年後,家人漸漸接受了這個結果。

身體在家裡,心卻可以飄得很遠。

有一年,陳向群看著電視裡非洲的草原,問父親“那是哪裡”。父親沒有回答,卻給陳向群送了一份世界地圖。母親看在眼裡,走遍城區給他買來一隻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陳向群一遍又一遍“走”過世界各地。“原來,地球真的是圓的。”滑著輪椅,他笑著重複著這句話。

陳向群與火畫葵扇結緣,最初也因為母親。他的母親是新會葵扇廠的工人。

1972年的一天,陳向群看到母親帶回來的一把火畫葵扇,來了興趣,問道:“這是怎麼做出來的?”

當時,隨著陳向群漸漸長大,父母的擔憂也越來越重,失去行走能力的兒子以後該如何謀生?

看著兒子,陳向群的母親突然有了主意——火畫葵扇不需要來回跑動,卻需要全神貫注製作。兒子的性子沉穩安靜,或許可以試試。

在母親的鼓勵下,17歲的陳向群拜新會葵藝廠的趙彬為師,學習火畫葵扇。

火畫葵扇改變輪椅人生|深讀

陳向群的火畫葵扇題材豐富,花鳥蟲魚,形態各異。

“走”出家門

烙畫是在凹凸不平的葵葉上作畫,筆頭過重,就會燒穿薄如紙張的葵扇。陳向群坐在家中,手握烙鐵一畫就是大半天,烙穿了扇、燙傷了手是常事。

熟能生巧,漸漸地,陳向群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個個花草魚蟲的鮮活形象。他烙的火畫扇可以被葵藝廠回收,第一次有了收入。

“每幾天,母親便從廠裡揹回一些葵扇,我就在家裡畫。畫好後,母親便把扇子揹回廠裡驗收。”這一畫,就是數十年。

正如母親所願,火畫葵扇成了陳向群的謀生技藝。

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扇、空調的普及,新會葵藝業開始大規模萎縮。1999年,新會葵扇廠倒閉,陳向群也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後,陳向群靠著給人斷斷續續畫火畫葵扇賺取微薄的收入。

“沒有訂單,我就自己畫,當做日常消遣。”陳向群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火畫葵扇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很多人對葵扇的認識都停留在生活日用品上,很少人會認識到火畫葵扇的藝術價值。新會僅有數名老師傅傳承了火畫葵扇的手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廖惠林就是其中一名。他也是新會葵藝廠的最後一任廠長。

此後,廖惠林不斷奔走,推介新會葵藝,同時堅持在當地挖掘更多會火畫葵扇的師傅。

2001年,他終於找到了陳向群。

火畫葵扇改變輪椅人生|深讀

陳向群在製作火畫葵扇。

廖惠林記得第一次見到陳向群時,陳向群靜靜地坐在角落,怯怯地看著來訪的自己,不怎麼說話。

後來閒暇時,廖惠林便來到陳向群家裡,教他烙畫,送了他一套新的烙畫的火筆,還給他帶來一些歷史文獻和幾本火畫葵扇的圖樣本。“他烙畫好用心、很勤奮,堅持這麼多年很難得。”

在家畫火畫葵扇讓陳向群的生活變得充實、有意義。但是,只能待在家裡的他,仍對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想象。

“患病後的48年裡,我沒有出過門。”從家裡窗戶看出去的街道,成為陳向群唯一熟悉的風景。

陳向群51歲時,一位朋友的拜訪打破了他沉悶的生活。新會區肢殘人士協會負責人林彤找上門,邀請他參加“殘健同行”活動。

“2006年12月3日。”陳向群清楚地記得,在志願者的幫助下,他在那天“走”出了家門。

遊玩的地方他已記不清,但興奮的心情永生難忘:“原來外面的世界是這樣的!路很平整,街道更加熱鬧了,車原來有這麼多。”

在那以後,陳向群又參加了幾次活動。每一次他都感到“大開眼界”。但讓他更為印象深刻的是陪伴在他身邊的志願者。

有一次,志願者組織他們到景區裡參觀,有一段路不太平坦,志願者便背起了陳向群,帶他走到下一個參觀點。看著滿頭大汗的志願者,陳向群平靜的內心彷彿被投下一顆石子。“他們對我這麼好,我能對他們做些什麼?”

