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以下為1940年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塔科馬海峽大橋小數據

橋樑形式:懸索橋,主跨:2800英尺(853米,全長:5000英尺(1524米),通航淨空:195英尺(59.4米)

通車日期:1940年7月1日  

坍塌日期:1940年11月7日


塔科馬大橋為什麼塌了?是業界定性的“風洞效應”導致的?這絕不是唯一原因…塔科馬大橋的設計者不行嗎?O NO!按照初步計劃,聯邦政府需要撥款1100萬美元,用於建造大橋。萊昂·莫伊塞夫(Leon Moisseiff),認為他有更好的辦法。莫伊塞夫是來自拉托維亞的猶太人移民,1895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土木工程學位。之後便加入紐約市橋樑部門,並參與幾乎所有大型懸索橋的設計中。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萊昂·莫伊塞夫(右一)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1909年通車的曼哈頓大橋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1926年通車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大橋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1937年通車的金門大橋

莫伊塞夫成為美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懸索橋的領軍人物

1933年,莫伊塞夫被授予本傑明·富蘭克林獎

莫伊塞夫是全鋼製橋的早期推行者

而他的“變形理論”廣負盛名

根據這個理論

橋樑長度越大,允許的變形也越大

有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做支撐

莫伊塞夫相信自己可以把懸索橋建得比以往更輕、更細、更長。

這個想法在他對塔科馬海峽大橋的設計方案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塔科馬海峽大橋施工圖紙

莫伊塞夫打算採用2.4米的普通鋼樑代替原計劃中7.6米的桁架樑

這不僅將建造成本大幅降低至640萬美元,

還使得大橋更加的纖細優雅。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鋼箱梁(左)與桁架(右)對比


可是莫伊塞夫沒有想到,

大橋吊裝合攏完成後,

只要有4英里/小時的相對溫和的小風吹來,

大橋主跨就會有輕微的上下起伏。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1940年11月7日上午,

風兒似乎比以往更要喧囂一些。

技術人員在7:30測得風速38英里/小時,

兩小時後達到42英里/小時,

大橋出現的波浪形起伏竟達1米多。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瘋狂的扭動使得路面一側翹起達8.5米,傾斜達到45度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最終,承受著大橋重量的吊索接連斷裂,

失去了拉力的橋面就像一條發怒的蟒蛇在空中奮力掙扎。

建成通車僅四個月後,

120多米的大橋主體轟然墜入塔科馬海峽,

激起了一大片煙塵。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至此,莫伊塞夫職業生涯走到盡頭……

著名的設計師也會犯“致命”錯誤


此後,在馮·卡門等著名的技術專家的關注下

州長設立一個塔科馬海峽吊橋倒塌事件考察小組,

馮·卡門系成員之一。


經過初步的研究,

調查小組發現大橋在設計上存在不可忽視缺陷。


首先塔科馬大橋主跨長853.4米,

橋寬卻只有可憐的11.9米,

這在同時期的懸索橋上是十分罕見的。


不僅橋面過於狹窄,

只有2.4米高的鋼樑也無法使橋身產生足夠的剛度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剛度——物體抵抗變形的能力


其次在原計劃中,

風可以從桁架樑之間自由穿過。


但換成普通的鋼樑後,

風則只能從橋上下兩面通過。

再加上大橋兩邊的牆裙採用了實心鋼板,

橫截面構成H形結構,對風的阻擋效果將更加明顯。

經過風洞內的模型測試後,

卡門斷定這場災難源於一種現象——卡門渦街。

塔科馬大橋倒塌原因分析


力學工程師們藉助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

建立了大橋的有限元模型

生動形象地演示了大橋在卡門渦街條件下的狀態


為了避免卡門渦街的危害,新橋已經將原來採用的箱型梁改回了桁架樑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