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和劉禪本質上是不是一樣的?

忠貞之志


孫權和劉禪本質上肯定是不一樣的。他們有形式上的相同,都是很年輕的時候繼位,孫權繼位是十九歲,劉禪繼位是十七歲。但他們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區別有以下幾點:

一,孫權守住了東吳,他活了七十多歲,直到他死去,東吳還是東吳。而蜀漢滅亡的時候,劉禪五十七歲,他是眼睜睜地看著蜀漢滅亡,而且沒看到他有什麼悲痛之情,完全一付沒心沒肺的模樣。

劉備奔波勞碌一輩子,打下蜀漢江山,傳到劉禪,如此來之不易的江山,無論怎麼說,都應該牢牢守住才是,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做大做強那是更好。只有這樣,他才對得起父親劉備,對得起為這片江山拋頭顱灑熱血的關羽、張飛和無數犧牲的將士。

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永遠是後人的楷模,他永遠值得後人敬重。劉禪敗國,雖然也是不得以,但無論如何都不值得稱頌。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東吳沒有在他的手裡滅亡,他雖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但整體上,他做得非常好。

孫權把軍事大權委託給幾任大都督,對他們是絕對的信任,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和孫權的君臣關係都非常融洽,孫權信任他們,他們對孫權絕對地忠心,這是非常難得的君臣關係。雖然呂蒙之死有點蹊蹺,孫權晚年因為立太子的事和陸遜有矛盾,但總體上,瑕不掩瑜。

政治上孫權牢牢把控局面。這是劉禪望塵莫及的。劉禪的蜀漢全靠諸葛亮給他打理。諸葛亮死後,他如果本領夠強,他應該大展身手,但他的表現平平,沒什麼作為。

在劉備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的時候,孫權為了和曹魏聯盟,不惜向曹丕稱臣。他這是做表面文章,一時的權宜之計。東吳實際上還是獨立的,東吳並不屬於曹魏,曹丕也知道這是東吳為了避免受曹魏和蜀漢的夾擊,不得以和曹丕聯盟,並不是真心投降。這和劉禪的投降有本質上的區別。

二,孫權懂得招攬人才,而劉禪,什麼忙都幫不上,還會中曹魏的反間計。

孫權繼位之後,魯肅、諸葛瑾、闞澤、朱桓、陸績、張溫、呂蒙、陸遜,丁奉、徐盛等,都是他提拔的人才。有人才,才能守衛勝利果實,保衛國家太平。做大做強更需要人才。

東吳直到丁奉、陸遜的兒子陸抗死了以後,司馬炎才敢派兵滅了東吳。

三,孫權經常御駕親征,親自上前線坐鎮指揮。但劉禪不行,劉禪從來沒有上過前線。光是這一點,孫權比劉禪強多了。

這三點就是孫權和劉禪最本質的區別。




牡丹梅花鑫森淼


這二者本質上面根本就不一樣。

你去想想當時曹操是怎麼評價孫權的,而司馬昭宥是怎麼去評價劉禪的?曹操和司馬昭能比嗎?曹操評論孫權的時候評論他是什麼?生子當如孫仲謀。司馬昭在評論劉禪的時候是什麼?哈哈一笑就像看傻子一樣。

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曹操這一輩子什麼最轉,那就是眼光最準,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才哪一個不是她一眼相中,然後最後在他手底下發揮出巨大能量的,包括劉備,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認為劉備只是一個落魄的漢室宗親,只不過是一個賣草鞋的,是曹操卻怎麼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眼光如此毒辣的曹操,在與孫權這個老對手打了許久以後,發出一句感嘆,叫做生子當如孫仲謀。東孫權主要被詬病的地方是兩點,第一軍事方面確實孫權在軍事能力上面太弱了。好的,孫權在進攻合肥的後面幾次作戰行動裡面確實曹魏方面準備充分,孫權也得不到任何便宜,但是在前面兩次的作戰行動裡面,孫權是真的有機會能夠拿下合肥。尤其是曹操敗退到荊州,然後孫權率領10萬大軍去進攻合肥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合肥只有張遼涮的幾千士兵鎮守,在這種情況之下,孫權硬是拿不下來一個合肥,還給張遼刷了10萬經驗。

孫十萬,他的外號就是在這個時候得來的,孫權在軍事上面的件數確實少的可憐。

孫權第二個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晚年孫權開始昏庸,尤其是他在處理陸遜這個問題上,不僅最後推了一把把陸遜害死了,而且在朝廷內部可以說生性多疑,最後濫殺大臣。

