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打醮,贾母为什么要求薛姨妈和宝钗都要去,而王夫人却可以不去?

九宝聊剧看人生


清虚观打醮是以元春为首的“金玉良缘派”向以贾母为首的“木石姻缘派”发起的一次冲锋,其意在试探贾母的态度。尽管这次“金玉良缘派”部署精妙又兵强马壮,还是在贾母的羽扇轻挥之下兵困马乏折戟沉沙。

“木石姻缘派”是以宝玉黛玉为核心,以贾母为柱基,以情感为纽带的“铁三角”,人员简洁意志明确。“金玉良缘派”这次的成员则由四位“常任理事”——元春、王夫人、薛姨妈、宝钗与两位“临时嘉宾”——凤姐和张道士组成。

元春省亲时对宝钗和黛玉的容貌及才华的评价旗鼓相当,可到了端午节赐礼的时候就明确流露出扬钗抑黛的态度。她极有可能自省亲到赐礼之间,受到了王夫人的影响。

薛姨妈对王夫人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王夫人和薛姨妈是亲姐妹,而且宝钗品格端方、行事和平、待人宽厚,很符合王夫人的心意,于是姐儿俩达成共识。每个月初二、六日,王夫人有机会去宫里看视元春,借这机会,王夫人向元春提及“金玉良缘”,得到元春的首肯。

王夫人从贾母平日里的言行中,大约能猜测到贾母有意促成“木石姻缘”。元春虽然贵为皇妃,也不能以身份去强压白发苍苍的老祖母。于是她们有了一个精心的策划,先以赐礼向贾母流露出元春的意向,再利用清虚观打醮的契机,以张道士来对进行贾母试探。

王夫人和元春策划了这起行动,但是她们又不敢做的太明显,做的太明显了,一旦被贾母堵了回去,以后薛家母女在贾府难以立足,“金玉良缘”也将难有回旋的余地。所以元春下令打醮时,“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绝口不提让贾母去清虚观。王夫人“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做好了回避的准备。但是这次的活动是为贾母准备的,得有人将贾母劝到清虚观去,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凤姐的身上。

凤姐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之间,是典型的骑墙派。她觉得宝钗太圆滑,更喜欢爽直的黛玉。而且一旦是黛玉做了宝二奶奶,她有机会继续管理荣国府。但是她也姓王,与王夫人、薛姨妈同出一脉,血浓于水。王夫人是她嫁入贾府的领路人,又是她执掌荣国府的支持者。她已经得罪了自己的婆婆邢夫人,今后还得靠王夫人为她在贾府保驾护航。王夫人下达了任务,她就得完成。

凤姐也知道这件事不能做的太明显,她过来贾母这边,有意无意的说起初一在清虚观打醮的事,又故意约宝玉宝钗黛玉等去看戏,也绝口不提请贾母去清虚观之事。贾母听说,笑道:“既这么着,我同你去。”平时凤姐不知道多巴结贾母,听到贾母要去,还不举双手赞成?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她得隐瞒意图。眼见贾母上钩,内心不知道多欢喜,嘴上却说:“老祖宗也去,敢情好了!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

宝玉的端午赐礼是袭人从贾母那儿领来的,贾母对元春等人的意图了然于胸,她已想好了对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贾母有意配合地说:“到明儿,我在正楼上,你在旁边楼上,你也不用到我这边来立规矩可好不好?”正合了凤姐的心意,岂能不好?凤姐笑道:“这就是老祖宗疼我了。”

王夫人早已说明不去,理由也充分,贾母便不再强求。薛姨妈和宝钗,没有任何理由推脱,于是贾母强力要求她们母女同去。

清虚观的战幕拉开了,贾母也来了,一切都按着元春等人的策划有序进行。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谁来出言试探贾母的心思呢?这时张道士被推上前台。

张道士为荣国公替身出家,与贾府过从甚密,和贾母亲厚,适合说亲做媒。张道士另外又和皇家关系密切,“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元春前几天曾找他“做好事”,托他向贾母提及宝玉的亲事。

