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清洗二號人物,建立絕對權威

朱元璋清洗二號人物,建立絕對權威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就在頻繁的內憂外患中度過了。不過比起這些軍事行動,當年最具轟動性的事件仍是朱元璋清洗軍中二號人物邵榮的所謂“謀反案”,這起案件對朱元璋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絕對權威非常重要。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在中秋之夜將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這兩位郭子興舊部的代表人物全部誅殺於應天聚寶門,完成了對手下隊伍的一次大清洗。這一事件也超越當年困擾朱元璋的內憂外患,成為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方面最具轟動性的事件,其中尤以誅殺邵榮這一此時濠州紅巾軍中的二號人物最為重要。


然而回顧整個邵榮案,卻會發現很多文獻的記載都語焉不詳。對於這位濠州紅巾軍二號人物之死,實在是有太多的疑問。


首先,關於邵榮案發和伏誅的時間就有分歧。俞本《紀事錄》記載為:


八月初七日,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等部海船於二村港,哨張氏,謀叛。部下士劉某遁回,密告於上。令平章廖永忠、都護康鐸(應為康茂才)邀飲,擒之。解至上前,泣數其罪,共宴數日。至中秋夜,俱斬於聚寶門。首告者授指揮,守廣德。


毫無疑問,邵榮伏誅是在中秋夜。然而在《明太祖實錄》中,邵榮伏誅則是在七月十三日,罪名也不一樣,為“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謀反,伏誅”。七月的說法見於宋濂所寫《張中傳》中,《明太祖實錄》中的時間當沿襲於此,而劉辰在《國初事蹟》中則和俞本《紀事錄》保持一致。那麼究竟哪個時間更可靠呢?


劉辰在《國初事蹟》中明確記載邵榮七月才返回應天,八月案發被捕;宋濂雖然在文集中記載了很多明初史事,然而時間順序經常錯亂。另一方面,俞本《紀事錄》中著重強調邵榮是在中秋夜被殺。綜合起來,還當以八月為可靠。


另一個問題,向朱元璋密告邵榮者究竟是何人?《明太祖實錄》記載為宋國興;《國初事蹟》只言是“元帥宋某”,沒有記載清楚究竟是何人;潘檉章《國史考異》則認為是宋國興的弟弟宋晟。


對此,楊士奇在後來為西寧侯宋晟所撰《西寧侯宋公神道碑銘》中記載宋朝用、宋國興父子“從張天祐克五河、泗州、盱眙,又並進總管。乙未,從上克和州,渡江下采石、太平。總管邵榮等潛有異謀,國興察知以聞,榮等伏誅。從克溧陽,進攻南臺,國興戰歿,命公(指宋晟)襲兄職。丙申……從克南臺,公父升廣德元帥。丁酉,隨廣德公克宣州,還,改廣德公天寧翼元帥,以老,留建康……己亥,(宋晟)襲天寧翼元帥”。然而,楊士奇的記載中有一個重大的時間錯誤,就是將邵榮案發的時間誤記為乙未年,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也正是因為楊士奇的這一記載失誤,讓這段記載的時間都很成問題;《明太祖實錄》堅稱告發人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已經戰死的宋國興。


潘檉章在《國史考異》中則認為“元帥宋某”應該指的是宋國興的弟弟宋晟。然而宋晟在當時名位低微,雖然兄長戰歿,其弟襲職的記載應該沒有問題,但宋晟從其兄宋國興那裡襲來的只是一個總管,直到其父宋朝用以年老留應天一段時間後,才將其父“天寧翼元帥”的職務繼承過來。因此,宋晟當時並不具備向朱元璋密告的條件。總之,這個“元帥宋某”即使按照排除法也只剩一個人選了,就是宋國興、宋晟兄弟的父親宋朝用,也被記載為“老宋元帥”。


回到楊士奇的記載,宋朝用曾擔任“廣德元帥”,後來又“改天寧翼元帥”——這完全符合俞本記載的密告者“守廣德”的記載。因此,這個密告者確實最有可能是宋朝用。


然後,就是邵榮的罪名了。俞本《紀事錄》中記載的為“謀叛”,《明太祖實錄》中則是“謀反”,定罪明顯重於《紀事錄》。要分析這一點,我們有必要看看邵榮自己的供詞。劉辰在《國初事蹟》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太祖命壯士執邵榮、趙繼祖連鎖,置酒待之,問曰:“我與爾等同起濠梁,望事業成共享富貴,為一代君臣。爾如何要謀揹我?”榮答曰:“我等週年出外取討城池,多受勞苦,不能在家與妻子相守同樂,所以舉此謀。”不飲酒,止是追悔而泣,太祖亦淚下。


