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槍和游泳池,哪個對兒童更危險?

聽到這個問題,相信絕大多數人會脫口而出:"當然槍更為危險。"

但是《魔鬼經濟學》告訴我們:答案恰恰相反,游泳池比槍對兒童更危險。

這是為什麼呢?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1.對不可控風險的恐懼大於對可控風險的恐懼

書中舉例說,假設有個八歲女孩名叫茉莉,她的兩位好朋友艾米與愛曼尼就住在附近。茉莉的父母知道艾米家裡有把手槍,所以禁止女兒到她家。茉莉常去愛曼尼家,她家後院有游泳池。茉莉的父母自認他們的決定很明智,可以保護女兒的安全。

但統計數據卻指出,他們的決策並不明智。美國平均每年每11000個住宅游泳池便會淹死一名兒童(美國家庭游泳池約600萬個,即每年會淹死550名十歲以下兒童)。而死於槍支的兒童,每百萬支槍,僅能造成一名兒童槍擊身亡(據估算,美國約有兩億支槍,即每年約有175名十歲以下兒童死於槍支)。游泳池的致死率(一萬一千分之一)與槍支的致死率(約為百萬分之一)相比,兩者相差兩個數量級:茉莉淹死在愛曼尼家游泳池的機率,幾乎比在艾米家玩槍喪命高一百倍!

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說,其實跟茉莉的父母一樣,都不善於評估風險。

在選擇上,我們往往採取感性的判斷,認為游泳池的風險遠比槍支的風險可控,恐懼自然也跟著下降。而這,也常常導致事故風險向著"非感性化"的方向發展。

類似的例子,還有開車和坐飛機的風險比較。

大多數人看到飛機事故的新聞,往往比看到交通事故的新聞,震驚和恐懼要多出幾倍。

一是因為飛機故事造成的人員傷亡更多,動輒幾十上百人;

二是因為我們坐飛機的經歷其實並不怎麼愉快,飛機的顛簸感、巨大的噪音、急速上升/下降的未知感,常常使我們產生無助和不可控的感覺。

相比而言,開車的掌控感則十分強烈。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因為車輛由我控制,由此導致的"僥倖"心理:"我開車技術好,不可能出事的",也常常使我們忽略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員死亡概率——美國每年因車禍死亡的人數約為40000人,遠超空難的人數約1000人。

實際上,從各方面統計數據來看,坐飛機出行的安全係數遠高於乘坐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人們之所以覺得飛機不安全,是因為飛機事故的"頻次低,但是影響巨大",而巨大的影響在人們腦海中的記憶往往更加長久且深刻。


對以上原因延展開來,我們還有得出如下兩條結論:

2.對罕見的突如其來的恐懼大於對已知的緩慢的恐懼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SRAS、埃博拉、H7N9以及正在肆虐的NCP(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對比。

NCP等疾病是罕見的、突發的,且影響巨大的急性疾病,隨著感染人數的逐步擴大,人群的恐慌越發加劇。

新聞渠道的發達,一方面讓我們接受疫情信息的速度加快,對於個人防護也多了更多瞭解,但同時也加重了我們的恐懼和憂慮。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覺,偶爾關注疫情的時候,倒沒什麼可恐慌的;新聞看得越多,瞭解的信息越多,反而越發加重了內心的焦慮。

而這種恐慌情緒,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溫床。

為何這段時間謠言四處傳播,許多但凡動點腦子都不攻自破的謠言,卻能衝破大多數人的心理防線?這跟人們理性意識的降低不無關係。

人一旦恐慌,判斷力便會降低,謠言便趁虛而入。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相較而言,人們即便知道鹽吃多了,將來可能會得高血壓;抽菸可能會致癌,吃薯條、喝可樂可能增加肥胖概率,卻不以為意。

因為大家知道,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即便危害已知,但時間線的拉長,也日漸消耗掉了人們的敏感神經。擔憂越來越低,恐懼感也變得微弱起來。


