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有意为之的善,是伪善吗?


众人眼中,薛宝钗是个

举止娴雅,博学多才,端庄大方之人。薛宝钗出身皇商家庭,也算是富贵人家,古代富贵对于女儿家的行事规矩是非常重视的,说她举止娴雅一点也不过分。既然家里有钱,对于女儿的教育自然也不会落下,薛宝钗从小饱读诗书,连林妹妹都甘拜下风,也的确配得上博学多才这个称号。说到端庄大方,贾府上上下下都对她印象极好,就连阴险狡诈的赵姨娘也时常夸她会做事,事实真的如此吗?

是人都会有私心,薛宝钗何尝不是?薛宝钗对每个人都好,人人都爱她,这才是最可怕的,薛宝钗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无论小人,还是君子),如果说她没有一点心计是不可能的。比如,宝钗扑蝶那一回,她在滴翠亭听见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为避免给自己脸上抹黑,便把此事栽赃嫁祸给了无辜的黛玉。比如宝钗趁宝玉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宝玉房里为她绣鸳鸯戏水的肚兜。

以上这两样小事都不算什么,薛宝钗后来又干了一个轰动整个贾府的大事,才真正体现出了她的“伪善”。薛宝钗究竟有多“伪善”?螃蟹宴上她三管齐下,却被表姐王熙凤一棒打穿,露出了原型。

第三十八回的题目是“薛蘅芜讽和螃蟹宴”,单单看名字就知道这螃蟹宴并没那么简单。史湘云性格豪爽,做事从来不考虑后果,这才让薛宝钗有了可乘之机,史湘云吹牛说自己做东请客,但以她身上那点钱远远不够请客。史湘云正为此事心急如焚,薛宝钗瞧出了她的心事,便邀请史湘云住进了蘅芜苑,晚上薛宝钗主动提起此事,并给史湘云出了螃蟹宴的主意。她知道史湘云兜里根本没钱,所以便帮湘云垫付了螃蟹宴的银子,还帮史湘云张罗宴会的事宜,史湘云对此感激不尽。

薛宝钗真有那么好心?其实薛宝钗之所以帮史湘云张罗螃蟹宴,心里早有了自己的如意算盘。薛宝钗早就打听清楚了贾母的喜好,所以在食品选材,物品陈设上都迎合贾母的口味,贾母瞧见了也忍不住夸赞,原文是这样说的“我(贾母)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贾母对宝钗刮目相看,这是宝钗的第一个用意。第二个用意自不用说,那就是史湘云那个傻姑娘,史湘云经历此事已经被薛宝钗彻底征服,并把宝姐姐当成自己的亲姐姐,宝钗无意中又做了个顺水人情。第三个关于宝钗的姨妈王夫人,螃蟹宴原本是贾母对王夫人提出的要求,有了史湘云的这顿螃蟹宴,倒也不必麻烦王夫人了,因此王夫人也对宝钗感恩戴德。

薛宝钗讽和螃蟹宴这件事无人知晓,却被表姐王熙凤一棒打穿。薛宝钗早就打听清楚贾母爱藕香榭(惜春)处的桂花树,因此早就把螃蟹宴摆在那里,当贾母问在哪里吃时,王夫人的回答透着诡异,并没有明确说出地点,倒是王熙凤随嘴说出。王夫人先前还答应贾母宴席的事情,怎么会含糊不清呢?王熙凤其实早就看出来了,才忍不住替王夫人说了出来。由此可见,薛宝钗的如意算盘早就被王熙凤摸得清清楚楚,只不过打了个哑谜。

综上所述,招一部分讨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招所有人喜欢,这种人往往笑里藏刀,才是“伪善”中的高手!


馨雅阁主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薛宝钗有意为之的善,是伪善吗?我想说提问者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道伪命题。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善”就是“善”,不存在“真善”和“伪善”之说;

对于“善行”,醉吟认为不管行善之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行之,只要是受“善”之人得到了实质性的帮助,那么就不该抹灭“行善”的这个行为;更不该纠缠于行善之人起于“何心”。

“善”就是“善”,不该有真伪之分。

薛宝钗的善是“真善”,她的一片真诚不该受到空穴来风的无理质疑;

再回到薛宝钗身上。

薛宝钗是《红楼梦》书中的“热心姐姐”,她细心体贴,古道热肠,姐妹们但凡有为难之事,她只要有能力,总会乐意伸出援助之手。薛宝钗曾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许多人据此认为薛宝钗是一个虚伪之人,但依醉吟看来,宝姐姐确实存着想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之人的心,并非惺惺作态。以下三个例子,便是极佳的佐证。