這段對話中,朱元璋只是責問邵榮為何要“謀背”他,邵榮的供詞也只是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為手下開脫,希望能夠保全他們。由此可見,當時朱元璋為邵榮定的罪名只是要“謀叛”自己而不是更進一步的“謀反”,《明太祖實錄》所載更有可能是出於宣傳而進一步加重了罪名。


最後,要分析一下朱元璋處理邵榮案的方式以及常遇春在裡面的作用。到了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手下的勢力已經又發生了變化,此時主要由濠州舊部(包含朱元璋嫡系及橫山歷次歸附人員、郭子興舊部)、巢湖水軍和渡江以來陸續歸附的人員組成。其中,朱元璋嫡系、橫山歷次歸附人員和渡江以來陸續歸附人員都是絕對服從朱元璋的;巢湖水軍自從廖永安被張士誠俘虜,朱元璋提拔廖永忠與俞通海共同統領後,也實現了對朱元璋的絕對服從;因此,只剩下濠州舊部中的郭子興舊部這一部分最難處理了。郭子興舊部中的張天祐、郭天敘和郭天爵都已經直接或間接地被朱元璋殺掉了,只剩下了邵榮和趙繼祖兩人。邵榮此時又是軍中二號人物,居於平章高位,戰功卓著,他的存在無疑會讓朱元璋感到如芒在背,必須進行處理。


朱元璋派去誘擒邵榮的兩員將領是廖永忠和康茂才。廖永忠是此時巢湖水軍的首要將領,康茂才則是在朱元璋渡江時帶領大批苗軍歸附的,屬於渡江後陸續歸附人員。朱元璋讓這兩人去誘捕邵榮而特意繞開了濠州舊部,無疑是不想走漏消息讓邵榮鋌而走險,由此可見朱元璋的精細周詳。


邵榮被捕後,無論哪一份史料都不約而同地記載了朱元璋很動情地與邵榮交談,談及兩人起兵的過往,兩人甚至流下眼淚。《國初事蹟》甚至記載說“太祖欲禁錮其終身,聽其自死”。而《明太祖實錄》和《國初事蹟》還都記載了常遇春勸朱元璋殺掉邵榮。《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不欲即誅(邵榮、趙繼祖),繫於別室”並對諸將表示:“吾不負邵榮,而榮所為如此,將何以處之?”常遇春此時勸朱元璋說:“榮等兇悖,一旦忘恩義,謀為亂逆,不利於主公,將害及我等。縱主公不忍殺之,我等義不與之俱生。”於是朱元璋含淚殺掉了邵榮、趙繼祖。劉辰《國初事蹟》中常遇春也有類似的勸說,認為留下邵榮“是違天也。所以後人仿效,遇春心實不甘”。


在徐達屯兵西線不在應天的情況下,常遇春能單獨勸說朱元璋,說明他已經憑藉紮實的戰功成為朱元璋集團中一位舉足輕重的將領,但他堅決勸說朱元璋殺掉邵榮,與之前勸說朱元璋饒丟掉安慶的趙伯中一命,可以說態度截然相反。這一方面可以說趙伯中與常遇春同屬渡江歸附,常遇春願意為他說話,另一方面卻也可以說是朱元璋授意常遇春這樣做的,朱元璋自己唱紅臉,讓常遇春唱白臉,最終實現清洗掉邵榮的目的。這可以說是朱元璋一開始就設計好的一個圈套。


朱元璋執法以嚴格著稱,之前的餘元帥、趙伯中等人,都因為戰敗失地,被朱元璋毫不留情地誅殺。但對於身負“謀叛”大罪的邵榮、趙繼祖等人,朱元璋則上演了一出溫情戲碼。這無疑說明:一方面,邵榮等的罪名是很成疑問的,內部不同意見很多,朱元璋需要很表現出於他也不願意殺掉邵榮,以求平息輿論;另一方面,即便是如此,朱元璋還是堅持殺掉了邵榮,足見權衡利弊後,認為殺掉邵榮能夠為自己帶來的政治利益大於損害,因此邵榮必須死。


事實說明,朱元璋確實達到了目的,邵榮、趙繼祖死後,郭子興舊部這一勢力徹底被打壓了下去,再也不能興風作浪。這一切都保證了在次年與陳友諒生死對決的鄱陽湖決戰中,朱元璋能夠令行禁止,不用擔心內部再出現問題,也奠定了他此後能夠迅速發展並最終登上權力頂峰的基礎。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與側面》


朱元璋清洗二號人物,建立絕對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