這是總體而言,孫權是一個該硬的時候能夠硬得起來,該軟的時候能夠軟的下去的人,比如說他在面臨曹操進攻的時候能夠砍掉自己的桌角,然後宣佈跟曹操勢不兩立,並且大力支持周瑜贏下赤壁之戰,而且在後來曹操在攻打江北的幾個小城的時候,孫權能夠親自站在戰艦的船頭去迎接曹操大軍的進攻讓曹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他能軟的時候就能軟,主要就是他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尋求別人的幫助,比如說赤壁之戰,雖然她態度十分強硬,但是還是把這個重要的責任交給周瑜去完成,幫他哥哥死了以後,他又選擇跟江東的家族勢力妥協,並且在這之後一點一點的收回權利,然後成為東吳最大的霸主,唯一的君王。

總的而言,孫權在他早年或者在三國中期處理的事情。都不錯,最起碼出於東吳的角度來講,在孫權的治理之下整個東吳是蒸蒸日上了,綜合實力不斷提高。雖然面臨曹操的進攻,雖然面臨跟劉備是否合作,是否對覺得這樣一個戰略決策的搖擺,但是東吳的實力一直都沒有落下過。

可是,劉禪呢?蜀漢政權雖然一直擁有北伐這樣一個巨大的課題,而且每次都要面臨曹魏方面的進攻,但是他們面臨的局勢相較於東吳來講。哪一個更加嚴峻的?尤其是在後期,武漢的勢力離開荊州以後,荊州是個四通發達之地,誰奪下荊州誰就要面臨曹魏政權的主力進攻,在這種情況之下,蜀漢政權一直一蹶不振,不僅如此,整個蜀漢政權內部政治沒有偏向於統一,反而開始眾叛親離,各有各的主張不說,而且劉善根本就不想把這種主張給壓下去。

最後導致的問題就是姜維不服跑去屯田了,其他的人也不願意去幹了,最後,經過黃浩一個疑神疑鬼的祈禱儀式以後丟了漢中。

有人說,劉禪為了保全自己才會做出這樣不作為的方式,一個國家,交到他的手上,難道就是為了讓他去做一個吉祥物嗎?又不是和平時期,這是亂世強則強,弱則亡,率性妄為,聽信小人,昏庸無道,這才是劉禪真正的標籤。


漩渦鳴人yy


首先,如果要找共同點,那也有很多,他們都當了幾十年皇帝,都是東漢末年的人,都未成年就繼承父兄天下,他們兩人是兩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人。

剩下的就沒有任何相同點了。對於孫權,守成之主,除了費盡心機奪取荊州之外無力開拓,野心不小但是才華撐不起慾望。多次北伐失敗。

東吳的兩宮之爭嚴重的損耗了內部實力,隨後的託孤導致多次宮變。使得東吳長期處於動盪之中,這個都算是孫權的鍋。

後來逐漸昏庸,猜忌大臣,引起立儲風波,晚年託孤之後吳國陷入動盪,不能算是個成功的皇帝,但是他算是開國之君,不是亡國之人。

而劉禪呢,實打實的庸才,好在不願意干擾政事,從即位便是諸葛亮做主,諸葛亮之後蔣琬費禕接替掌權,劉禪對他們也充分授權。直到費禕被刺殺。

姜維才開始大規模北伐,而後黃皓弄權。而劉禪呢既不支持姜維也不阻止黃皓,導致朝內烏煙瘴氣,北伐損耗國力。本來疲憊的益州更加羸弱。

在這個背景之下,鄧艾孤軍入內,益州一片投降之聲,劉禪不思社稷直接投降,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無論如何都不能給他脫罪,漢家400年江山最後徹底斷送在他的手上。

劉禪徹頭徹尾的亡國之君。如果作為亡國之君你抵抗了,有氣節也還可以,可是完全不抵抗投降主義者,讓人感到非常憤恨。

所以,劉禪和孫權完全不一樣,本質上根本不同,最主要的是在曹操打著朝廷的旗號大軍壓境的時候能夠逆流而上,迎戰曹操大軍,劉禪則是在自己主場望風而降,在姜維大軍和鄧艾僵持不下,成都還有足夠的兵員和糧草的情況下頭像真的很費。

歪史認為,兩人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