  1. 史湘云在众姐妹前夸下海口,说要作东请大家;但是,她却是一个拮据寒酸的大小姐,手中无钱,拿什么买酒买菜请客?眼看史湘云骑虎难下,薛宝钗适时地伸出了援手。从宴客的流程形式,到自掏腰包准备螃蟹和美酒,薛宝钗为史湘云准备得周详细致,完美到无可挑剔。如此费心费力又费钱,还要被怀疑心怀叵测,请问是不是太没良心了?
  2. 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儿跳井自尽,王夫人愧疚难安,想要赏几件衣裳给金钏装裹,匆忙之际来不及现做,只好临时拿林黛玉的新衣裳替代;而听到此事的薛宝钗却提出将自己的新衣裳拿出来给金钏儿。这么一来,既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也消除了林黛玉的忌讳,更是对死者金钏儿的一份告慰。
    薛宝钗的一个善举,得益者三人,她却并没有刻意宣扬,请问这份“善”,“伪”在何处?
  3. 林黛玉看了贾宝玉从外带进来的“杂书”,偏还不防备地在宴席上不慎说了出来。薛宝钗为此事特意单独“教训”了一番林黛玉。林黛玉是来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未嫁之前闺中的声誉比性命还要来得重要。试想倘若林黛玉偷看“杂书”的事情被流传到外面,林黛玉的闺中清誉岂非毁于一旦?贾母虽疼林黛玉,但也不能做到无微不至;只有薛宝钗细心地察觉到了林黛玉的错误,并且私下及时予以警醒,这份情,聪明灵透如林黛玉,一点即醒!试想倘若薛宝钗真把林黛玉视作情敌,林黛玉出现如此错误,薛宝钗有什么理由不顺势踩一脚,或者说乐得看笑话呢?

小结:一个人事事惟利是图,于是看别人做任何事情皆有不可告人之“目的”与“动机”;一个人无法不计得失地去施恩行善,便恶意地将一切行善之人的善举臆测为“伪善”;他们就如同那坐在井里的青蛙,坐在井里质疑看过宽广天地的鸟儿,就像有人怀疑薛宝钗的热心肠是“伪善”,无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


总结:史湘云因为薛宝钗的帮助,成功在贾家举办了螃蟹宴,收获了贾家上至主人、下至仆役的好感;因为有了薛宝钗及时拿出来的新衣裳,王夫人对金钏儿的愧疚之心稍稍得以弥补,林黛玉免去了新衣裳被挪用的烦恼,金钏儿得以被体面下葬;因为薛宝钗的及时纠正,林黛玉及时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不足,感受到了亲人般的体贴与关怀;薛宝钗的“善”,难道不正是大家所急需的吗?做好事,本该被褒奖,被提倡,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好事反而要被人贴上“伪善”的标签了呢?


醉吟扶夷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伪善“。

记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开宗第一篇《考城隍》中写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在这句话中,认为哪种善是不应该受到奖励的?

那就是刻意为善、求名求财、别有用心的善举。

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别有用心、刻意为善、求名求财的”善“是”伪善“,而出乎本心,发乎天性的”善“是”真善“。


一、宝钗善行知多少

我们来看看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几次善举是别有用心,还是出乎本心。

1. 诚心帮助邢岫烟。

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宝钗曾经真心帮助过邢岫烟。

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细节,看宝钗的帮助是不是别有用心。

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岫烟见问,低对不答。

宝钗心细如发,发现岫烟身着夹衣,含笑问讯,毫无讥讽嫌弃之色,如同一位宽厚的大姐姐。

叫到石壁之后,为何?怕为人知,岫烟面子上过不去,知道其中必有难言之隐。

既然相问,已经抱定帮助之心,何等仁厚。宝钗此时想做善事吗?是的!

果然岫烟住到迎春处,二两银子的生活费还被父母要走一两。

迎春手下的丫环、婆子都是势利小人,见岫烟来打秋风,心中不悦,多有言语上的冒犯。岫烟无奈,只好当了锦衣,拿钱打点下人。

面对岫烟的困境,我们看宝钗是如何做的。

宝钗先劝岫烟耐些烦儿,别熬煎出病来;再劝岫烟索性把二肉银子都给了他们,这样省心;又说岫烟倘若缺了什么,只管找我去;再考虑岫烟如果怕人闲话,就打发小丫头悄悄跟她说。

宝钗为岫烟考虑得处处周全,并且打算付出实际行动来帮岫烟,

宝钗道:“我到潇湘馆去,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再悄悄的送给你去,早晚好穿,不然风扇了事大。”

我们看宝钗此处言行,宝钗行善并不是只说不练,而是付出了实际行动的,而且处处为岫烟着想,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行善而不大事声张:这件事除了宝钗和岫烟,并无外人知晓,如果说宝钗为了名、为了利岂不违心?

所以,宝钗此处行善虽然是有意为之,但并不刻意,心思缜密,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不事声张,不求名利,且付出了实际行动,你还想宝钗如何?

所以,宝钗帮助岫烟的善举不是真善吗?


