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抗清二十年为什么会失败呢?

红红火火讲历史


  •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是南明抗清英雄张煌言在神州陆沉,满目疮痍之际写的一首诗,诗名《入武林》。面对着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诗人伤心欲绝,决意效法于谦,岳飞,舍身报国。最终,张煌言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杀害后,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北麓,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南明政权示意图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桢殉国,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但此时明朝尚未亡国,因为淮河以南,尚还存着南明政权作为明王朝的合法延续,担负起抗击满清,恢复中华的重任。公元1644年-1662年,自弘光皇帝登基直至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杀,南明政权历时19年。期间,有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四位明朝王爷先后称帝,主要力量包括以史可法为主的弘光帝系,以张煌言、张名振为主的鲁王系,以郑芝龙及其子郑成功为主的隆武帝系,以苏观生和顾元镜为主的绍武帝系,以瞿式耜、李定国、孙可望为主的永历帝系,以及投降清朝后又“反正”的明朝降将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等。

张煌言雕像

南明的势力范围,如果不算上李自成控制的陕西、湖北地区和张献忠控制的四川、重庆地区,从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到逐步被压缩至浙闽、两广,期间一渡反攻扩大至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全境,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但最终还是被满清剿灭。张煌言反清斗争是整个南明政权反清斗争的一部分,他的失败也是南明失败的缩影。下面试分析张煌言和南明失败的原因。

一、内斗。弘光帝登基前,史可法和马士英为立福王朱由崧还是潞王朱常淓为帝在争执,最终福王在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的支持下登基称帝,但却埋下了君臣不和的伏笔。弘光帝死后,张煌言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但与郑芝龙等人拥立的唐王朱聿键即隆武帝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隆武帝被清军俘杀,在广州和肇庆却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继位于广州,是为绍武帝,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是为永历帝。同样,绍武、永历二帝也不能团结一致,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仅40天就被清军消灭,此时揭阳的益王朱由榛、夔州的楚王朱容藩又各称监国与永历帝争立。

二、汉奸。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有汉奸,但是汉奸官秩之高、人数之多,为祸之烈,当以明朝末年为最,是以汉奸群体的形式出现的。这其中动摇了明朝统治根基的李自成、张献忠固然不能被称为汉奸,但其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导致后金(清朝)乘虚而入则是事实。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吴承畴是汉奸;鼓动多尔衮南下与明朝争天下的汉人是汉奸;嫉妒李定国,秘谋篡位,事情不成后降清尽献西南军事情报的孙可望是汉奸;吴三桂攻入云南,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又因内奸泄密导致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即便是张煌言,也是清人利用降清旧部汉奸乔装成僧人,乘其随从籴米之时,劫船入岛被抓捕的。满清以区区几万人马入主中原,其用于与南明势力作战的其实大部分是那些汉奸降将,这些汉奸面对清兵时不堪一击,对付抗清势力时却骁勇无比,使得连清朝统治者都直呼取得明朝天下“何其速也”。

三、宣传。满清入关之后,一方面对反清的势力采取屠戮政策立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即是其中代表,鲁迅先生就说过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另一方面,满清政权宣扬其取天下自李自成,并非取自大明,以宣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随着南明势力日趋单薄,这种宣传取得了效果,满清政权逐渐坐稳了汉室江山,民间浓厚的反清意识逐渐淡化。在满人鼓吹的理学忠君思想作用下,在满清入关之后出生的汉人更是已经视清朝为正统。随着满洲人的统治合法性逐渐确立,其己经俨然成了儒家伦理仲裁者,甚至于在清初被视为“谋逆”“乱党”的张煌言,成为“忠君”的象征,乾隆年间清廷官方撰修《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以“各为其主”的原则,获赠“通谥忠烈”“一代完人”。

张煌言修建的花岙兵营遗址(浙江省象山县)

晚清革命党人为了宣传反清思想,亦曾以张煌言为精神导师,如章炳麟于1902年东京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上曾大力疾呼:“愿吾越人,无忘张煌言”,视张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


三秦说书


所谓的天数吧。

那个时候是天道所趋,永历李定国郑成功甚至鲁王都已死,张煌言甚至连效忠的对象都没有,人心思定,明朝业已腐烂透顶了。


延庆卅四年


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汉族,南明抗清民族英雄、诗人。

张煌言画像

张煌言出生于明末的一个官僚家庭,由于家庭殷实,少年张煌言饱读诗书,考取功名,22岁那年,他中举人,可此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此时清军大举南下,攻破扬州、南京、嘉定等城。在这国家即将灭亡时刻,张煌言看到的是文臣武将很多都投降清军,没有投降的也已经逃跑,独自手无寸铁的百姓,所谓没有国家这个大家,就没有百姓的小家,清军以胜利者的姿态,欺凌和肆意屠杀百姓。张煌言看到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毅然弃笔从戎,投身于反清复明的义举。

1、拥立鲁王朱以海为监国

由于汉人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知道忠孝,所以在当地有许多反清力量的存在,张煌言看到这种情况,找到明太祖后代鲁王朱以海,拥立他为监国,相当于找到明朝皇室正统血脉,树立起一杆复明大旗,聚拢了多地的义军。张煌言对义军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求义军不允许扰民,制定严格的军队纪律,很快,这只部队就受到各地百姓的拥护。

2、辉煌战绩,四入长江

第一次:公元1654年正月,张煌言与张名振第一次进入长江。他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战略,分批进入长江口,一举冲破清军狼山、江阴、三江的防御阵地,在金山登陆,给当地的清军当头棒喝。由于清军的援军来到,张煌言缴获了部分物资就撤退了。

第二次:同年3月,张煌言率领几百艘战船第二次进入长江,这次速战速决,只是烧毁了城外运盐的船只就撤退。

第三次:同年年底,抗清义军直逼燕子矶,大有要攻下南京的架势。

第四次:1659年,张名振病逝,这个消息对义军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张煌言与郑成功携手,第四次进入长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义军攻下24县,当地老百姓看到复明希望,却由于郑成功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兵败南京。张煌言腹背受敌,大好的局势犹如昙花一现,失败了。

不久后,郑成功率军东征,收复了台湾。随着鲁王朱以海去世,张煌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随即,他解散了义军,过起隐居生活,静观时变,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煌言被清军逮捕。

随着张煌言在杭州被害,一代抗清名将以死报国,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