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羅,壇城?瀋陽竟是宗教聖城

提到曼陀羅,人們可能會想到武俠小說裡的“蒙汗藥”或是華佗發明的“麻沸散”。在古代印度, 曼陀羅花既是情慾之門的門環,又是構造盛景的基地,曼陀羅花攤開的形狀,不僅成為佛教繪畫和造像的藝術形式,而且還成了佛界宏大的曼陀羅圖形道場。實際上,曼陀羅是佛教中的吉祥之花、聖潔之花。當佛說法時, “曼陀羅”花自天而降,花落如雨,是謂“佛天花雨”。

曼陀羅,壇城?瀋陽竟是宗教聖城

曼陀羅形式

何為曼陀羅

根據《吠陀》的記載,包含了方與圓對稱的曼陀羅形式,實際上就是古代印度人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顯現真宗教所見的宇宙真實,所做的“萬象森列,圓融有厚的佈置”。以曼陀羅的形式來供養整個宇宙,是所有方法中最便捷、最簡單、最圓滿的。因此,佛教眾生建立曼陀羅形狀的道場,希望在這種道場裡參破玄機、實現大自在與圓滿。

曼陀羅是Mandala的音譯,壇城是Mandala的意譯,也叫壇場,有“中輪” “聚集”之意,是古印度佛教密宗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修持能量的中心。提到壇城,人們往往會想到拉薩,拉薩以大昭寺為中心,四面由八廓東街、八廓西衙、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組成多邊形街道環,一圈圈向四面八方鋪展。在建築上,想象中的壇城形成一個最具詩意和想象空間的宏偉佈局。

曼陀羅,壇城?瀋陽竟是宗教聖城

瀋陽

中原王朝強調“朕即天下”,皇家建城遵照《周禮·考工記》上的制度“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說白了就是把皇城安置在中間,儘量拉長主軸,誇大其尺度,以空間來強化統治的權威。只要站在皇城根之下,不管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會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甚至壓迫感,並受到震懾。

盛京規劃

在山海關之外,滿族人勢力不斷壯大,遷都瀋陽(時名盛京)。滿族的統治者是否按照中原王朝國都的形式建設盛京呢?俗話說“合縱連橫”,努爾哈赤已經以“七大恨”為由反明,利用喇嘛教籠絡統治蒙藏等民族成為清王朝的一貫策略。努爾哈赤的政權處於初步創立的階段,根基不牢,要想滅掉明朝並非易事。為了與蒙古各部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保障在與明王朝的抗衡中無後顧之憂,他便利用宗教這一手段達到穩定周邊、擴大勢力、穩定後方的目的。

曼陀羅,壇城?瀋陽竟是宗教聖城

努爾哈赤銅像

努爾哈赤尊崇和利用喇嘛教(當時蒙古和藏區的人民多信奉喇嘛教,修密宗),修建佛寺、保護寺廟、禮待大喇嘛。規定不許怕破壞寺廟、不許在寺廟內系牲口,不準在寺廟內大小便。根據《滿文老擋》記載:“汗在三十日下達文書:‘不準任何人毀壞寺廟!不準在廟內拴馬牛! 不準在廟內屎尿!如有違令一一毀廟或拴馬牛者,即逮捕治罪! ’”

曼陀羅,壇城?瀋陽竟是宗教聖城

西藏布達拉宮

西藏有句諺語,“

天上的日月,人間的班達”。班達指的是班禪和達賴,是宗教首領。到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統治時期,延續了對修習密宗的喇嘛教的尊崇。盛京城就是由烏斯藏喇嘛設計的,採用的是西藏佛教樣式。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是1625年,皇太極大規模地改造瀋陽城是在1626到1631年。其拓展工程先是把明城牆增高增厚,又把城裡的十字大街變成井字大街。他還把瀋陽命名為滿語“謀克敦”,漢語意思為興盛的京都,即盛京。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盛京當然也不是,到了1643年,開工建“四塔四寺”。根據“四寺四體文碑”碑文記載:盛京四面各建莊嚴寶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兩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屠一座,東為慧燈朗照,名曰水光寺;南為普安眾庶,名曰廣慈寺;西為虔祝勝壽,名曰延壽寺;北為流通正法,名曰法輪寺。盛京的外城到了1680年康熙時期才建設完成,至此,外城的八座城門與內城的八座城門錯落相對,因此就有了“八門八關”之說。內城門和外城門的道路不是正南正北或者正東正西,而是斜的,又因為內城小、外城大,道路便是放射狀,整個城平面看上去呈現出自行車車輪的樣子。

曼陀羅,壇城?瀋陽竟是宗教聖城

《陪都紀略》中的盛京圖

八卦與壇城

瀋陽城受到了“曼陀羅”形式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城垣分為三道:宮城、皇城、羅城。內有兩方,外有一圓。皇宮緊挨著中心廟,恰似佛界的須彌山。皇宮之外是八旗王府,真給須彌山腰之四大天王;兩道護城河,又似鹹海;河外等距對稱建立的四塔四寺,如同四大部洲。盛京平面圖恰如一幅完美絕倫的曼陀羅圖。納蘭性德曾為瀋陽的帝都之勢所感染,“拔地蛟龍宅,當關虎豹城。山連長白秀,江入渾同清。”

曼陀羅,壇城?瀋陽竟是宗教聖城

八卦

然而,關於瀋陽城的建城思想也有其他的說法。比如《易經》的思想和天圓地方的思想。《陪讀雜述》中記載盛京城規劃的寓意如下:城裡的中心廟是太極,鐘鼓樓象徵著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四塔,八卦是八門。外面圓形的城郭象徵著天,方形的內城象徵著地。角樓敵樓十二個、各有三層,一共三十六,象徵著三十六天罡。內有城池七十二座,象徵七十二地煞。角樓、敵樓十二座象徵四季……作者本身也說這未必與當時建城的意圖相符合,但是說起來有點道理,因此就記下了。

其實,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儒、釋、道思想早已不斷地碰撞、融合,構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傳統文化。若想真正明確瀋陽的建城思想也不得而知,只能說瀋陽城更多地體現的是曼陀羅的形式,“規天矩地,嚮明授時。增八門之跌宕,脅九逵之邐迤”。建城者和眾多的封建統治者一樣,想要構造普天之下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氛圍。如今,曼陀羅瀋陽城還剩下依稀的架構,沒有信徒來膜拜,也沒有臣民來瞻仰。然而,它終究如同一朵曼陀羅花,迎接振興的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