张道士煽了煽情,说宝玉像爷爷,先把贾母感动的泪流满面。说毕呵呵一大笑,这才说出正事:“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年龄十五岁,模样好,聪明智慧,根基家当配的过,所有的条件均与宝钗吻合。

贾母早就等着这一刻,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薛姨妈说和尚给的金锁,有玉的才可结为婚姻。贾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抬出一个“和尚说”,先把眼前的事压下去。毕竟和张道士交情多年,而且张道士如今的地位不能轻慢,贾母不能拒绝的太生硬,后面又说“你可如今打听着”,来缓解尴尬。接着又表明“不管他根基富贵”,坚断那位“根基富贵”的后路。“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没有根基富贵,模样又配的上的,不就正符合黛玉?

贾母心知元春王夫人薛姨妈的谋划,腹中做好了应对策略,轻松应允去清虚观。贾母意在向“金玉良缘派”表明态度,王夫人和薛姨妈这两个牵头人得有一个到场来聆听她的态度。既然王夫人提前说了不去,且理由充分,那薛姨妈母女则必须来,因此贾母特意嘱咐宝钗:“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一切准备就绪,贾母轻轻一挥,便将元春等人一系列的策划灰飞烟灭,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就此落幕。因为贾母智慧过人,这个过程中,没有伤害任何人的颜面,家庭关系依旧合美,亲戚照样亲昵,老友如旧厚爱,“木石姻缘”可继续展望。贾母的为人艺术可观可叹,姜还是老的辣!









飞露洒我裳


《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表面上似乎只是平淡写出的日常场景,事实上,在一派热闹和谐的表象之下隐藏着贵族世家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清虚观打醮”这个情节也是如此,在祈福平安的表象背后反映的是贾母和王夫人对“木石姻缘”和“金玉良姻”截然对立的选择。

如果我们不考虑他人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对贾母形象——尤其是关于宝黛婚姻态度——的歪曲,前八十回中多处情节都可以透露出贾母对宝黛婚事的支持态度。

要厘清作者写“清虚观打醮”的用意,首先要知道在此之前发生了何事。其实就是二十八回中发生的元春赐端午节礼事件。这次节礼奇怪在哪里呢?就是宝钗的礼物和宝玉的一样,而黛玉的和三春的一样。

宝玉就诧异了,为什么林妹妹的和我的不一样呢?

一者元春和黛玉是姑表亲,和宝钗是姨表亲,按古代的宗法关系,应该和黛玉更亲近;

二者这个时候贾母亲自抚养的只有宝玉黛玉两个玉儿,三春早就被挪到王夫人院中了,可见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可是元春把黛玉的礼物降到三春那一档了,与贾母态度不一致;

三者元宵节省亲时元春赐宝钗、黛玉礼物时还是一视同仁,礼物一样,怎么到了端午节就变了?

其实,这是元春对宝玉、宝钗指婚的含蓄做法。元春居于深宫,为什么突然指婚二宝,又为何如此含蓄?

细读原著不难发现,元春此举是受母亲王夫人影响。在省亲那一回,作者留下一个信息:每逢二、六日期,准许家人进宫探视。

去探视元春的自然是母亲王夫人,王夫人支持二宝婚姻,但又担心遭贾母反对,只好借元春皇妃的身份压制贾母。但是,元春毕竟自幼由贾母抚养,祖孙情深,在不清楚贾母态度的情况下,只好折中一下,以二宝礼物相同的方法来试探一下贾母的反应。

贾母久经世故,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王夫人和元春的这点心思岂能瞒过她去?

贾母的反击分三步:

首先,安排宝玉“明儿五鼓进宫谢恩”(就是让宝玉亲自向大姐元春提出疑问);

其次,在清虚观与张道士“演双簧”达到当众表示拒绝宝钗的目的;

最后,拒不出席王夫人举办的端午节家宴,以示不满。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个大招。

第一,去清虚观的人要越多越好,如此才能让贾母的态度阖府皆知。所以,本来是元春安排的让贾珍带两府爷们参加的平安醮宗教活动,在贾母的鼓动下几乎全员出动了!