3.對當下危險的恐懼大於對未來危險的恐懼

與上面的情況類似,人們面對近在眼前的危險,恐懼感往往要大於面對未來危險的恐懼感。

比如恐怖主義的危害,全世界有目共睹。

恐怖主義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且隨時有可能發生。

這樣急迫的局面,往往使我們不得不提高警惕。

相對而言,未來某座火山蘇醒導致地震頻繁、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某些島嶼被淹沒、吃野生動物導致人類遭受更多潛在疾病威脅等等遙不可知的危險,對我們的影響似乎沒有那麼大,因此我們也不會引起足夠重視。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當今世界,人們對長遠的事情越來越缺乏耐心,而對當下發生的危險反而極度恐懼,這也導致當下的危險往往具有強大而立竿見影的效果。


理解以上三點,可以為企業營銷提供了一些理論指導。

而這些原理,其實在很多企業的宣傳中,也或多或少的用到了。

比如,兒童汽車座椅產品的發明,便利用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對不可控風險的恐懼大於對可控風險的恐懼。

雖然自己開車可控,但交通事故往往不可控。

因此,即便兒童汽車座椅沒有宣傳的效果那麼好,而且因為沒有坐在安全座椅上的兒童致死案例也屈指可數,但許多家長仍舊願意為此花"冤枉錢"。買個心安,總比事故發生後,後悔強。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比如,人身意外保險的推銷,正是利用了人們"對罕見的突如其來的恐懼大於對已知的緩慢的恐懼"。

人終有一死,這是每個人都已知的事實。

然而保險推銷員的推銷重點在於,如何讓潛在消費者意識到一份保險對他家人朋友的保障作用。

事故對你個人的影響固然你可以滿不在乎,但是這對你家人的影響,你有考慮過嗎?你想拖累他們嗎?你想他們無依無靠嗎?這樣的"恐嚇",要比單純押注被保人,往往更能達到目的。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再比如,整容廣告、護膚品廣告,往往抓住的是,人們"對當下危險的恐懼大於對未來危險的恐懼"。

整容廣告強調美可以帶來的改變,不美的危害;而護膚品也多強調用了之後皮膚如何如何好,不使用皮膚如何如何差。

儘管整容之後,未來可能會使皮膚變得鬆弛,而有些護膚品可能並沒有宣傳的那些功效,但消費者在心理上認同了當下的改變,對於未來的危害,其實沒有那麼重視。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當然,在營銷實踐中,適合做"恐懼營銷"的產品,也需要把握一個度,否則可能起到過猶不及的反作用。

你的恐懼正是商家的賣點

比如,在推銷家庭智能攝像機時,如果過於強調家裡可能遭受的危險:小偷偷東西、保姆打孩子,家裡發生火災等等。這樣不僅起不到積極宣傳效果,反而可能會因為恐懼過度,把消費者嚇跑。

再比如,在推銷鋼琴課時,如果過於強調不學鋼琴的壞處:你的孩子會一無是處,不懂得欣賞美,被厭棄等等。這樣也會起到反作用。


那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知道了恐懼的根源之後,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面對可能的危險時,需要排除非理性的干擾因素,積極調動我們的理性思維。通過冷靜判斷,再做決策,避免陷入從眾效應,做出非理性的盲目決策。

其次,面對企業的營銷廣告,我們也要擦亮眼睛,學會明辨真偽。

當你被商家的"恐懼營銷"所吸引,忍不住買單的時候,不妨多思考一下:"這樣的事情真的容易發生嗎?我真的有必要買這樣的產品嗎?這個產品真有宣傳的那麼好嗎?"

以此,為你的最後決策,增加一道理性關卡,避免陷入企業恐懼營銷的陷阱之中。


參考資料:

《魔鬼經濟學》作者:(美)史蒂芬·列維特、史蒂芬·都伯納

《用恐懼訴求刺激銷量,消費者為什麼不買賬?》作者:鹽商小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