2. 助湘云办螃蟹宴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史湘云一时兴起要在起诗社时作东。

宝钗见湘云灯下只管设东拟题,就提醒她:

“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史湘云生活经验终究没有宝钗丰富,又没有宝钗的思虑周全,所以宝钗才好心提醒。

然后宝钗又考虑到湘云自己没钱,家里她又作不得主,况且她就是把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

这一提醒,湘云才知道事情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这种善意的提醒就是一种帮助,宝钗完全站在湘云的角度上为她考虑,这种”善“虚伪吗?

如果宝钗心存恶意,只管去看湘云的笑话就是了,宝钗如此,可见宝钗处处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

宝钗提出了意见,并不是任湘云为难,而是已经心中已经有所筹划,准备帮湘云度过难关的,而这个帮助,可不是只耍嘴皮子的,而是付出真金白银的:

“我和我哥哥说,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在家热闹。”

湘云作东,宝钗买单。

而且出头到尾,宝钗始终没有宣扬与炫耀,只是默默地帮湘云摆脱困境,这种善发自宝钗与人为善的天性。

宝钗图什么?你也可以说宝钗要邀买湘云的人心,但湘云在贾府中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如果硬说邀买人心,那么所有做善事的人基本都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如果以此来论,所有的善举都是”伪善“了?


3.苦心孤诣劝黛玉。

黛玉在酒席上行酒令时,失口说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句子,宝钗为了劝说黛玉,单独叫黛玉来到蘅芜院中。

“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

宝钗让黛玉明白自己失于检点,不经意间暴露自己曾经看过这些不该看之书。

然后宝钗讲了一番话,先说自己小时也看这类书,后来在家庭教育下才丢开不看,跟黛玉站到同一条战壕里,打掉黛玉的心理负担;

然后讲男子读书不明理,还不如不读;

再讲女子如果读了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讲明读这些书可能造成的危害。

有人可能会说宝钗是封建卫道士之类,但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宝钗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这里只讨论宝钗行善之事,宝钗在这里是真心帮助黛玉吗?

这里宝钗在发现黛玉失口后,没有口无遮拦地揭穿,更没有落井下石地宣扬,而是悄悄地与黛玉私谈,让黛玉以后注意。

这种帮助不是物质上,但是这种帮助更为可贵,很多人一直认为宝钗为了”金玉良缘“不择手段,如果是这样,这里就是宝钗攻击黛玉的一个最佳机会,但宝钗不是这样做的。

至于宝钗的言论当否我们姑且不论,但按照宝钗的价值观,这是她与黛玉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纯粹是为黛玉着想。

若非出于好心,她又何必把黛玉叫到房中一句句细细教导。

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当然明白宝钗的良苦用心。所以黛玉这里才垂头吃茶,心中暗伏,点头称是了。


4.心无禁忌葬金钏。

《红楼梦》中宝钗助人行善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黛玉病重之时给黛玉送滋补用的燕窝;比如王熙凤生病时帮王熙凤购买人参等。

更为难得的是金钏死后,没有发丧衣服,宝钗道:

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试问在大观园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妙玉就因为刘姥姥用了她的茶杯就把茶杯弃之不用,冰清玉洁的宝钗能够把自己的新衣送给死人发丧,这种胸怀与气度不知谁人能有,就算是邀买人心,就算是讨好王夫人,宝钗能做到此,也是难能可贵。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

1.宝钗脱俗高洁。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的评价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这是对宝钗的赞美之词。

宝钗是山中高士,即山中的隐士。宝钗具有出世的品格,品行高洁,不慕荣利,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宝钗我心皎洁、晶莹如雪,虽然有点”冷“,便是她出世、脱俗,她看透人情、淡于人情,但她也能在人情中付出真心。

2.宝钗真诚友善。

宝钗心智成熟,待人和气、宅心仁厚,端庄稳重,懂得察言观色,善于体察他的难处。

她在贾府之中,是一个客人,所以她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自己所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去帮助他人,这是她的处世之道,怎么就变成”伪善“了?

她帮助她人,不事声张,不图回报,顾惜别人的面子与尊严,而且她对别人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是付诸了实际行动的,这样的善怎么能称为”伪善“呢

3.行善不是阴谋。

有人并不惮用最恶毒的想法来揣测别人的善行。

宝钗的友善、豁达的行为的确为她赢得了美名,受到了大家广泛的欢迎: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无下尘,故深得人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

有人处处以阴谋论来解读红楼梦,把宝钗的种种行为看作是虚伪、圆滑、阴谋,把宝钗的种种善行看作是邀买人心。

宝钗送黛玉燕窝,有人说燕窝中有毒;帮湘云办个螃蟹宴,有人说是为了让湘云得病;送衣服与金钏发丧,有人说是为了讨好王夫人。

这样说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恶,也感觉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

一个人做了善事、好事,得到别人的赞许与感激,不可以吗?

难道好人真的必须一无所得吗,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一个人得到一个人的夸奖不难,难得的是大家都夸奖她。


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看透人世间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她就是一个淡于人情,也能在人情中付出自己的真心的人。

真善良、真付出、真助人、真善行的薛宝钗!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