第二,贾母必然提前给张道士通气了,因为贾母得有个由头引出自己要当众说的话。于是,张道士就好巧不巧地要为十五岁的女孩议亲宝玉,贾母趁机说出“有个和尚说了宝玉命中不该早娶”这句给宝玉婚事时间定调的核心指示。

这话当然是说给薛姨妈和宝钗听的。古人认为女性的适婚年龄是15~20之间,而男性是16~30,本来宝钗就比宝玉大两岁,刚过了15岁生日,已经及笄,到了婚龄。如果宝玉“不早娶”,哪怕是到了20岁结婚,宝钗已经22岁,超过婚龄上限了。

贾母的意思是你们自己考虑考虑,能不能等得起?

还有凑巧的事,张道士又托出一盘子法器要送给宝玉做礼物,里面偏偏有一个金麒麟,贾母偏偏问是谁家孩子也有一个?

湘云自幼常跟贾母生活,她有一个金麒麟贾母岂能不知?贾母是故意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金麒麟的主人湘云身上,暗示大家,既然说“金玉”,我就算舍了黛玉,还有湘云可选,哪里轮得到你宝钗呢?

所以,只要薛姨妈母女在场,只要能当众表明态度,这些事情肯定会传入王夫人耳中,至于王夫人在不在场,并不重要。

因此,王夫人推辞不去,贾母并不强求。

关于宝玉进宫谢恩的事,因为宝玉住在怡红院,大早上就进宫去了,王夫人不提前知道是没法干预的。但是后来王夫人肯定知道了,所以王夫人要留在府里等待元春有什么后续指示。

但是,元春得知弟弟的心思后,大概是觉得左右为难,于是只能表示自己不掺和此事了。所以,二十九回之后,八十回之前,对于宝玉婚事,元春不再表态。

这次的端午节家宴,贾母为表不满拒不出席,而王夫人、薛姨妈和宝钗,经过清虚观被拒、又失去元春支持,哪里高兴得起来,个个无精打采,冷清收场。

粗浅之见,请指正!


潇湘竹48


贾元春拿出一百二十两银子,要贾府去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贾母薛姨妈薛宝钗等都参加了,为何王夫人却没有去?

一,表面看来是这次平安醮仅是一场无关大碍的出游,王夫人去不去都没有大的关系。因为这次去太虚观打醮,并非元妃下旨,而是派夏太监去传的一个口信,并不是一场正经斋事。

二,贾母本来也没准备去,是王熙凤说清虚观那里凉快,又派人把道士都赶了出去,打扫的又干净,还挂起帘子不让外人进,因此贾母才凑热闹地说:"集这么着,我同你去。”并半邀请半玩笑似的强迫薛姨妈与薛宝钗同往:

你(宝钗)也去,连你母亲我和他说也去。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

三,贾母这次领着众人打平安醮,就是一次兴之所至的游玩,并不要求众人为她捧场,所以贾母去了一天,就因为张道士提媒林黛玉中暑等事情就终止了。

但若以阴谋论而言,王夫人此次能够不去,则是早有预谋,因为在贾母准备出游之前,王夫人就已经以身上不好,还要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为借口,说过不去了。为什么要预先找好理由呢?就是因为她们预测到贾母会凑热闹。王夫人因为怕临时请假会被贾母指责,或如薛姨妈和薛宝钗那样,被强迫跟随。那么王夫人为什么不去呢?

一,书上说"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那么元春有人出来干什么?怕是派代表与王夫人等人商议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因为在此之前,王夫人应该知道张道士为宝玉提媒一事,而此事正与贾母主张的木石姻缘相左,因而王夫人说贾母"还是这么高兴"。

二,也是趁此躲过贾母生气。如果贾元春借助张道士之口 向贾母提亲,贾母没有灵机一动,以和尚说过宝玉不宜早娶的理由来拒绝,那么,贾母被迫接受金玉良缘之后,定会大怒,如果当时王夫人随侍身旁,就会受池鱼之殃。因此王夫人早早找了借口不去。但到底技低一筹,想不到张道士提亲一事,被贾母机智地化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