於是,2007年開始,陳向群陸陸續續參加了不少志願服務活動,一般是協助維持活動秩序。2013年3月,陳向群正式註冊成為一名“有身份”的志願者。

曾經,火畫葵扇是他的唯一。如今最讓他有成就感的不再是能靠烙畫掙錢,而是可以幫助他人。

火畫葵扇改變輪椅人生|深讀

2017年,在一場慈善拍賣會上,陳向群的作品《龍鳳呈祥》拍出了3000元的高價。受訪者供圖

五星級義工

從陳向群的家裡到新會名人廣場學雷鋒志願服務e站,距離800多米,需要經過一個十字路口。

走在非機動車道上,陳向群熟悉地控制著輪椅,告訴記者:“這家店很受歡迎,總是要排隊呢。”

穿上紅色志願服的陳向群,遇到的往往是小事,如小朋友和家長走失了、暴雨來襲路人沒有雨傘、學生撿到被遺棄的小貓不知所措……但正是因為能幫忙解決這些小事,陳向群每天都樂呵呵的。

其實,在新會區的志願者隊伍裡,陳向群名氣不小。

2017年,在一場慈善拍賣會上,陳向群的作品《龍鳳呈祥》拍出了3000元的高價。

拍賣最初的成交價是1000元,當陳向群坐著輪椅上臺致謝時,競拍者馬上更改了報價,將價格提高至3000元。競拍者對陳向群說:“社會應該照顧你,你卻走在前面,服務這個社會,我敬佩你!”

“我不認為那是同情,我覺得更多的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陳向群拿著手裡的葵扇,笑著回答記者的問題。

成為志願者的時候,陳向群就苦惱,自己身體條件有限,如何參加志願服務。其他的志願者朋友就鼓勵他:“群叔,你畫的葵扇這麼漂亮,不如拿出來義賣吧。”陳向群覺得可行,便答應下來。

前半生,陳向群畫火畫葵扇是為了謀生,後來則是為了幫助他人。如今,陳向群每年會為新會區志願者(義工)聯合會畫約100把火畫葵扇,全部用作義賣。過去一年,陳向群的火畫葵扇就為聯合會籌集善款一萬多元。

“群叔的火畫扇每年都一拍而光。”江門市新會區志願服務直屬總隊隊長梁瑞霞說,2019年新會共有318名家境困難的學生得到聯合會助學善款的幫助,其中就有陳向群的一份力量。

“能幫到學生仔,我好開心。”由於身體原因,陳向群沒上過學,也因此,對助學這件事,他非常支持。每天晚上,他都會在家裡畫一兩把火畫葵扇,存起來用作義賣。

從註冊至今,陳向群的志願服務總時數超4900小時。2019年,江門市五邑義工聯合會向陳向群頒發五星級義工證書。

今年6月,江門市五邑義工聯合會向他頒發“星級義工服務金獎”。

火畫葵扇改變輪椅人生|深讀

在學雷鋒志願服務e站裡,陳向群和志願者合影。記者 戴惠甜 攝

追上潮流

接觸志願服務後,陳向群迫切地想要追上潮流。

在學雷鋒志願服務e站裡,他熟練地擺弄著智能手機,和志願者黃勤、鄺瑞珍、何燕霞、黎麗仙合影。“群叔很‘潮’的,很多新鮮事他都知道。”黎麗仙從服務e站的窗口探出腦袋,笑著說。

陳向群說,社會變得越來越快,自己也要努力跟上。2006年,出門參加活動時,陳向群聽其他殘障朋友說起QQ,自己完全跟不上話題。2007年,親戚給自己買了一臺電腦後,陳向群才有了自己的QQ。

“那時候我才發現,世界是這麼有意思,大家都有各自的暱稱,聊天也變得很快樂方便。” 陳向群加入了一些交流群,在裡面認識了全國各地的殘疾人士。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推算,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人數就已達到8502萬人。近年來,隨著殘疾人權益保障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越來越多的殘疾人也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臺。

陳向群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暱稱叫做“半杯弱水”的網友。“半杯弱水”也是殘疾人士,家住農村。每天上學,每次考試,他都由媽媽揹著去到教室。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他還考進了浙江一家醫學院學習,最終完成學業。

“別人都在很努力地生活,自己就更加不能抱怨了。”陳向群划動著朋友圈的消息,感慨道。

如今,陳向群住在一樓4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生活完全自理。不僅如此,他還學會了做蛋糕。“之前看了一本菜譜,便想著試試,於是就學著做了些蛋糕,和志願服務e站的志願者朋友一起吃。”

談起現在的生活,陳向群感覺越來越方便了。

《2019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去年,我國殘疾人服務設施建設得到全面發展,全國已竣工的各級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有2341個。陳向群所生活的江門市也一直在優化殘疾人出行和參與社會的環境。

僅在2019年,江門就初步草擬了《江門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草案),實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1980元/人/年,同時推進殘疾人就業和各項服務。

“這幾年,每個月的低保、補貼等加起來能有1000多塊錢,街道越來越寬,我們出門的無障礙設施也越來越齊全,過馬路時車輛主動禮讓,圖書館的書還可以送上門。”陳向群走過馬路,向停下來禮讓他的車輛低頭致謝。

【記者】戴惠甜

【攝影】楊興樂(除署名外)

【策劃】何雪峰

【作者】 戴惠甜;楊興樂;何雪峰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