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笔记(三):修身为本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儒门读书录

《大学》笔记(三):修身为本

1

前面两节中,《大学》提出了三条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并说明,事情有根本,有枝节,有缘起,有结局,我们要抓住根本,洞察缘起,有意识地追寻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后才能安定内心,寻找方法,实现这种生活。

接下来,《大学》讨论了生活的基本面。提出了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从具体形式上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比如说,以前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现在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工业和服务业,比如说,富人有富人穿衣吃饭的方式,穷人有穷人穿衣吃饭的方式。

具体的生活,在不同时候,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但生活也有它的基本面。有每个人都一样的地方。

从生物性的一面看,未来不好说,至少目前,人还是一种哺乳动物,都从娘胎中生下来,都要吃饭睡觉,都将面临死亡。

从社会性的一面看,我们都处在群体之中,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会和别人发生关系,会有情绪和感情,会有目的,也会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目的。

正是在这些一致与不一致的事实之中,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中,我们想过好自己有意义的生活。

实现有意义的生活,不能着眼于人与人不同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现实是难以让人如意的。而应该关注更根本的、每个人都一样的地方,这些地方,是我们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一定程度上尽力去掌握的。

2

格物、致知就是形成对世界、自己与他人的正确认识;诚意、正心、修身就是根据正确的认识,改善自己的内在观念与外在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根据正确的认识,根据自己对生活意义的体认,与他人相处。

认识世界、改善自己、与他人相处,是人的基本行为,是生活的基本面。

在古代,认识世界主要依靠上一辈人传授的经验,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在现代,认识世界主要依靠学习那些已经经过系统整理的知识,靠逻辑严密的研究方法。在古代,生产方式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也不一样,具体要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过自己的生活,也就有不同的回答。

但问题是一致的。

正如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民族、种族、肤色的人,具体的生活存在种种差异,但面临的生活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

生活有种种不同样貌。但我们不可能因为今天下雨,就不过日子了,也不可能因为穿的衣服破一点,住的房子小一点,就不过生活了。不论具体的生活场景如何,生活的基本问题不会改变,我们也就在不同的场景中,用我们的行动,对这些问题给出不同的回答。正是在这些回答中,我们追寻生活的意义。

《大学》所说的八个条目,代表着生活的基本面,代表着我们在不同的生活中,面临着的共同的问题。

当然,我们知道,这八个条目既是问题,也是回答。

3

朱熹注解说,“格,至也。物,犹事也。”“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致知”就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现代社会的我们,恐怕很难有朱熹的自信,认为自己能穷尽世界之理,不过也有更好的条件,能尽可能地了解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在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之前,可以更好地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

朱熹说,“心者,身之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

知识上能理解,内心中不自欺,就是修身之道。进一步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就是与世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认识世界、改善自己、与他人相处这三者中,又以改善自己为根本。因为某种意义上我们能改善的只有自己,也因为所有的这些事情,最终的目的,还是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认识世界是为了过好生活,与他人相处,是因为这就是生活。一个人不可能抛开生活去认识世界——当他这么做的时候,认识世界就成了他的生活;也不可能抛开自己的生活而去帮助别人过好生活——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帮助别人过好生活就成了他的生活。

生活的外在表现,就是改善自己的行为,就是修身。我们之所以改善自己的行为,是因为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说,修身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之后,就会改变与外界、与身边的人、与所有人的相处方式,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条目层层递进,却以修身,即改善自己为核心,为枢纽。

从这个角度,《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

朱熹注解说,“‘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意思是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明明德”所要做的事,也就是理解有意义的生活,理解德性所要做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亲民”,即推己及人所要做的事;而从“诚意”开始,就是我们一步步采取行动,积极追寻有意义的生活,“止于至善”的过程。

我们还是尝试用现在的话总结这八个条目:

追寻有意义的、符合德性的生活,首先要(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然后基于这些认识,改善自己的内在观念与外在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与他人相处,过好自己的生活。

儒门读书录:现代社会的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